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2020-07-12 材料material

1. 碳元素納米材料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中的碳元素包含各種同素異形體,例如,非晶碳,石墨,金剛石,碳球,碳納米管(CNT)和石墨烯。並且它具有SP,SP2,SP3雜交的各種電子軌道特性。此外,SP2的各向異性導致了晶體性和其他排列的引導。利用在1000℃下的H2催化下合成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碳材料(碳球、竹狀碳納米管、直碳納米管),可通過大氣壓力化學氣相沉積(APCVD)來改變其流量。


形成方法:

  • 雷射蒸發石墨法:該方法是在使用金屬催化劑的情況下,用脈衝雷射轟擊石墨表面,在石墨表面[2]上製備納米級碳材料。
  • 等離子噴塗沉積法:將離子噴塗的鎢電極(陰極)和銅電極(陽極)用水冷卻。當Ar / He載氣攜著苯蒸汽通過等離子炬時,會在陽極上沉積含納米碳灰材料[3]表面。
  • 凝聚態電解生成法:採用石墨電極(電解池為陽極),在600℃左右的溫度下,氬氣作為保護氣,在一定的電壓和電流下電解熔融的滷化物鹼鹽,電解生成各種形態的碳納米材料。
  • 石墨電弧法:石墨電弧法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利用石墨電極從陰極沉積中放電碳納米材料的方法。
  • 化學氣相沉積法:是製備碳材料的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可分為催化化學氣相沉積法和非催化化學氣相沉積法。當含碳源的氣體(或蒸汽)流過催化劑表面時,它就會被催化分解。乙烯、乙炔、苯乙烯、苯、甲苯、甲烷等通常用作碳源,它們通常是化學活性化合物,含有不飽和化學鍵;常用過渡金屬、稀有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作為催化劑;氬氣、氮氣或氫氣通常用作載氣。非催化氣相沉積不需要任何催化劑,直接在保護氣氛下熱分解氣相含碳有機物。


2.納米管


碳是碳氫化合物熱分解的產物。碳的獨特結構使其具有特殊的活性相表面,從而限制了催化劑在催化反應中的活性並降低了反應速率。催化劑的表面可以以不同的形式產生,例如絲狀,石墨或無定形碳。其中,碳絲(碳納米管和納米纖維)是最常見的。


碳納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製成的無縫空心管。它們通常可分為單壁碳納米管,多壁碳納米管和雙壁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人工非晶態和/或晶體納米礦物的複雜混合物),甚至在某些地質材料中,也已檢測到痕量濃度的富勒烯,例如煤衍生的飛灰碳納米管被廣泛使用,包括電子材料,燃料電池,增強複合材料和醫學領域。碳納米管的生產方法包括電弧放電,雷射蒸發,化學氣相沉積和催化。電弧放電法不適合大規模生產,但是這種方法可以生產高質量的納米管。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圖1 具有空心結構的直碳納米管的TEM圖像


3 .納米球


根據尺寸,碳納米球分為:(1)富勒烯族Cn和洋蔥碳結構(具有2-20nm直徑的封閉石墨層結構),例如C60,C70(2)不完全石墨納米碳球的直徑在50nm至1μm之間。(3)直徑大於11μm的碳微球結構。另外,根據碳球的結構和形態,可分為中空碳球,固體硬碳球,多孔碳球,核殼結構碳球和膠體碳球。


一些典型的碳納米材料,如納米球、碳納米管和BCNTs,可以在低質量的那加蘭邦(印度)煤的熔鹼化浸出(MCL)的潔淨煤產品中檢測到,同時去除相當數量的礦物(灰產量)和硫。煤碳納米球是由層狀碳結構組成。這些碳納米材料在這類煤中並不常見。


利用含矽、氧、鉀等附加元素的碳電極電弧放電製備碳納米管(主要含碳和矽),在兩個碳電極的近底面製備碳納米管。假設等離子體殼體由弧柱組成,電流集中在弧柱中心。當電子集中在弧柱的中心時,從兩個電極上蒸發的離子會移動到弧柱的外面。矽、氧和碳離子在冷卻時重新結合形成碳納米管,附著在電極的邊緣。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圖2 高延展性碳納米球


4. 納米纖維


分為丙烯腈碳纖維和瀝青碳纖維兩種。碳纖維比鋁輕,比鋼強,它的比重是鐵的1/4,強度是鐵的10倍。除具有極好的強度外,其化學性質還非常穩定,耐腐蝕,高溫和低溫,耐輻射,除臭。


與單壁碳納米管相比,碳納米纖維的經濟實用性遠高於單壁碳納米管,這使得碳納米纖維得以研究並製成高功能的聚合物填充材料,然後進行批量生產和使用。通常,碳納米纖維的直徑通常為60-200 nm,長度通常為100 lm。另外,碳納米纖維的楊氏模量為600GPa,拉伸強度通常在2.5至3.5GPa 之間。碳納米纖維可以與其他聚合物結合形成具有優異性能的納米級複合材料,碳納米纖維材料通常被認為是複合材料的基質材料,並且增強了複合材料的整體導電性和機械性能。但是,範德華力傾向於使納米纖維趨於聚集,因此納米纖維在複合材料中的應用取決於納米材料是否可以均勻地分散在基質中。富勒烯和碳納米管都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空心球形碳基納米材料。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圖3 具有10 wt%納米纖維的複合材料的斷裂表面的SEM圖像


文:張子旋。Reference:

[1] M. Adamkiewicz and B. Rubinsky,「Cryogenic 3D printing for tissue engineering,」 Cryobiology, vol. 71,no. 3, pp. 518–521, 2015.

[2] T. Esho and S. Desai, 「Laser basedmicrodroplet evaporation towards scalable micro and nano manufacturing,」 62ndIIE Annu. Conf. Expo 2012, pp. 1750–1757, 2012.

[3] O. Kwon, S. Kumar, S. Park, and C. Lee,「Comparison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 anode coatings prepared from differentfeedstock powders by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 method,」 J. Power Sources,vol. 171, no. 2, pp. 441–447, 2007.

[4] M. Aliofkhazraei, A. S. Rouhaghdam, andP. Gupta, 「Nano-fabrication by cathodic plasma electrolysis,」 Crit. Rev.Solid State Mater. Sci., vol. 36, no. 3, pp. 174–190, 2011.

[5] Y. H. Liu, J. L. Zhang, D. P. Liu, T.C. Ma, and G. Benstetter, 「A triangular section magnetic solenoid filter forremoval of macro- and nano-particles from pulsed graphite cathodic vacuum arcplasmas,」 Surf. Coatings Technol., vol. 200, no. 7, pp. 2243–2248, 2005.

[6] S. Manna, J. W. Kim, Y. Takahashi, O.G. Shpyrko, and E. E. Fullerton,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 anisotropicgold nano-crystals vi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J. Appl. Phys., vol.119, no. 17, 2016.

[7] K. Maj and I. Kocemba, 「Nanostructuredforms of carbon deposit obtained during cracking of methane reaction overnanocrystalline iron catalysts,」 Adsorpt. Sci. Technol., vol. 36, no.1–2, pp. 493–507, 2018.

[8] T. Das, B. K. Saikia, and B. P. Baruah,「Formation of carbon nano-balls and carbon nano-tubes from northeast IndianTertiary coal: Value added products from low grade coal,」 Gondwana Res.,vol. 31, pp. 295–304, 2016.

[9] T. Yoshimura, K. Takeda, H. Sasaki, andM. Tatsui, 「High ductility carbon nanoball,」 Appl. Surf. Sci., vol. 256,no. 1, pp. 112–115, 2009.

[10] C. Zhang et al., 「Controllablesynth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 micro/nano-structural materials,」 Chem.Phys. Lett., vol. 586, pp. 121–126, 2013.

[11] J. A. Mapkar, A. Belashi, L. M. Berhan,and M. R. Coleman, 「Formation of high loading flexible carbon nanofiber networkcomposites,」 Compos. Sci. Technol., vol. 75, pp. 1–6, 2013.

[12] Y. Yang, M. C. Gupta, K. L. Dudley, and R.W. Lawrence, 「The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nanofibre-polystyrene composites,」 Nanotechnology, vol. 15, no. 11, pp.1545–1548, 2004.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綜述】碳納米材料的結構應用多樣性
    利用在1000℃下的H2催化下合成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碳材料(碳球、竹狀碳納米管、直碳納米管),可通過大氣壓力化學氣相沉積(APCVD)來改變其流量。 形成方法: 雷射蒸發石墨法:該方法是在使用金屬催化劑的情況下,用脈衝雷射轟擊石墨表面,在石墨表面[2]上製備納米級碳材料。
  • AEnM:碳基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組成調控在儲鋰方面的應用進展
    碳基納米材料以其優異的導電性、高的比表面積、可控的形貌以及穩定的物化性質極大推動了電化學領域的發展,它們在固定不同種類的電化學活性物質如鋰、硫和氧,維持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提供活性物質支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連續的導電結構,碳基材料實現了對電子和離子的有效傳導,從而改善了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 吉林大學楊柏團隊綜述:碳點,一種應用廣泛的新型碳基納米材料!
    碳點(CDs)作為一種新型的碳基納米材料,由於其多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獨特的光學性能、低成本、生態友好性、豐富的官能團(如氨基、羥基、羧基)、高穩定性和電子遷移率等優點,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
  • 「納米 技術」雜化納米材料有望改進陶瓷複合材料
    美國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研究人員正在尋求一種新穎的工藝專利,該工藝用於製造一種類型的材料,稱為陶瓷陶瓷接枝的納米顆粒或「毛狀納米顆粒」(HNP)。HNP是一種雜化材料,由結合到固體納米顆粒核的聚合物殼組成。聚合物-一條重複分子鏈-在納米顆粒周圍形成「頭髮」,大約相當於一種小型病毒的大小。
  • 綜述: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的氧還原性能研究進展
    然而,Pt在地球上的儲存量有限、價格昂貴,阻礙了鉑基催化劑在PEMFCs商業化的應用。靜電紡絲納米材料具有優異的穩定性,較高的比表面積,良好的導電性和結構的多樣性,在能量儲存和轉換領域有著廣泛的關注。二、文章簡介: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孫旭平教授團隊對近幾年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氧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清華大學:碳納米管/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碳納米管(CNT)/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積,中孔結構,可調節的表面性質和高化學穩定性,因此具有作為有機廢水處理吸收材料的巨大潛力。這些屬性使它們能夠在高濃度或高溫下承受苛刻的廢水條件,例如酸性,鹼性和鹹性條件。儘管已經報導了大量有關CNT /石墨烯基納米材料在有機廢水系統中的性能的工作,但其實際應用仍存在挑戰。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文章深入探討了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調控方法,針對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所存在的存儲位點少與擴散動力學差等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綜述文章
    繼2008年在英國Chem Comm發表特寫論文(Feature Article)後,受美國化學會《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潘秀蓮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等近日撰寫綜述文章,詳細報導在限域催化領域研究最新進展,完整詮釋由該研究組發展起來的納米限域催化新概念(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蘇州大學孫旭輝教授團隊在本刊發表的題為「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Gas Sensing」的綜述文章被web of science評為熱點論文。相關研究工作已經表明,基於納米發電機的自供電傳感器件能夠在不需要外部能源激活或生成讀出信號的條件下,有效地監測氣體環境。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孫旭輝教授團隊在Nano-Micro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Nanogenerators for Self-Powered Gas Sensing」的綜述文章。
  • 西安交大:綜述!新型結構的納米碳材料作為高級鋰硫電池的硫主體
    (b)多樣化的多孔納米結構的設計可抑制穿梭效應並調節充電/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硫碳複合材料是一種有效的改進方案。目前,許多研究人員已採取措施將硫與碳材料結合起來,以提高LSB的整體性能。 3種用於高級鋰電池的納米結構碳材料 各種碳納米材料是硫的最常用基質,如圖所示 。碳材料具有許多優點。
  • 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應用
    碳納米管海綿體是由相互交錯的碳納米管組成的三維結構,在複合材料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具有釐米量級尺寸的碳納米管海綿體已經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並且研究了碳納米管海綿體的機械壓縮性能。
  • 碳納米管在太空飛行器上的應用進展
    最早是由日本電子公司(NEC)的飯島澄男(S.Iijima)博士採用電弧放電法製備C60時,在陰極處發現直徑4-30nm、長1μm的石墨管狀結構,即碳納米管,隨後在Nature上報導了這種新型碳材料。近年來,碳納米管以其優異的性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形成了碳納米管研究的熱潮。
  • 多孔碳: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
    綜述了多孔碳的最新合成策略。通過組織調控得到具有微孔、介孔、大孔、多級孔、有序孔或石墨化的碳等結構的多孔碳材料,並介紹了多孔碳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最後,對碳材料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提出了一些見解。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無獨有偶,同樣是碳納米管材料,研究人員利用超過1.4萬個碳納米管電晶體,製造出16位微處理器晶片,並向世界發出了「Hello, World」的信息。碳納米管,作為一種擁有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具備諸多超乎尋常的力學、電學、熱學等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碳納米管是性能優異、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新材料碳納米管:性能穩定的高分子納米材料碳納米管最突出的結構特徵是它由單層或多層石墨片圍繞同一中心捲曲而成碳納米 管的結構雖然與高分子材料的結構相似,但其結構卻比高分子材料穩定得多, 是目前已知的熔點最高的材料。碳納米管根據不同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類別,商業化角度通常按管壁的層數和導 電性對其進行分類。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吳長鋒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杜平武教授課題組,首次利用納米管稠環封端「帽子」模板,構建出縱向切割的納米管彎曲片段。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 )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穎方法來使用這種有應用潛力但是目前仍問題的儲能材料。矽被用於電腦晶片和許多其他產品,因具有十倍於石墨負極的儲鋰容量,被認為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理想負極。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
  • 納米線/碳納米管及電子器件測試方案
    納米線(Nano wire)為一種橫向上被限制在100納米以下(縱向沒有限制)的一維材料,根據組成材料的不同,納米線可分金屬納米線、半導體納米線和絕緣體納米線。作為納米材料的一種,納米線具備泰克應用文章《納米材料綜測試綜述》中概述的納米材料全部特性,在電子、光電子和納電子機械中
  • 研發量產納米銀線電膜,「科廷光電」提供高性能透明導電薄膜整體...
    目前,限制柔性屏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觸控螢幕材料的「扛把子」ITO並不能用於可彎曲應用,為此眾廠商不得不尋求其替代品。 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專注於觸控顯示屏導電薄膜納米材料研發、生產及提供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寧波科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廷光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