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收錄於話題#北京大學73個
編者按:
在日前推出的推送中
有一位自稱「平凡」的院士
因一道題結緣北大
因北大與數學「情定終生」
身為數學家
他研究低維拓撲
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就
同時,他還有多元的業餘愛好
——登山、作詩、環球旅行……
在別人眼中他「天資卓越」
他卻笑言自己「不務正業」
讓我們一起走近王詩宬院士
了解「平凡」數學家的不凡人生
「你試試學數學吧!」
「1977年夏天,正在農村插隊的我到北京看望大哥,坐332路車去頤和園,看見北京大學四個字,就跳下車進入校門。」
北大西門
這是王詩宬與北大初相遇時的場景,彼時他正在思考一個數學命題——任意六個人中,如果其中沒有三個兩兩認識,則一定有三個人兩兩不認識。
20世紀70年代,王詩宬(左二)與知青小組成員合影
「因為當時想著這件事情,碰到一個老師就問他,他說你去問姜伯駒。」
在北京大學20樓,王詩宬如願見到了姜伯駒先生,經過一番對談,先生建議他學數學:「他說『為什麼不來,你試試學數學吧!』那個時候我一個知青,得到北大老師的鼓勵,覺得『那就來吧』,就試了試,第二年就來了。」
位於北大南門內一側的20樓所在小院
在姜先生的鼓勵下,王詩宬1978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並在1981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任教。
2006年,王詩宬與姜伯駒到貴州講學期間合影
從倍感壓力到脫穎而出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王詩宬依然在採訪中強調「自己很平凡,很普通」。但歷數王老師取得的成就,除了對數學的興趣與天賦外,更不得不提他的勤勉與對真理不懈的追求。
王詩宬留校北大後,時逢北京大學數學系(現為「數學科學學院」)遴選一批青年教師出國深造,王老師名列其中。
王詩宬讀研時期在北大留影
1983年秋,30歲的王詩宬抵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始了博士求學生涯。
「我的博士生導師在拓撲學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眼界很高。對我這個英語很差,科班訓練不足的學生不太感興趣。」王詩宬初到美國時,看到一些優秀的同齡數學人才不僅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多年,而且成果纍纍,這讓他的自信心不禁有些動搖,但也成為了他前行的動力。經過努力,王詩宬在第一年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於次年作為交換學生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最終選擇「三維流形」作為研究方向。
王老師以對幾何的洞察見長,善於抓住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出新鮮的問題和觀點,並對三維拓撲學的問題和成果有廣泛的了解和思考。讀博期間,王詩宬在紐結的手術和流形的復迭上做了兩項引人注意的工作,並應邀在美國數學會低維流形專門會議和南加州拓撲會議上分別作了報告,這些工作直到今天還為人所引用。王詩宬所取得的成果也讓導師刮目相看。
「出國好,回國更好」
「我出國的時候,腦子裡沒有想太多的事情,想的就是畢業後要回來好好工作。」雖身在大洋彼岸,王詩宬依舊情系故裡,1988年夏,王老師已在美國求學五載,又值他插隊二十年,便和《紅樓夢》中詠元春的詩,寫下「二十年來辨是非,十載耕讀欲何為。五歲識得西洋景,明日環球把家歸」的詩句,並於次年踏上了回國的徵程。
王詩宬回國後住所
回到北大,遠離了當時的世界低維拓撲研究中心,王詩宬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並產生了一些新鮮的想法,「這對我此後十多年的研究工作起了決定性影響。」
對於王詩宬而言,所謂「金戈鐵馬」的日子,不是在國外的某個大學或研究所,而是在燕園小徑上往復徘徊思索的時光,伴著湖光塔影、春花秋月,王詩宬的靈感火花不斷閃耀,不僅發現了浸入的本質曲面不能在有限覆疊上提升為嵌入的第一個例子,而且在圖流形的復疊不變量、手性、吸引子與流形拓撲間的制約等方面作出了頗具創意的貢獻;特別是開拓和發展了三維流形間映射這個研究領域。他的研究不僅使得這一課題再起波瀾,還以此為契機,贏得了來自中、法、德、澳、俄、美、加、日的二十餘位合作者,成功走出了一條立足國內、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的學術道路。
王詩宬做客《世紀大講堂》欄目
支教石河子:「懷念那片一望無際的土地」
熱愛旅行的王詩宬在讀書時便對新疆的自然風光有著熱切的嚮往,「在新疆那樣美麗的地方,即使只是待上一段時間也是非常愉快的。」因此,2002年,當他得知石河子教師支教計劃正在招募時,立即態度堅定地報了名。
在石河子,王詩宬開設了拓撲學相關課程,還應邀做了兩次主題分別為「談談手性」和「從打結談起」的科普講座,將自然科學與歷史人文貫穿起來。回憶起在新疆的支教時光,除了感受到石河子大學老師、學生的熱情友善,還對他們心懷敬意。「他們是很了不起的,為祖國邊疆的安定、團結和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詩宬在新疆
從「專家」到「雜家」
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以外,王詩宬的生活也及其精彩豐富,「我這個人貪玩,不刻苦,平日裡就愛旅遊、看些閒書。」
王老師在1989年便完成了第一次環球旅行,途中遊覽了歐洲、非洲、亞洲的二十餘國,並登上了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山。1993年,40歲的王老師作為北大山鷹社的一員,與同學們一起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仕塔格峰。
王詩宬在英國巨石陣前留影
王詩宬在非洲好望角
王詩宬(後排左二)作為北大山鷹社一員登上慕仕塔格峰
1996年,登頂西半球最高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
(左為王詩宬)
登頂北美洲最高峰阿拉斯加麥金利峰
「登山不僅給了我在更高的地方觀察世界的機會,還給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數院四樓的書房中,便掛著兩張圈點著標記的巨幅地圖,展示著他認識這個世界的足跡。
除了旅遊,王詩宬也喜歡閱讀文史相關的書:「我愛讀史、讀詩。關於漢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我愛看。我特別喜歡樂府詩歌!實在是有些『不務正業』。」
在取得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後,王詩宬依然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對待學生以及年輕的數學工作者都非常平等。他在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發言時說:「北大數院有一些反應特別敏捷、特別能學習、特別能提問、特別能思考的學生。很多時候是我在教他們,但更多時候是他們在教我,他們推動我不斷努力、不斷學習。」
王詩宬在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發言
2019年,王詩宬參加北京大學五四青春長跑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同學們居家上網課。王詩宬堅持在無人的「空課堂」錄製講授視頻,用黑板示意,認真講解數學公式,讓更多學生在網絡的大課堂感受逼真的課堂效果。
王老師在「空課堂」上
「絕大多數人總是平凡的時候多,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多一點不平凡,應該投身於一項不平凡的事業。就我而言,加速中華民族不可阻擋的偉大復興便是這樣的事業。」
從結緣北大到深耕數學領域,從初出茅廬到成為專家,從北大走向世界,王詩宬譜就了他的精彩人生,體現了一名北大人的責任、奮鬥,也努力實現著一位「平凡」人的光榮與夢想。
人物簡介
王詩宬,1953年生,江蘇鹽城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81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低維拓撲,涉及幾何群論,不動點,動力系統和代數拓撲等領域。與人合作取得了如下成果:發現三維流形中本質浸入曲面不能提升成有限覆疊中嵌入曲面的第一個例子;觀察到衛星結上循環手術的障礙,證明了雙曲流形中的浸入本質曲面邊界數的有限性;在有限群作用、手性、流形嵌入、吸引子與流形拓撲間的制約等方面均有頗具創意的研究;特別是開拓和發展了三維流形間的映射這個研究領域,在探索覆疊度的唯一性、非零度映射的存在性、有限性、標準型及其與三維流形拓撲的相互作用中,有一系列預見和佳作。
1999年獲陳省身數學獎,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2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鐘報告,2012年至2015年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孫宏偉整理:《拓撲學家王詩宬》,數學通報2002年第7期
王詩宬:《愉快的支教生活》,北京大學校報,2011年10月5日
萬小龍:《王詩宬:單純集合中的單純人》,北大招生網
《坐擁書城——走進北大學者的書房》,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2020年9月29日
王輝耀編著,《繽紛海歸百位海歸談事業與人生》,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版。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宣傳部海外傳播辦公室、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招生網
圖片: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校報、受訪者提供、呂宸、魯揚揚、曾亮
原標題:《登山、作詩、環球旅行......這位北大院士真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