-
「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新材料,有望成為半導體潛力新星
國際研究團隊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這項新材料組合可望帶領半導體突破物理極限,成為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新星。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 3 納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成為半導體業積極發展的關鍵技術。
-
變廢為寶,電子垃圾合成新材料,鋼的表面硬度可提升125%
雷鋒網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電子垃圾可以被回收成,並製作成堅硬且具有保護作用的新材料。通常來說,「回收」的典型做法就是講大量由單一材料製成的物品(例如鋁罐或玻璃瓶)轉化為更多物品。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深入調查探究了銅和二氧化矽化合物的性質,這些化合物通常存在於破舊的印刷電路板和計算機顯示器中。研究人員猜測,從電子垃圾中提取這些物質後,可以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耐用的新型混合材料,這可能可以保護金屬表面免受腐蝕和磨損。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變廢為寶,電子垃圾合成新材料,鋼的表面硬度可提升125%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電子垃圾可以被回收成,並製作成堅硬且具有保護作用的新材料。通常來說,「回收」的典型做法就是講大量由單一材料製成的物品(例如鋁罐或玻璃瓶)轉化為更多物品。但是,由於製成材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分離不同的材料並去除有害材料對於電子垃圾之類並不可行。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而且如此「超負荷工作」,效率卻依然很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688次實驗,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催化劑,用於水制氫。
-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學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為了對一般無序結構材料有更深的理解,人們廣泛研究了非晶矽在高壓條件下的富相行為。然而在和原子打交道的層面上,人們一直需要藉助量子力學來理解材料的結構和鍵合,這僅限於尺度很小的模型系統,如果用機器學習算法從量子力學數據中「學習」會是怎麼樣?
-
國家地理雜誌新封面「塑膠冰山」證明人類把地球害慘了
在國家地理雜誌最新一期的雜誌封面中,就充滿展現了現今我們所需面臨的危機。▼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總是別具意義,在2018年6月的新雜誌封面中,就呈現了一個相當具有震撼力的畫面,乍看有一座冰山飄浮在海面上,其實是一個垃圾袋浮沈,標語則是:「地球或者塑膠?」提醒我們海洋已受到垃圾汙染的危機。▼這張圖片其實在玻利維亞的海報設計雙年展中,獲得了政治與社會類別的第一名。
-
以蠶絲納米纖維應用技術切入市場,「清科絲宇」提供蠶絲領域技術...
「清科絲宇」在擁有生產該材料的技術優勢,可實現對蠶絲納米纖維過濾材料直徑分布、厚度、孔隙率等參數的調控,從而可調控蠶絲納米纖維材料的濾效率、壓強、容塵量等參數;同時保證製備過程和原料環保無毒害。「清科絲宇」的技術還能保證納米纖維膜可單獨用於過濾,或負載在微米纖維膜上製備為微納多級結構過濾材料。
-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專輯封面是音樂人和視覺藝術家產生碰撞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藝術家、攝影師們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付諸於專輯封面上,其表現在很多時候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這張專輯的銷量,以及這張專輯是否能成為文化中的經典標識。而他們精心創作出的「專輯封面故事」,你又是否真正的讀懂?本期內容,我們就與大家一同走進 15 個有趣的「專輯封面故事」。
-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利用在1000℃下的H2催化下合成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碳材料(碳球、竹狀碳納米管、直碳納米管),可通過大氣壓力化學氣相沉積(APCVD)來改變其流量。形成方法:雷射蒸發石墨法:該方法是在使用金屬催化劑的情況下,用脈衝雷射轟擊石墨表面,在石墨表面[2]上製備納米級碳材料。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的「續篇」來了
但是,這種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如何給超疏水材料表面「披上」堅固「鎧甲」?未來這種新型表面會有哪些應用?記者6月8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日前《自然》雜誌封面發表了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篇名為《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的論文提出,通過為超疏水表面「穿上」具有優良機械穩定性微結構「鎧甲」的方式,解決了超疏水表面機械穩定性不足的關鍵問題。
-
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如何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實現從數據(Data)到有效信息(Information)的轉變已成為各個領域重要的研究前沿和熱點。然而,目前存在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不僅數量少,而且多為從文獻中簡單提取數值等文本信息,而忽略了納米材料的結構信息,也就是納米材料結構轉換為計算機可以直接讀取的電子文件,以致於科研工作者們雖然坐擁龐大的納米生物效應大數據,卻不能有效的從中提取關鍵信息。
-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萬能墨水」,配合雷射直寫技術簡化晶片生產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團隊研發「萬能墨水」,配合雷射寫入技術大大簡化高性能晶片的生產過程【導讀】生產高性能晶片的關鍵是掌握精準工藝,以製作微米及納米等級的金屬結構。由於技術要求十分高,導致製作成本高昂、過程繁瑣和費時。
-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
納米科學:表面化學的新面貌!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漫長而自豪的歷史中,第一次解決了材料表面獨特的原子結構。「雖然表面原子佔材料中原子總數的一小部分,但這些原子驅動了材料與環境的大部分化學相互作用,Ciston是「 自然通訊 」雜誌上一篇描述這種新分析方法的論文的主要作者和通訊作者。該文章的標題是「通過原子分辨的二次電子成像進行表面測定」。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新納米材料,吸水速度提升6倍
如今,一種新型納米吸水材料有望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近日,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人員,製作出了一種全新納米吸水材料 Co-SHM,這種薄膜狀的材料能夠使皮膚上的汗水快速蒸發,其吸水量是傳統材料的 15 倍,吸水速度則是傳統材料的 6 倍。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Nature刊發化學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碳納米管結構可控生長研究的新...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項成果於2014年6月2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Nature, DOI 10.1038/nature13434)。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不斷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尤其得益於我國中晚侏羅世的燕遼生物群和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有關鳥類飛行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而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則揭示了「一條匪夷所思的徵服藍天之旅」。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納米噴鍍——表面處理新技術
納米噴鍍 開創表面處理新時代1.環境友好型工藝。不含氰化物,不含有害重金屬,不汙染環境,不損害人體健康,是一種環保、安全型塗裝工藝。2.節能增效型工藝。投資小,能耗低,成本低於電鍍的50%,相較於投資大、汙染大、能耗高的傳統電鍍工藝具有絕對的投資優勢。3.以噴代鍍型工藝。噴塗上鍍,工藝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