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期刊發文,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導致結直腸癌的直接證據! | 科學大發現

2021-02-13 奇點網

CRC患者糞便移植導致增加的細胞因子

 

這項研究提供了結直腸癌患者腸道微生物可促進癌症發展的直接證據。與之前針對個別菌種的類似研究相比,研究人員考慮到了不同菌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一個整體來研究了它們對結直腸癌發生和發展的影響。

 

這個研究為腸道微生物引起結直腸癌提供了又一個有力證據,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他們還要研究一些關鍵微生物之間具體的相互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幹預。奇點糕相信這些研究會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Torre L A, Bray F, Siegel R 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5, 65(2): 87-108.

[2]  Wong S H, Zhao L, Zhang X, et al. Gavage of Fecal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Promotes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in Germ-free and Conventional Mice[J]. Gastroenterology, 2017.

[3] Arthur JC, Perez-Chanona E, Muhlbauer M, et al.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argetscancer-inducing activity of the microbiota. Science 2012;338:120-3

[4] Wu S, Rhee KJ, Albesiano E, et al. A human colonic commensal promotes colontumorigenesis via activation of T helper type 17 T cell responses. Nat Med2009;15:1016-22.

[5] Kostic AD, Chun E, Robertson L, et 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tentiates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and modulates the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CellHost Microbe 2013;14:207-15.

[6] Sears C L, Geis A L, Housseau F. Bacteroides fragilis subverts mucosal biology: from symbiont to colon carcinogenesis[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4, 124(10): 4166.

相關焦點

  • Cancer Res:香港中文大學發現促進結直腸癌發生的重要分子
    2018年1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基因擴增是細胞內染色體上特定基因拷貝數大量增加的現象,是癌症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結直腸癌裡非常常見。之前對結直腸癌臨床樣本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曾發現RNF6基因存在擴增,其表達產物RNF6蛋白是一個含有RING結構域的E3泛素連接酶。但RNF6蛋白是否在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發揮作用仍不清楚。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日,科學家們進一步敲下了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之間關係的實錘。這篇由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孫逸仙紀念醫院李建明團隊於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一起來看看李影老師是如何在微生物頂級期刊發表文章的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腦軸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物分布和神經發育正常的個體相比具有明顯差異。另外,在一項非盲的臨床研究中,使用正常人群腸道微生物給予 7-16 歲自閉症患者治療後,患者的胃腸道問題和行為的異常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研究均提示我們腸道微生物很可能成為自閉症新的治療方式。
  • 微生物領域非頂級期刊概述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令人惋惜的期刊,該期刊口碑和實力不俗,以前在微生物領域僅僅略低於AEM和JB,但如今發展舉步維艱,IF的持續下滑會進一步導致稿源的減少,我國作為微生物研究大國,很少投稿這個雜誌,1947年建刊的它,如今73歲高齡,難道真的活在了「坎「上?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思考:掌控人體的,除了我們自己,是否還有共生微生物?近日,Nature刊登的兩篇最新研究揭開了腸道微生物控制人體的部分秘密。結直腸癌一直都是世界範圍內備受矚目的癌症之一。腸道微生物一直以來都被認為與結直腸癌的癌變發展過程相關。雖然之前就有研究報導稱,有60%的結直腸癌病人的腸道中都帶有一種可以造成基因毒性的大腸桿菌(E. coli),能產生一種導致DNA突變的物質——colibactin(由大腸桿菌基因組中叫pks島的一組基因合成)。
  • 【新發現】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研究:腸道中的蛋白質異常會引發阿爾茨...
    導言:阿爾茨海默症是痴呆症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會導致大腦中神經細胞死亡、組織缺損、記憶力衰退、性格改變和日常活動障礙的問題。這種疾病至今仍無法治癒。最近發表在《生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中的蛋白質異常也會引發阿爾茨海默症。這為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點。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給疾病可乘之機,有些息肉根本不會有形成的機會,從而實現真真正正的科學預防!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篩查大腸癌呢?我們來看看各種篩查手段的優缺點:1.  大便潛血檢測(FOBT)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無出血性病變。
  • 加工肉類=結直腸癌?
    2015年,WHO將加工肉類列為一類致癌物,並引用了足夠證據證明加工肉類會導致人類發生癌症。現在,一項新研究對這種籠統的分類提出挑戰,該研究發現加工肉導致癌症的強度因是否含有亞硝酸鹽而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加工肉都等同於不健康。
  • 香港中文大學Center for Gut Microbiota Research招聘啟事
    陳家亮 (CHAN KaLeung, Francis),銀紫荊勳章、太平紳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Center for Gut Microbiota Research主任。
  • 中國科學家發現特定腸菌會降解阿司匹林
    近期,在《胃腸病學》雜誌上,香港中文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1],研究者們發現,阿司匹林的確能夠降低小鼠結直腸癌的發生,但是這種作用卻會被腸道微生物幹擾!阿司匹林與多種癌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結直腸癌。從機制上來說,阿司匹林防癌主要是由於能夠對環氧化酶-2(COX-2)產生抑制,並下調前列腺素E2(PGE2)水平[2],也有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還能阻止癌症轉移。目前,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有心血管疾病預防需求的人群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預防結直腸癌[3]。
  •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癌方向的醫學博士
    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原稱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一所坐落於香港島的醫科學院。其校址離大學本部有數公裡之遠,鄰近作為其教學及研究基地的香港瑪麗醫院。學院現提供醫學、中醫學、護理學、藥學及其他生物醫學科學的教育與研究項目。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世界範圍內與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尤其是在50歲以下的個體中其患病率正逐步攀升CRC作為腸道上皮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在於突變的累積和免疫反應的失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達90%的疾病風險是由飲食等環境因素所致,這與近些年來提出CRC相關「致癌菌群」的文獻報導相一致。然而,與眾所周知的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因果作用不同,目前尚未鑑定觸發CRC的特定微生物。這種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CRC的直接原因還是僅僅代表「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尚不清楚。
  • 直腸癌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攜帶一種APC基因突變的動物當攝入高脂肪膳食時更快地患上癌症,其中這種APC基因突變是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發現的一種最為常見的基因突變。論文共同作者、沙克生物研究所基因表達實驗室研究員Ruth Yu說道,「當你在遺傳上容易患結腸癌時,高脂肪飲食可能是第二大殺手。」小腸、大腸和結腸(一起稱為腸道)是勤勞的器官。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人」的含義。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 《科學》突破性發現!腸道微生物也許可以防輻射
    作者 | 小柯機器人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Jenny P. Y.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了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
  •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菌群的階段特異性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菌群的階段特異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1 16:13:03 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揭示結直腸癌相關腸道菌群的階段特異性,這一成果由東京工業大學Takuji Yamada研究團隊獲得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科學家Martha Vitaterna表示:輻射對腸道微生物群肯定有影響,但這些影響與在太空飛行中看到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