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
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面向消費者,其實中文名叫應該叫「直銷」。
在我朝基因圈內,「直銷」基因檢測的頭牌顯然是23andme,Google金牌加身,上百萬的數據,超10億美元的估值。其實,Ancestry的數據量比23andme(120萬+)大,估值比23andme高,廣告也打得比23andme多——全美超模大賽上也能看到模特們在測AncestryDNA。國內嘛,要不就是樣本量是人家的零頭,要不就是數據量是人家的零頭,在學術期刊刷論文的DTC基因檢測公司也沒看見。
從最早的,不帶引號的直(chuan)銷(xiao)基因檢測公司聯合基因,到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的360基因,Hi基因,比特基因,一脈基因,23魔方等等,還有WeGene(利益相關:我是WeGene的,知乎體),大部分已經倒下了,少部分還在堅持,極個別拿了融資,完全看不到獨角獸的跡象。
BP裡面都說著大數據,大健康,人工智慧的耀眼故事,產品技術、銷售渠道和商業模式卻都在搖擺不定。
目標都很遠大,前途都很光明,只是眼前的PM2.5有點爆表
二、技術驅動
23andme放棄NGS業務的新(yao)聞(yan)在朋友圈刷了好幾個月了。做質譜的,做基因晶片都據此來說明自己的技術選擇有多么正確,原本用測序的也改用晶片了。不成熟的產業,也很難有靠譜的媒體(希望基因慧能改變這個情況)。
總部在矽谷的幾百人的公司,在猶他州的部分的幾個人離職,就說明放棄了NGS業務?
這個新聞出來的同時,23andme拿到了NIH的項目,為美國非洲裔研發基因檢測Panel。同時,23andme提供給第三方的API也大幅更新,全面兼容NGS的檢測數據——你居然要告訴我,23andme放棄NGS!?
我不相信一家矽谷發展起來的公司會放棄對更好的技術的追求
我希望WeGene也能不斷地用更好的技術,做出更好的產品服務用戶。
圖:WeGene採用的DNA Genoteck採集管和Affymetrix
三、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入口
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經常會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來談合作:
「產品不錯,但我擔心你們的規模不夠。我們有幾千個銷售,每個月至少5萬份檢測。你們能給個什麼價格?你們能按時交付嗎?給我們做個專門的系統對接。」
「應該沒問題。能不能按第一個月5萬的銷量付50%預付款?」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不同的渠道適合不同的產品。成本80塊的產品,售價3000的產品,確實可以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去滿足地推的利潤渴望。但這種狀態下,賣什麼東西並不重要,值錢的只是渠道,不是產品和服務。
OPPO和VIVO超過小米的原因當然有推廣方式的差異,但千錘百鍊出來的優秀產品顯然是一切的基礎。好的產品應該是有勇氣以自己品牌賣給消費者的,應該是能驕傲的推薦給朋友和家人的,應該是高性價比的。
我相信渠道很重要,但我不相信「渠道為王」。
四、好產品帶來增值服務和利潤
又要好技術,還不想完全依賴大品牌的品牌溢價和渠道,還要高性價比,「WeGene怎麼掙錢?」家人,朋友,合伙人,投資人,友商,友商的投資人都在反覆問這個問題。
第一,好的產品必然會掙錢。我記得有位大神(keso或者caoz,ApoE 4的人記性確實不怎麼樣)說過,各種繞彎彎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比如,做手機就好好做手機,別弄個廉價手機,然後想賣用戶的行為數據,推送廣告,甚至是植入各種後門。類似,做消費級的基因檢測首先要認認真真做消費者感覺很爽的產品,更好的數據質量,更多好玩有用的分析服務,更多的應用場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溢價就會變成你的利潤,用戶還特別樂意讓你有利潤,因為你的產品能讓他們很爽。別老想著賣完基因檢測,再賣點保健品、醫療產品什麼的,首先做好基因檢測。
第二,好的產品必然會帶來增值服務的需求。檢測和分析做好了,用戶有足夠的興趣看,有足夠的興趣玩,自然就會產生對增值服務的需求,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為什麼絕對音高這麼有趣的解讀只適用於歐洲人!?能不能查查中國人群的?」——科技服務的機會出來了。
「這個要少吃,那個要多吃,到底讓我怎麼吃?」——有幾百上千個你的基因檢測用戶在你的社區和客服那這樣怒吼的時候,可以去試試找人來提供後續服務了。
「深圳的C2來加微信群啊!」——線上線下的社交也可以試試了。
但如果,你就弄了個1塊錢的口腔拭子掛點脫落細胞,測了20個位點,賣2000塊錢,給用戶一個疾病風險或則會天賦基因的似是而非的結果,連自己的品牌都不好意思出現在消費者眼前,怎麼可能有這些想像空間?
用最好的技術,做最好的產品,以合適的渠道把產品和服務精緻地呈現給消費者,然後再去想像還能滿足消費者的什麼後續需求。
我是這麼想的,希望WeGene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