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淳華在根據小說《消失的愛人》改編的同名電影中 圖片來源:Twentieth Century Fox
我們很憤怒。如果說過去兩年給了我們什麼啟發的話,那麼就是這句話了。女性在沉默中醞釀著一股心照不宣的怒氣,隱藏在我們私下的談話中,以及我們選擇的用語和我們交換的眼神中,這是只有我們女性才明白如何使用的語言。
《復仇》(The Furies)是一本關於迷戀、魔法和謀殺的小說,在創作這本小說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作品中表達的憤怒程度有多深。但憤怒是不可避免的,小說的核心就是年輕的女性們渴望向對她們不公的男性進行報復,她們知道自己擁有怎樣的力量,只有真正獲得才能感受這份力量。
我曾顧慮這本書是否有些出格了,是否只有我才會這樣。但就在《復仇》出售給出版商的兩周後,針對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指控讓反性騷擾運動成為國際焦點。突然之間,討論的話題似乎發生了改變。我們不再孤軍奮戰,我們都有一腔怒火。
從前,女性的憤怒只在悄無聲息的潛臺詞中出現,很容易被忽視,被隱藏在善解人意的面具或是要成為「淑女」的要求之下。現在,是我們閱讀和評價文學作品中的憤怒女性,或去傾聽她們默默表達憤怒的最佳時機。
以下是部分我最愛的女性憤怒題材小說。
1.《魔女卡麗》《魔女卡麗》十二歲時,我從父母的書架上偷偷拿了《魔女卡麗》,看了一個通宵。這是我讀到的第一本成人小說,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恐怖題材,我馬上就被迷住了。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少女復仇的故事,人緣極差、受到霸凌的卡麗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對欺負她的人進行報復。毫無意外的是,我一直都留著這本書。
2.《美狄亞》(Medea)《美狄亞》這也許是最早的憤怒女性人物,歐裡庇得斯筆下的這個角色是不受重視的女性的最佳寫照。該戲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被演出和解讀,美狄亞有時被解讀為冷血殺手,有時則是值得同情的人,因為丈夫的背叛而悲痛欲絕。她是一個毫無靈魂、作惡多端的邪惡女子,還是一個因丈夫的自私行為而發瘋的妻子呢?
3.《命運與狂怒》《命運與狂怒》小說由兩部分組成。上半場從丈夫洛託的視角講述婚姻,他因演藝生涯失敗而轉行成為劇作家,雖有缺點,但大體上是個充滿愛的角色。可是到了下半場,妻子瑪蒂爾德以她的視角描述了同一段婚姻,她是「成功」男人背後的「強大」女人,她為協助丈夫成功而暗中操控他和他身邊的人,她顯然對此十分憤怒。這種沉默而微妙的憤怒通過格羅夫優雅抒情的句子表現出來,讓人目瞪口呆。
4.《局外姐:散文和演講》(Sister Outsider: Essays and Speeches)《局外姐:散文和演講》我第一次看到奧德麗·羅德是在一張照片上:她站在黑板旁對著鏡頭,旁邊寫著「女性強大而危險」幾個字。羅德是一名詩人和散文家,她在作品中經常將憤怒作為動力,直面差異化問題並鼓勵她的讀者無論如何都不要保持沉默。她的詩作非同凡響(如有關愛默特·提爾之死的詩作《餘像》帶來讓人窒息的感覺),這本散文集則是一部毫無畏懼的作品,正義之怒火熊熊燃燒著。
5.《紅鐘》(Red Clocks)《紅鐘》最近湧現了一批出色的女權主義反烏託邦題材小說。其中,這部於2018年出版的小說透露出一種詭異,讓人感到最為不安。小說以明令禁止墮胎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四位女性相互交錯的一生,她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政府對於女性身體過度掌控的影響。祖瑪的角色很少會大聲宣洩憤怒,但滿腔的憤怒表現在字裡行間,這是默默的反抗,在聚光燈下清晰可見。
6.《怒於言表》(Eloquent Rage)《怒於言表》我想將這本書放到每個認識的人手中。這是一部讓人驚嘆的作品,結合了女權主義理論和流行文化(提到了碧昂絲、塞雷娜·威廉士和希拉蕊·柯林頓等)。這本書辛辣而一針見血,基於庫柏作為當代美國一名黑人女權主義者的經驗寫成。她的憤怒在書中昭然若揭,鼓勵通過憤怒打破黑人女性所面臨的系統性的不公正對待。
7.《早安,午夜》《早安,午夜》這部1939年的小說講述了一位叫做莎夏的女性的故事,她想藉由巴黎的酒吧和廉價旅店忘卻一切。這是一本讓人暗暗感到震撼的書,將憤怒與羞恥、悲痛和傷害交織在一起。她身邊的人將她的沮喪——「接近死亡和怨恨的苦澀平靜」——視作弱點,她則一直在絕望地尋找虛無。這本書篇幅短小,只有150多頁,卻十分生動,令人心碎。
8.《消失的愛人》《消失的愛人》《消失的愛人》在出版後大受歡迎,我看到身邊的女性都在分享中心人物「酷女孩」艾米·鄧恩的獨白,這些獨白與扣人心弦的反轉將整本書的中心串在一起。鄧恩扮演的是個「酷」角色,她對男性百般包容,在這個過程中也展現了聰明、憤怒的一面,這個情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酷女孩從不生氣,」她說,「她們只會懊惱而又充滿愛意地一笑置之,讓男士隨心所欲。」鄧恩在這裡發出的憤怒聲音讓人激動,這本引人矚目的書充滿了令人振奮的憤怒時刻。
9.《夜林》(Nightwood)《夜林》這本書出版於1939年,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就一本關於憤怒和絕望的書而言,這部作品無與倫比。作者巴尼斯在與塞爾馬·伍德(Thelma Wood)分手之後完成了這本書,她說小說是自己用「仍在流淌」的鮮血創作而成。在小說中她將伍德化身為主人公羅賓·沃特(Robin Vote),羅賓對待愛人冷漠無情,每個愛人都出現了近乎瘋癲的可怕狂熱。貫徹整部小說的人物是馬修·歐康諾醫生(Dr Matthew O』Connor),他想要成為一名女性,他的出現不合時宜,卻帶著同情心傾聽著這些女性的故事,在糟糕孤獨的夜晚裡與她們互相傾訴。
10.《消失的囚徒》《消失的囚徒》「我憎恨幾乎一切事情。我總是悶悶不樂、憤怒無比。」這是入圍布克獎的短名單小說《艾琳》同名女主人公的開篇語。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過於輕描淡寫了。艾琳對周圍的人和環境恨之入骨,讓人極度不適,閱讀過程卻大快人心。莫思菲通過故作嚴肅的平淡語氣和對滑稽和詭異之事的觀察,創造了一個幾乎讓人無法產生好感的角色,讀起來卻十分刺激。
本文作者Katie Lowe是一位身體意象(body image)活動家,她的小說《復仇》已出版。
(翻譯:macy)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