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研究生命科學?來看這位北大男神獨特的「科學品味」

2020-12-0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結果公布。北京大學7人當選,為全國高校第一。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原寧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張繼平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董爾丹研究員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

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一代代北大人為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北大官微邀您走近新晉院士的故事,與北大風骨、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相逢。

//////////

什麼是生命的數學語言?

什麼是生命的物理?

在2019年11月舉行的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40周年大會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在發言結尾拋出幾個引人深思的看似「無解」的問題。這是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的問題之一,也是湯超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以來探索的主要方向。

湯超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非線性科學、複雜系統、物理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領域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其中有不少已被寫入教科書。他是同學們心中的「科學男神」,以獨特的「科學品味」,致力於用物理學思想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

湯超接受北大電視臺採訪,暢談心中的中國夢、北大夢

我們一起走近

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

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

湯超教授

感受同學們心中這位北大「男神」的

獨特科學品味

一位物理學家的生命科學探索之路

中學時,他最喜歡物理,進中科大物理系是他的夢想。但高考那年中科大和北大的物理系在江西都不招生,湯超進入了力學系。出於對物理的熱愛,大學時他自學了不少物理,並常去旁聽物理系的課。

上世紀80年代,李政道發起CUSPEA項目,圓了湯超的「物理夢」。該計劃由中美雙方聯合通過專門的招生途徑,每年選送百名左右國內大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湯超作為考取CUSPEA項目的首批留學生來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統計物理學。

湯超的導師、統計物理大師卡達諾夫對他影響頗深。「經常是聊著聊著天,研究方向就有了。」芝大的那種討論式的科研和教學氛圍、超越學科界限注重科學問題的思維方式、認真嚴謹深入的研究作風,不僅為湯超打下了紮實的物理學基礎,也培養了他敏銳的「科學嗅覺」和思辨能力,形成了他日後的學術風格。

很快,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的湯超就在自組織臨界性問題——一個自己在研究生階段就十分感興趣的方向上——做出了出色的成果,在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1991年,湯超任職於NEC普林斯頓研究所。這裡沒有研究限制,有的是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利用這個機會,湯超開始探索新的領域。他敏銳地感覺到大自然中最複雜的生命現象可以提供新的「素材」。湯超開始接觸生物學問題,「覺得特別好玩兒」。

在他看來,生命科學有很多有待探索的領域,但是有點「摸不著頭腦」。於是,他開始參加各類的組會、看生物文獻,度過了「苦樂參半」的半年,樂在享受探索的過程,但苦於「找不到研究題目」。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一次關於蛋白質摺疊的學術報告會上,主講人是史丹福大學一位研究超導物理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從物理轉向生物。「豁然開朗,」湯超意識到,「是不是可以用統計物理方法來研究蛋白質摺疊問題呢?」自己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一個選題就這樣不經意間找到了——這個問題也引導湯超日後提出新的概念,即蛋白質結構可設計性概念。

「生命現象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可以催生新的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等。」蛋白質摺疊的研究開啟了湯超交叉學科研究的航程。他嘗試著用物理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更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問題,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是我能為國家科研發展出力的時候了」

2005年起,湯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任教。這裡既有最優秀的生物學家,也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生物學課題。湯超參與到招聘、科研、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幫助UCSF建立系統生物學研究方向。

六年後,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湯超突然決定回國。當時,中國的交叉學科無論從理念上,還是科研環境上都和國外有不小差距。

「改革開放、出國留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現在,是我能為推動國家科研發展出力的時候了。」

在湯超看來,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經濟、國家實力和國家科研投入都比以前增強了很多。其實,90年代開始,湯超就經常往返於美國和國內,到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講課,參加學術會議。

1999年,湯超受李政道委託開始籌建定量學生物中心的前身——理論生物學中心。最初每年回來兩三個月,直到2011年,他舉家回國。回國後他全職擔任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學術委員會主任。

「今天的生物學中,原理、公式、數學方程多了,但是將來更可能會出現新的『生命的數學語言』,新的『生命的物理』。如果堅持打破學科界限來研究生命現象,影響將是巨大的。」

湯超帶領團隊,利用北京大學的多學科優勢,集中數學、物理、化學、工學、生物和信息科學的研究力量,開展並推動定量系統生物學研究取得一系列進展。

湯超課題組把非線性動力學概念用在生物調控網絡上,提出了生物系統魯棒性的理論解釋,並為細胞周期、細胞命運決定、幹細胞重編程等生物問題提供了新的定量的視角。他們還用統計物理的思想方法研究生物網絡拓撲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找出了其中具有普適性的設計原理。

李政道先生2002年與理論生物學中心部分成員合影

理論生物學中心的發展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讚譽,不僅被評為第一批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還成為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的首個「交叉學科」創新研究群體,2008年,又得到北京市重點學科建設對於交叉學科的支持。

「兩個小孩一個初中一個高中,回國對他倆來說犧牲很大,但他們還是跟我回來了。妻子除了覺得北京的空氣有些差以外,沒有其他怨言了。」家人的支持更讓湯超全身心投身於國內交叉學科的建設。

培養有「科學品味」的交叉學科人才

湯超把導師卡達諾夫既自由寬鬆又嚴謹深入的培養理念「複製」到定量生物學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學生培養、科研人才管理與招生等各個方面。

他多次用「科學品味」形容對學生的要求。「科學品味是對科學問題的敏感性,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的科學問題。」在他看來,自由寬鬆的氛圍還有助於孕育思辨精神、對科研的熱情,這些與知識技能同等重要。

湯超全職回北大後,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生

「每周固定討論一篇別人的文章,大家一起評價這個研究做得對不對,解決了哪些問題,有沒有意思,這些都是提高科研品味的過程。」

兩個研究中心為創新型跨學科人才成長提供了「寬鬆優質的土壤」。不去計較文章發表,採取五年一次的評估制。在湯超看來,這樣的制度可以讓大家靜下心來思考一些長遠的、有意義的工作。

沒有專業限定,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考試……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看似「自由放任」的招生模式實則嚴格苛刻。沒有專業限定,是希望將學生招收背景擴大到生命科學之外;沒有年齡限制,不局限於應屆本科生,更利於發現更多有經驗的人才;沒有考試,則意味著新的評價模式——學生有很多PI面試,需要回答涉及面極廣的問題——這樣對學生素質有更準確的了解和把控。「希望把學生從考試中解放出來,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湯超和實驗室的同學們在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年會上

這幾年,擔任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的湯超,更是將自己的理念擴展到更廣的領域。研究院10個中心涵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工學等學科的眾多交叉研究領域,聚集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和年輕學術骨幹,在開展各項前沿問題研究與科學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進展。

研究院各中心每年均有大量研究成果發表在各類學術期刊。各中心先後承擔「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等數百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

「實現真正的學科交叉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湯超的探索之路從未停歇,「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學科概念更加淡化,各個學科徹底打通,溝通更加通暢,甚至不需要設立交叉學院這樣的機構。」

到那時,「什麼是生命的數學語言」「什麼是生命的物理」或許就「不是問題」了。

人物卡片

湯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講席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學術委員會主任。

湯超教授在統計物理、非線性科學、複雜系統、物理生物學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工作,近年來著力用物理學思想及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

2019年11月22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相關連結

採訪:韓芳、陳仕玥、王巖、吳錚、王鵬、劉其源

文字:王巖

攝影:王天天

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視頻:北大電視臺、趙旦

排版:筱羽

原標題:《物理學家研究生命科學?來看這位北大男神獨特的「科學品味」》

相關焦點

  • 海外歸來,物理學家研究生命科學?他是北大2019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是同學們心中的「科學男神」,以獨特的「科學品味」,致力於用物理學思想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我們一起走近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教授,感受同學們心中這位北大「男神」的 獨特科學品味!
  • 熱點 科學男神Dr.魏為什麼就這麼火?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教授的形象都是古板、宅男,似乎和時尚啊男神這些詞無關。
  • 張首晟談人生追求、科學品味與人文情懷
    ■邢志忠  2015年2月,利用去新加坡講課的機會,我來到南洋理工大學並讀到了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2013年8月26日在新加坡的訪談錄,覺得受益匪淺,願與科學同道一起分享。我還記得那裡有個啤酒大廳,很多物理學家都會去那裡討論,在這個啤酒大廳的桌子上,玻恩(Max Born)曾在一片餐巾紙上寫下了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方程式。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地方很神聖。但更加神聖的不是城市廣場或者啤酒大廳,而是哥廷根的墓地。  墓地非常適合思考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尤其當你身處一個埋葬了很多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地方。
  • 魏坤琳:科學男神的另一面
    「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從「鐵面判官」「科學男神」,到此次「吵架事件」的爆出,觀眾們透過電視屏幕看到魏坤琳時總會說「顛覆科學家形象」。    但是談到「科學家形象」,魏坤琳立刻糾正了概念上的誤區:「科學家和科學研究是兩回事。」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生命科學是目前國際上發展最迅速、最熱門的學科之一,美國的科研隊伍中有50%都在研究生命科學。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政府對於生命科學的投入都非常多。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兩所學校的生物學都達到了A+水平,國內領先。1. 學院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清華大學生物系,1952年被併入北大,1984年復系,2009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全院教研系列、教學系列和研究系列教職工共有90人。
  • 邵逸夫基金會捐資5億元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
    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捐資5億元,設立北京大學邵逸夫教育基金,支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前沿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匯聚全球頂尖學者,開展前沿尖端科學研究,解決重大生命科學問題,增進人類福祉,助力北大跨步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 學科特寫 | 生命科學學院:探索生命的奧秘
    編者按:新一輪招生季即將到來,為便於考生和家長更加了解北大的學科特色與專業優勢,新聞網特聯合招生辦推出「學科特寫」系列報導。該系列報導將聚焦北大部分特色學科,介紹相關院系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學習體驗、就業去向等基本情況。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在Nature發文……【北大發布(4.27...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廉林研究員課題組與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崔鐵軍教授課題組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研製了2.4GHz這一無線保真頻段的電磁感知系統原型,實現了兆赫茲幀率的高質量微波成像和高精度肢體語言識別,為開發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感知系統開闢了新思路
  • 生物科學:探索生命的奧秘
    一、專業解析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   什麼是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也被稱為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本質上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生物科學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基因的功能探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永恆主題。近幾年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讓直接在高等生物體內進行基因的功能篩選成為可能(Shalem, et al. Science 2014; Wang, et al. Science 2014; Koike-Yusa, et al.
  • 科學頑童費曼:愛因斯坦之後最「好玩」的理論物理學家
    理察.費曼(來源:wikipedia)理察·費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受愛戴、最卓越、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費曼不僅是一名物理學家,他還是熱情奔放的鼓手,實用的惡作劇者,出色的教育家和不懈的樂觀主義者,成為這樣的「多面手」,費曼父親對他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費曼的父親很早就設法引導兒子用「科學的方式」去思考,並讓他懂得僅僅知道事物的名稱和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質有著根本的區別。
  • 如果學習科目擬人化成男神,網友:清華北大不是夢!
    男生不敢保證,女生必定分分鐘上清華北大的節奏。畢竟隨便提一個出來不是妖孽就是妖精,不是妖精就是男神,聽他們講課完全就是一種享受啊!下面一起來欣賞今天的內容:萬物皆可腐!如果學習科目擬人化成男神,網友:清華北大不是夢!註: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語文學科如果語文學科被擬人成為這種,很多人都會腐眼看人基吧,甚至都不用老師講課了。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資深出版人:全面解密Dr.魏的科學養育
    節目裡面他給選手打分,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 所以他被觀眾稱為「科學男神」。他的主業是北大心理學與認知科學教授,專門研究腦科學,平常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或者是泡在實驗室裡面。 可能很多人會好奇,一個「科學男神」怎麼會來研究育兒呢?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名單公布,請別糾結,無一人來自清華北大
    昨天,具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2020年獲獎者名單公布,分別是生命科學家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物質科學家盧柯,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家彭實戈。未來科學獎是於2016年1月17日在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正式宣布成立,發起人有李彥宏、徐小平、饒毅等企業家和科學家發起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0萬元,已獎勵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等領域有卓出貢獻的科學家。
  • 腦科學研究需要更強大的儀器,北大公布「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
    進入新千年,腦科學研究成為熱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更好的探索人類大腦,就必須有更好的儀器與工具。目前,各國腦科學計劃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於全景式解析腦連接圖譜和功能動態圖譜的研究工具。 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壘,整合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與大腦整 體的活動和個體行為信息,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挑戰。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劉東課題組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上...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劉東課題組應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技術,在模式生物線蟲中成功實現了不同類型的基因打靶:1、在性腺特異表達Cas9的轉基因線蟲中,通過飼餵基因靶點特異的gRNA或直接向線蟲性腺注射Cas9和gRNA(DNA或RNA),均獲得了可遺傳的突變體;2、在非性腺表達Cas9的轉基因線蟲中,通過飼餵基因特異的
  • 李彥宏:資助生命科學大獎 希望鼓勵更多孩子走上科學道路
    他們的研究使ATO(俗稱砒霜)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連續舉辦五年 每個獎項每年獎勵100萬美元2015年1月20日,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聯想集團CEO楊元慶,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等幾位科學家、企業家組織創辦了未來論壇,在這次論壇上,設立了未來科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