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WHO將加工肉類列為一類致癌物,並引用了足夠證據證明加工肉類會導致人類發生癌症。現在,一項新研究對這種籠統的分類提出挑戰,該研究發現加工肉導致癌症的強度因是否含有亞硝酸鹽而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加工肉都等同於不健康。
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加工內定義為經過醃製、燻制、發酵或其他保存方法和提高風味的肉。例如法蘭克福燻腸、培根、火腿、香腸、醃牛肉、牛肉乾和罐裝肉。一些食品生產商使用亞硝酸鈉來醃製加工肉類,以增強色澤或作為防腐劑來延長保質期。然而,並非所有加工過的肉類都含有亞硝酸鹽,例如,英國和愛爾蘭的香腸不含亞硝酸鹽,而來自美國和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福燻腸(frankfurters)、西班牙臘香腸(chorizo)和義大利臘香腸(pepperoni)並非如此。此外,近年來,包括火腿和培根等更多無亞硝酸鹽加工肉類已可供消費者食用。
加工肉類、亞硝酸鹽和癌症之間關係的新證據
英國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全球食品安全研究所(QUB)的研究人員回顧了最近關於加工肉類消費與結腸癌、直腸癌和腸癌之間關係的研究。
他們發現,只有約一半的研究得出結論,表明加工肉消費與結直腸癌有關。然而,當將分析局限於只涉及檢測含亞硝酸鹽加工肉類影響的人類研究時,這一比例上升到近三分之二(65%)。研究小組在最近的營養研究論文中報告了他們的方法的結果,並認為,他們的研究發現可以解釋媒體關於加工肉類和癌症風險相矛盾的報導。
「這是第一次在全面的研究中孤立地觀察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肉與癌症的關係,結果更加清楚,幾乎三分之二的研究發現與癌症有關。」第一作者、QUB生物科學學院William Crowe博士評論。
IARC需要改進分類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薈萃分析揭示了IARC分類以區分含有亞硝酸鹽和不含亞硝酸鹽的加工肉類的必要性,並認為,應該對健康風險進行單獨評估。
研究共同作者QUB生物科學學院Christopher T.Elliott教授指出,這次審查非常及時、嚴謹和清晰,並為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時,研究人員還建議人們應該按照政府的推薦堅持健康、均衡的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推薦,每周最多只能食用3份中等分量的紅肉,而且應儘量少食用加工肉。
評估每種加工肉類
高級研究作者、QUB生物科學學院的Brian D. Green博士指出,研究小組希望未來有關加工肉類和結直腸癌之間聯繫的研究按照加工肉的種類來開展;而且有必要進行更多研究以調查加工肉是否直接導致癌症。他補充道,人們的飲食多種多樣。但他們相信,該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對亞硝酸鹽的證據最徹底的回顧,可以自信地說,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肉類(如法蘭克福香腸)和直腸癌之間存在很強的聯繫。
另外,需要闡明的是,雖然IARC將加工肉類、菸草和石棉都列入一類致癌物,但並非就是說加工肉類與菸草和石棉的致癌風險水平相同。例如,全世界每年大約有3.4萬死於結直腸癌的病例可能是歸因於高攝入加工肉類,但每年因吸菸導致的癌症死亡人數為100萬。
參考文獻
William Crowe, et al. A Review of the In Vivo Evidenc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Nitrite Exposure from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Nutrients 2019, 11(11), 2673.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
權
聲
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