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作詩、環球旅行...這位北大院士真酷!

2020-12-08 澎湃新聞

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收錄於話題#北京大學73個

編者按:

在日前推出的推送中

有一位自稱「平凡」的院士

因一道題結緣北大

因北大與數學「情定終生」

身為數學家

他研究低維拓撲

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就

同時,他還有多元的業餘愛好

——登山、作詩、環球旅行……

在別人眼中他「天資卓越」

他卻笑言自己「不務正業」

讓我們一起走近王詩宬院士

了解「平凡」數學家的不凡人生

「你試試學數學吧!」

「1977年夏天,正在農村插隊的我到北京看望大哥,坐332路車去頤和園,看見北京大學四個字,就跳下車進入校門。」

北大西門

這是王詩宬與北大初相遇時的場景,彼時他正在思考一個數學命題——任意六個人中,如果其中沒有三個兩兩認識,則一定有三個人兩兩不認識。

20世紀70年代,王詩宬(左二)與知青小組成員合影

「因為當時想著這件事情,碰到一個老師就問他,他說你去問姜伯駒。」

在北京大學20樓,王詩宬如願見到了姜伯駒先生,經過一番對談,先生建議他學數學:「他說『為什麼不來,你試試學數學吧!』那個時候我一個知青,得到北大老師的鼓勵,覺得『那就來吧』,就試了試,第二年就來了。」

位於北大南門內一側的20樓所在小院

在姜先生的鼓勵下,王詩宬1978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並在1981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任教。

2006年,王詩宬與姜伯駒到貴州講學期間合影

從倍感壓力到脫穎而出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王詩宬依然在採訪中強調「自己很平凡,很普通」。但歷數王老師取得的成就,除了對數學的興趣與天賦外,更不得不提他的勤勉與對真理不懈的追求。

王詩宬留校北大後,時逢北京大學數學系(現為「數學科學學院」)遴選一批青年教師出國深造,王老師名列其中。

王詩宬讀研時期在北大留影

1983年秋,30歲的王詩宬抵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始了博士求學生涯。

「我的博士生導師在拓撲學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眼界很高。對我這個英語很差,科班訓練不足的學生不太感興趣。」王詩宬初到美國時,看到一些優秀的同齡數學人才不僅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多年,而且成果纍纍,這讓他的自信心不禁有些動搖,但也成為了他前行的動力。經過努力,王詩宬在第一年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於次年作為交換學生訪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最終選擇「三維流形」作為研究方向。

王老師以對幾何的洞察見長,善於抓住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出新鮮的問題和觀點,並對三維拓撲學的問題和成果有廣泛的了解和思考。讀博期間,王詩宬在紐結的手術和流形的復迭上做了兩項引人注意的工作,並應邀在美國數學會低維流形專門會議和南加州拓撲會議上分別作了報告,這些工作直到今天還為人所引用。王詩宬所取得的成果也讓導師刮目相看。

「出國好,回國更好」

「我出國的時候,腦子裡沒有想太多的事情,想的就是畢業後要回來好好工作。」雖身在大洋彼岸,王詩宬依舊情系故裡,1988年夏,王老師已在美國求學五載,又值他插隊二十年,便和《紅樓夢》中詠元春的詩,寫下「二十年來辨是非,十載耕讀欲何為。五歲識得西洋景,明日環球把家歸」的詩句,並於次年踏上了回國的徵程。

王詩宬回國後住所

回到北大,遠離了當時的世界低維拓撲研究中心,王詩宬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並產生了一些新鮮的想法,「這對我此後十多年的研究工作起了決定性影響。」

對於王詩宬而言,所謂「金戈鐵馬」的日子,不是在國外的某個大學或研究所,而是在燕園小徑上往復徘徊思索的時光,伴著湖光塔影、春花秋月,王詩宬的靈感火花不斷閃耀,不僅發現了浸入的本質曲面不能在有限覆疊上提升為嵌入的第一個例子,而且在圖流形的復疊不變量、手性、吸引子與流形拓撲間的制約等方面作出了頗具創意的貢獻;特別是開拓和發展了三維流形間映射這個研究領域。他的研究不僅使得這一課題再起波瀾,還以此為契機,贏得了來自中、法、德、澳、俄、美、加、日的二十餘位合作者,成功走出了一條立足國內、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的學術道路。

王詩宬做客《世紀大講堂》欄目

支教石河子:「懷念那片一望無際的土地」

熱愛旅行的王詩宬在讀書時便對新疆的自然風光有著熱切的嚮往,「在新疆那樣美麗的地方,即使只是待上一段時間也是非常愉快的。」因此,2002年,當他得知石河子教師支教計劃正在招募時,立即態度堅定地報了名。

在石河子,王詩宬開設了拓撲學相關課程,還應邀做了兩次主題分別為「談談手性」和「從打結談起」的科普講座,將自然科學與歷史人文貫穿起來。回憶起在新疆的支教時光,除了感受到石河子大學老師、學生的熱情友善,還對他們心懷敬意。「他們是很了不起的,為祖國邊疆的安定、團結和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詩宬在新疆

從「專家」到「雜家」

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以外,王詩宬的生活也及其精彩豐富,「我這個人貪玩,不刻苦,平日裡就愛旅遊、看些閒書。」

王老師在1989年便完成了第一次環球旅行,途中遊覽了歐洲、非洲、亞洲的二十餘國,並登上了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山。1993年,40歲的王老師作為北大山鷹社的一員,與同學們一起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仕塔格峰。

王詩宬在英國巨石陣前留影

王詩宬在非洲好望角

王詩宬(後排左二)作為北大山鷹社一員登上慕仕塔格峰

1996年,登頂西半球最高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

(左為王詩宬)

登頂北美洲最高峰阿拉斯加麥金利峰

「登山不僅給了我在更高的地方觀察世界的機會,還給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數院四樓的書房中,便掛著兩張圈點著標記的巨幅地圖,展示著他認識這個世界的足跡。

除了旅遊,王詩宬也喜歡閱讀文史相關的書:「我愛讀史、讀詩。關於漢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我愛看。我特別喜歡樂府詩歌!實在是有些『不務正業』。」

在取得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後,王詩宬依然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對待學生以及年輕的數學工作者都非常平等。他在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發言時說:「北大數院有一些反應特別敏捷、特別能學習、特別能提問、特別能思考的學生。很多時候是我在教他們,但更多時候是他們在教我,他們推動我不斷努力、不斷學習。」

王詩宬在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發言

2019年,王詩宬參加北京大學五四青春長跑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同學們居家上網課。王詩宬堅持在無人的「空課堂」錄製講授視頻,用黑板示意,認真講解數學公式,讓更多學生在網絡的大課堂感受逼真的課堂效果。

王老師在「空課堂」上

「絕大多數人總是平凡的時候多,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多一點不平凡,應該投身於一項不平凡的事業。就我而言,加速中華民族不可阻擋的偉大復興便是這樣的事業。」

從結緣北大到深耕數學領域,從初出茅廬到成為專家,從北大走向世界,王詩宬譜就了他的精彩人生,體現了一名北大人的責任、奮鬥,也努力實現著一位「平凡」人的光榮與夢想。

人物簡介

王詩宬,1953年生,江蘇鹽城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現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81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低維拓撲,涉及幾何群論,不動點,動力系統和代數拓撲等領域。與人合作取得了如下成果:發現三維流形中本質浸入曲面不能提升成有限覆疊中嵌入曲面的第一個例子;觀察到衛星結上循環手術的障礙,證明了雙曲流形中的浸入本質曲面邊界數的有限性;在有限群作用、手性、流形嵌入、吸引子與流形拓撲間的制約等方面均有頗具創意的研究;特別是開拓和發展了三維流形間的映射這個研究領域,在探索覆疊度的唯一性、非零度映射的存在性、有限性、標準型及其與三維流形拓撲的相互作用中,有一系列預見和佳作。

1999年獲陳省身數學獎,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2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鐘報告,2012年至2015年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孫宏偉整理:《拓撲學家王詩宬》,數學通報2002年第7期

王詩宬:《愉快的支教生活》,北京大學校報,2011年10月5日

萬小龍:《王詩宬:單純集合中的單純人》,北大招生網

《坐擁書城——走進北大學者的書房》,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2020年9月29日

王輝耀編著,《繽紛海歸百位海歸談事業與人生》,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版。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宣傳部海外傳播辦公室、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招生網

圖片: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校報、受訪者提供、呂宸、魯揚揚、曾亮

原標題:《登山、作詩、環球旅行......這位北大院士真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環球旅行家神威帶你去臺灣陽明山看日出
    當晚,不知哪裡來的精力,興致盎然地穿著運動服套上球鞋就開始登山。晚上2點,伸手幾乎不見五指的登山路上,只有虛弱的路燈陪伴。偶爾有幾隻野狗出現。剛開始還挺怕,看著它們的兇恨模樣,好像隨時會撲過來。尤其是我黑燈瞎火的沒看到它們躺在地上,走近了,它們突然跳起來衝我狂吼,我也跟著尖叫著魂都飛掉了(笑)。
  • 中了環球旅行大獎,要不要辭職去玩?
    第二、環球旅行,聽起來好高大尚,正好適合我這種沒見過世面的人去開闊眼界,說不定還能有一段豔遇,多好呀!第三、辭職了,工作的煩惱也就沒了,不用看老闆的臉色、不用為掙錢低三下四奔波勞苦、還能在環球旅行中增長履歷,這麼爽的事情,肯定不能放棄呀。」
  • 加拿大一男子11年徒步環球旅行64個國家
    (資料圖片)加拿大人讓·貝利沃是世界不間斷環球徒步旅行最長紀錄保持者,徒步環球旅行已有11年。在走了7.5萬公裡,走過64個國家之後,他預計將在10月16日回到蒙特婁家中。貝利沃2000年遭遇中年危機,於是產生環球旅行的想法。在徒步之旅中,貝利沃常常被人們稱為加拿大版「阿甘。」
  • 28歲鶴壁小夥立志徒步環球旅行 計劃5年完成
    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大賚店社區28歲的小夥兒郭利龍,用行動踐行著自己徒步環球旅行的夢想。  2011年5月,他背起行囊,從黑龍江省漠河縣出發,徒步穿越西藏到達尼泊爾、印度,用時兩年多。今年1月,他選擇從上海出發,再次開始了徒步環球之旅。近日,他已走到湖南省嶽陽市。  郭利龍說:「我希望趁著年輕,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磨礪自己的意志,完成徒步環球旅行的夢想。」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為祖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不過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國外,最大的對象就是美國。因為美國有眾多世界名校,很多北大學子出國深造的首選地就是這裡,他們在美國學有所成後,一部分回國支援祖國建設,還有一部分留在美國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就來自中國北大,他加入美國籍並在美國獲得極高的榮譽,更是成為美國「三院院士」。
  • 英國男子徒步環球旅行 穿越白令海峽後在俄被捕
    目前,英國大使館正與俄官員聯繫,並考慮給卡爾資助一些錢,試圖幫助他繼續其環球旅行。  據報導,現年36歲的卡爾是英國東約克郡赫爾市的一名前傘兵,從1998年11月1日起,退役的卡爾就開始了一項「巨人探險」計劃:隨身只帶500美元從智利南部出發,進行總行程長達36000英裡的徒步環球之旅,如今他已走完了近一半的路程。
  • 科學的「赤子」北大的「霞光」——記「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
    在12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北大人中,只有徐光憲院士和王選院士畢生任教於北京大學。為此,校史館和檔案館特舉辦「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紀念展」,為這對「性格迥異、目標一致、情感深厚」且為北京大學教學科研事業畢生奉獻的院士伉儷作共同的紀念。這次展覽籌辦有大量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做支撐,這受益於院士伉儷女兒們的慷慨相助。
  • 「四院院士」新任北大理學部主任,這位頂尖科學家有多牛?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 來看這位北大男神獨特的「科學品味」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原寧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張繼平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董爾丹研究員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
  • 男子戶外登山,在山上發現饅頭狀「蘑菇」,下山後被人高價買走!
    不過,貌似很多人對這樣的旅行並不感冒,他們更加喜歡戶外登山,而不是人擠人在景區拍照。相對來說,個人也更加傾向於戶外登山,一方面是不用和那麼多的遊客去搶一個景點拍照,另一方面小眾景點更加吸引人。有一位男子在戶外登山的時候,在山上發現了一種饅頭狀的蘑菇,而在下山之後卻被人高價買走。
  • 徒步達人郭利龍「環球旅行」途經蘭州
    徒步達人郭利龍「環球旅行」途經蘭州他想寫下遊記分享給全世界徒步環球旅行者郭利龍 西部商報記者樊麗攝每日甘肅網訊(西部商報記者樊麗 實習生王藝臻)背著50多公斤的雙肩包,戴著眼鏡留著一頭披肩長發,揣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氣」,29歲的河南鶴壁小夥郭利龍開始了自己的徒步環球之旅
  • 至所未致 | 誰是北緯30度環球旅行最佳起點?
    ,以及與其相關的其它延伸部分,範圍包括北緯25度至45度的廣大區域,核心內容為區域內精品文旅資源所薈萃的完整線性應用組合,主要包括北緯30度環球文化旅遊圈、北緯40度環球文化旅遊圈和一帶一路文化旅遊帶三大體系。
  • 付小兵院士工作站落戶北大醫療魯中醫院
    點擊查看 2017年12月13日,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在淄博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淄博市政府、市科技局、人社局、衛計委、臨淄區政府相關領導,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副總裁孫建、北大醫療魯中醫院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的專家教授共16人出席揭牌儀式。首屆「中國創面修復移動工作站建設專題研討會」同期舉行。活動現場,付小兵代表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中國創面修復建設培育單位」。
  • 北大新任理學部主任:加大國際領軍人才引進力度
    全文1485字,預計閱讀3分鐘 正式全職回到母校任教一年半後,這位「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最帥的院士,曾被清華北大拒絕,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受人敬仰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石油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德民。王德民被譽為「中國最帥的院士」。學生時代的王德民是一個長得又高又帥的學霸。高考時成績非常優秀,數學還考了滿分。像這樣的成績,換做現在,清華北大一定會搶著要。可是這位學霸卻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拒絕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一定非常奇怪。
  • 留學33載,擁有四頂院士桂冠,北大校友任母校理學部主任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2019年11月6日,學校舉行聘任儀式。
  • 「最帥院士」王德民:高考成績近乎滿分,卻未被清華、北大錄取
    或許正因為如此,他被譽為「最帥院士」。然而,這位「最帥院士」,從小的成長卻充滿了艱辛,因為他從小被誤認為是「外國人」。現在的學子嚮往清華和北大,那個年代的學子何嘗不是,但是意外的是他卻被第五志願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錄取。「是石油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石油事業。」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是生物學家,因在作物改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見美國對於這位生物學家的重視程度。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北大山鷹社2018年將攀珠峰為北大120歲慶生
    當天,北大校內學生社團山鷹社宣布將於2018年5月,即北大120周年校慶之際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也是北京大學學生首次攀登珠穆朗瑪峰。北大相關負責人在介紹珠峰攀登活動整體方案時表示,珠峰攀登從去年就已開始籌備,完成了《珠峰攀登活動的風險防控管理條例》,並決定從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嘗試登頂。
  • 放棄美國綠卡,他進北大施一公進清華,同時落選院士,曾舉報3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另一個人物,他放棄美國綠卡,進入北大,和施一公同時落選院士,最勁爆的是他曾實名舉報過三個人。這個人就是饒毅。如果說施一公是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人,那麼饒毅絕對是那個最有存在感的人。他倆就像兄弟一般,同樣的職業,同樣的信念,同一時間落選院士,不過不同學校,施一公選擇留在清華,饒毅選擇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