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Gene 陳鋼: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和模式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一、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

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面向消費者,其實中文名叫應該叫「直銷」。

在我朝基因圈內,「直銷」基因檢測的頭牌顯然是23andme,Google金牌加身,上百萬的數據,超10億美元的估值。其實,Ancestry的數據量比23andme(120萬+)大,估值比23andme高,廣告也打得比23andme多——全美超模大賽上也能看到模特們在測AncestryDNA。國內嘛,要不就是樣本量是人家的零頭,要不就是數據量是人家的零頭,在學術期刊刷論文的DTC基因檢測公司也沒看見。

從最早的,不帶引號的直(chuan)銷(xiao)基因檢測公司聯合基因,到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的360基因,Hi基因,比特基因,一脈基因,23魔方等等,還有WeGene(利益相關:我是WeGene的,知乎體),大部分已經倒下了,少部分還在堅持,極個別拿了融資,完全看不到獨角獸的跡象。

BP裡面都說著大數據,大健康,人工智慧的耀眼故事,產品技術、銷售渠道和商業模式卻都在搖擺不定。

目標都很遠大,前途都很光明,只是眼前的PM2.5有點爆表

二、技術驅動

23andme放棄NGS業務的新(yao)聞(yan)在朋友圈刷了好幾個月了。做質譜的,做基因晶片都據此來說明自己的技術選擇有多么正確,原本用測序的也改用晶片了。不成熟的產業,也很難有靠譜的媒體(希望基因慧能改變這個情況)。

總部在矽谷的幾百人的公司,在猶他州的部分的幾個人離職,就說明放棄了NGS業務?

這個新聞出來的同時,23andme拿到了NIH的項目,為美國非洲裔研發基因檢測Panel。同時,23andme提供給第三方的API也大幅更新,全面兼容NGS的檢測數據——你居然要告訴我,23andme放棄NGS!?

我不相信一家矽谷發展起來的公司會放棄對更好的技術的追求

我希望WeGene也能不斷地用更好的技術,做出更好的產品服務用戶。


圖:WeGene採用的DNA Genoteck採集管和Affymetrix

三、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入口

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經常會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來談合作:

「產品不錯,但我擔心你們的規模不夠。我們有幾千個銷售,每個月至少5萬份檢測。你們能給個什麼價格?你們能按時交付嗎?給我們做個專門的系統對接。」

「應該沒問題。能不能按第一個月5萬的銷量付50%預付款?」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不同的渠道適合不同的產品。成本80塊的產品,售價3000的產品,確實可以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去滿足地推的利潤渴望。但這種狀態下,賣什麼東西並不重要,值錢的只是渠道,不是產品和服務。

OPPO和VIVO超過小米的原因當然有推廣方式的差異,但千錘百鍊出來的優秀產品顯然是一切的基礎。好的產品應該是有勇氣以自己品牌賣給消費者的,應該是能驕傲的推薦給朋友和家人的,應該是高性價比的。

我相信渠道很重要,但我不相信「渠道為王」。

四、好產品帶來增值服務和利潤

又要好技術,還不想完全依賴大品牌的品牌溢價和渠道,還要高性價比,「WeGene怎麼掙錢?」家人,朋友,合伙人,投資人,友商,友商的投資人都在反覆問這個問題。

第一,好的產品必然會掙錢。我記得有位大神(keso或者caoz,ApoE 4的人記性確實不怎麼樣)說過,各種繞彎彎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比如,做手機就好好做手機,別弄個廉價手機,然後想賣用戶的行為數據,推送廣告,甚至是植入各種後門。類似,做消費級的基因檢測首先要認認真真做消費者感覺很爽的產品,更好的數據質量,更多好玩有用的分析服務,更多的應用場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溢價就會變成你的利潤,用戶還特別樂意讓你有利潤,因為你的產品能讓他們很爽。別老想著賣完基因檢測,再賣點保健品、醫療產品什麼的,首先做好基因檢測。

第二,好的產品必然會帶來增值服務的需求。檢測和分析做好了,用戶有足夠的興趣看,有足夠的興趣玩,自然就會產生對增值服務的需求,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為什麼絕對音高這麼有趣的解讀只適用於歐洲人!?能不能查查中國人群的?」——科技服務的機會出來了。

「這個要少吃,那個要多吃,到底讓我怎麼吃?」——有幾百上千個你的基因檢測用戶在你的社區和客服那這樣怒吼的時候,可以去試試找人來提供後續服務了。

「深圳的C2來加微信群啊!」——線上線下的社交也可以試試了。

但如果,你就弄了個1塊錢的口腔拭子掛點脫落細胞,測了20個位點,賣2000塊錢,給用戶一個疾病風險或則會天賦基因的似是而非的結果,連自己的品牌都不好意思出現在消費者眼前,怎麼可能有這些想像空間?

用最好的技術,做最好的產品,以合適的渠道把產品和服務精緻地呈現給消費者,然後再去想像還能滿足消費者的什麼後續需求。

我是這麼想的,希望WeGene也能做到。

相關焦點

  • WeGene陳鋼:在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在陳鋼的計劃裡,只要博士一畢業,就和生物信息技術專業徹底告別,不做和這個專業相關的工作,但陰差陽錯,陳鋼還是留在了這個行業。起初陳鋼並沒有明確知道生物信息數據分析技術到底能如何應用,直到2012年進入華大基因,做起科技服務。
  • 攜手Ping++搭建支付系統 WeGene加速探索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
    近日,國內領先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公司WeGene與支付解決方案服務商Ping++正式達成合作,Ping++將為WeGene提供包括聚合支付、帳戶系統在內的全流程支付解決方案,助力 WeGene 搭建支付系統,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 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首先,論文裡沒有說明到底是哪些公司的檢測結果被用於評測,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到底用的什麼檢測和分析方法。
  • 消費級基因檢測靠譜嗎?40%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
    一種是檢測原始結果的錯誤,例如檢測結果顯示你有某個會提高乳腺癌遺傳風險的基因突變,但實際你並沒有這個突變;另一種是解讀的錯誤,即檢測出的某個突變被解讀為高風險,但實際上這個突變並不會提高風險。」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說。  但陳鋼認為,這一論文並沒有披露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首先,論文裡沒有說明到底是哪些公司的檢測結果被用於評測,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到底用的什麼檢測和分析方法。
  • 微基因 CEO陳鋼:口水中的秘密,基因數據的未來
    會後,微基因 CEO陳鋼,與我們分享了基因數據未來在健康消費場景中的前景。陳鋼:其實在FDA或者是NIH裡面不存在所謂消費級基因檢測這樣一個定義,有一個比較類似的定義是DTC的基因檢測,也就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在審批的時候歸類到非處方類基因檢測。那非處方類就可以有很多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藥品從處方藥慢慢變成非處方藥。
  • 36氪首發| WeGene獲B輪融資,消費級基因檢測用戶超十萬
    1月29日,個人基因組公司WeGene宣布完成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貝殼天使基金,成濰新生命基金,華大基因集團及其旗下的創投基金奇蹟之光,卓佳成長創投基金等共同參投。WeGene是一家主要面向消費者個人提供基因檢測的公司,進而根據基因數據完成祖源分析、健康管理、精準營養和運動等數據分析與解讀服務。對此,36氪已有多次報導。
  • 消費級基因檢測低價攬客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具有醫學診斷價值,也沒有出現清晰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希望通過產品降價快速佔領市場,在獲得大量數據的情況下進行相關醫學項目研究,證明自身產品有一定醫學價值,從而向醫院推廣商業化檢測產品尋求盈利模式。價格降七成伴隨著23魔方降價消息的發布,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費用從此進入「2字頭」時代。
  • WeGene發布基因檢測新品 解讀服務超200項
    WeGene陳鋼以「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為主線,對基因檢測、人類歷史發展、運動健康等各個板塊進行科普,這種接地氣的方式,引起現場對產品的強烈興趣。據了解,高密度生物晶片檢測加上全面的解讀服務,全球最大個人基因組服務商 23andMe 提供的同類產品的售價都高達199美元,而 WeGene 這款個人基因檢測套組的售價僅為999元人民幣,性價比優勢明顯。
  • 國內外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及產品大盤點
    作為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領跑者,23魔方今日宣布近期完成總額6200萬元人民幣B3輪融資。消費級(DTC)基因檢測市場正在持續走熱中,本文匯總了國內外部分提供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企業及產品。
  • 2019年DTC基因檢測全面噴發!黎明前夕,全球玩家活得還好嗎?
    無獨有偶,與Exploragen同臺競技的還有另一家創業公司Helix,也將於8月份推出消費級基因檢測APP,旨在將靜態基因報告轉變為動態變化的持續性服務。國外屬於模式創新,國內更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創新和磨合,從FDA政策和23andme發展
    關於臨床學者、產業界、大眾對於基因檢測的不同態度,由來已久。不同視角,百花齊放,兼容並包。4. 關於基因檢測在臨床端、家用端,可參考相關人士曾在基因慧平臺的專訪:黃尚志教授、顧大夫、王奕鷗談臨床基因檢測 | 陳鋼、郝向穩、汪亮談個人基因組 | 奕真生物亞洲區總裁-趙奕寧 | 23魔方創始人-周坤
  • 消費級基因檢測生意經:免費背後的數據「護城河」
    今年6月,《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消費級基因檢測頭部公司23魔方的公眾號針對祖源項目推出了「0元測」活動,老用戶可以邀請好友免費測基因,新用戶也可以免費體驗。這種「免費」的模式在中國屢見不鮮,很多網際網路企業在初期都會為用戶提供大量補貼,持續燒錢與對手抗衡。
  • 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基因不對,訓練一萬個小時也枉然
    「4月17日,拉勾網聯合深圳20家頂級網際網路公司打造夢想者市集,其中包括拉勾網聯合創始人&CMO鮑艾樂、鈦度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餘孟遙、辣媽幫副總裁楊俐、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PMCAFF產品大咖劉百萬、神奇百貨 CEO 王凱歆、對酒當歌 COO寧小林在內的七位重磅嘉賓先後登臺分享了他們對成長和夢想的感悟。以下內容整理自WeGene聯合創始人陳鋼的演講實錄。
  • 基因檢測靠譜嗎?基因檢測服務是精準醫療還是「現代算命」?
    ­  憑一點唾液就能檢測出患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的風險是否高過常人,甚至喝酒是不是容易醉……消費級基因檢測技術正在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新「風口」。­  日前,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發布了基因檢測新品:999元就能進行體質特徵、藥物反應、罕見遺傳病等300多項遺傳健康檢測。據透露,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有3.8萬人購買過其基因檢測服務。
  • 價格戰「停火」 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將迎轉機?
    近年來,消費級基因檢測因商業模式不清晰、產品噱頭大於功能而飽受質疑,如今行業洗牌加速,或許已到了轉折之處。目前來看,無論是價格戰,還是新技術,都是為了爭奪用戶背後的數據。   這種商業模式在美國已經成熟,如23andMe、Ancestry等頭部公司均實現盈利。中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比美國晚五年,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目前的人口滲透率大概為7.9%,中國僅有0.03%,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行業未來前景可觀。   數據顯示,過去4-5年間整個市場的增速非常大。
  • 40%的基因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專家:僅一種情況癌症基因檢測有臨床...
    「歸根結底,基因檢測公司和產品良莠不齊,國內在這方面做得並不比美國好,這需要整個行業去建立規範,包括檢測技術及數據解讀等。」陳鋼說,不過,這篇論文將某些DTC基因檢測產品在某些位點上有「40%假陽性錯誤」的帽子扣到所有相關產品頭上是不對的。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新的測序技術不斷湧現,使得基因檢測的成本也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直降5萬倍[ 《一文讀懂:基因檢測簡史》]。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公布了十大突破性技術,其中就包括被譽為「科學算命」的基因檢測[ 《MIT Technology Review》]。隨著科學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因檢測也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未火先衰」
    但在「人們對未來的焦慮有多大,預測的市場就有多大」所編制的美好願景下,面向普通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未創出行業神話,反而,目前來看,在市場尚未規範、技術存在缺陷、隱私保護存疑、價格透明度欠缺的情況下,市面上大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太樂觀。
  • 利用UGC攻克技術難題 WeGene加速解讀基因秘密
    中新網5月25日電 隨著基因檢測在遺傳病檢測、新藥研發、腫瘤診斷及治療、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領域的應用,其價值也逐漸獲得大眾認可。作為一個兼具技術潛力和市場前景、產業鏈完整同時又獲得國家支持的產業,基因檢測贏得了資本與創業者的青睞。  國內領先的個人基因組服務公司——WeGene是一家致力於消費級基因數據解讀與個性化健康服務的創業公司。
  • WeGene通過基因檢測能告訴你健康風險和遺傳性疾病
    據朱莉在《紐約時報》上「我的醫療選擇」一文透露,她在進行自己的基因檢測時,發現自己攜帶乳腺癌1號基因(BRCA1),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風險較高。WeGene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擔任CTO的陳鋼曾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員、華大科技腫瘤研究員、華大雲平臺副總監,目前負責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業務。WeGene如何檢測基因?事實上,基因檢測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具體細分來看應該分為基因測序(Gene Sequencing)和基因晶片篩查(Gene Chip Scre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