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be:細菌第六型分泌系統介導的殺細菌效應在高等真核生物...

2020-11-25 生物谷

2014年1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3年10月,著名的'細胞'雜誌社(Cell Press)接收了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傅暘博士的最新科研成果--"轉座子突變測序法霍亂弧菌腸道定殖必需基因研究以及由此揭示的宿主體內細菌第六型蛋白分泌系統介導的殺細菌作用的激活",並作為12月主推高光文章發表於微生物學界頂級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

該項研究具有多項重大意義。首先,傅暘博士改進並創新了近年來流行的高通量轉座子突變測序技術,在紐西蘭嬰兒兔--這個弧菌最新最強有力的動物模型中對霍亂弧菌幾乎全部基因進行了腸道定殖能力篩選,報導了多達400個對侵染增殖有重要作用的基因產物,其中接近80%為首次發現報導;第二,發現了雙核苷酸環化酶DncV和其調控蛋白VspR突變體可以顯著影響霍亂弧菌的趨化性進而影響反應原性;第三,系統闡述了多種宿主體內選擇壓力如膽酸、無氧及微氧環境、營養條件豐富度對細菌侵染腸道組織的重要影響;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首次發現並詳盡證實了細菌的第六型蛋白分泌系統可以在高等宿主體內被激活,並用以殺傷相鄰的其他無第六型分泌系統細菌以及第六型分泌系統免疫缺陷細菌。細菌的第六型蛋白分泌系統是目前微生物界最新最熱門的研究領域,該發現不僅對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做出了貢獻,而且提出的在宿主體內以細菌殺細菌的概念為人類開發更強有力用途更廣泛的新型疫苗或益生菌提供了全新方向。該成果在致病微生物防治領域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研究成果是在兩位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卡拉諾斯博士和沃德博士共同指導下由傅暘博士完全獨立完成的,他不僅是文章第一作者而且是除通訊作者外的唯一作者。目前,傅暘博士正在由此研究成果繼續開拓進取,向新的更有應用價值的領域探索。(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Cell host & microbe      Doi:10.1016/j.chom.2013.11.001    

Tn-Seq Analysis of Vibrio cholerae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Reveals a Role for T6SS-Media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the Host

Fu Y, Waldor MK, & Mekalanos JJ

Analysis of genes required for host infection will provide clues to the drivers of evolutionary fitness of pathogens like Vibrio cholera, a mounting threat to global heath. We used transposon insertion site sequencing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nearly all V. cholerae genes toward growth in the infant rabbit intestine. 400 genes were identifiedas critical to V. choleraein vivo fitness. These included most known colonization factors, and several new genes affecting the bacterium's metabolic properties, resistance to bile, and ability to synthesize cyclic AMP-GMP. Notably, a mutant carrying an insertion in tsiV3, encoding immunity to a bacteriocidal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T6SS) effector VgrG3, exhibited a colonization defect. The reduced in vivo fitness of tsiV3 mutants depends on their co-colonization with bacterial cells carrying an intact T6SS locus and VgrG3 gene, suggesting that the V. cholerae T6SS is functional and mediates antagonistic inter-bacterial interactions during infection.

相關焦點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對不同種類現代細菌的分子進化研究發現,在一類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產生甲烷的厭氧細菌以及生長在極濃的鹽水中的鹽細菌、可以在自然的煤堆裡生長的嗜熱細菌、在硫磺溫泉中或是海底火山區生長的嗜硫細菌等類群中,核糖體RNA(rRNA)的分子序列與一般細菌的rRNA分子序列十分不同,其相差程度比一般細菌rRNA分子序列與真核生物(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生物)的rRNA分子序列的差異還要大。
  • 首次發現細菌「春藥」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2017年9月9日/生物谷BIOON/---科學實驗有時會取得意料不到的發現。對多細胞生物進化感興趣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促進玫瑰花形領鞭毛蟲(Salpingoeca rosetta)聚集在一起形成玫瑰花形群體(rosette-shaped colonies)的細菌。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研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消息DNA甲基化以多種修飾方式[5-methylcytosine (5mC), N6-methyladenine (6mA) 和 N4-methylcytosine (4mC)等]廣泛存在於細菌、真核生物中。迄今,5mC在哺乳動物基因組DNA中被認為是唯一的鹼基甲基化形式調控基因的表達。最近的研究表明,5mC去甲基化過程中的衍生物5hmC在基因表達調控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科學家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細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25   今日/總瀏覽:1/1750
  •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是被原始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
    (3)線粒體的起源----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來源於細菌,是 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這種細 菌與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 中通過演化變成了線粒體。 另一種假說即分化假說,認為線粒體在進 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經 過分化後形成的。
  • 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文發現細菌LPS合成的前體庚糖...
    (二磷酸腺苷庚糖),進而激活NF-κB通路介導的天然免疫炎症反應。他們已經鑑定出了多個識別細菌的PRR受體蛋白,包括:1)NAIP家族蛋白直接識別細菌鞭毛素蛋白和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統的結構組分蛋白(Zhao et al., Nature 2011);2)Pyrin蛋白(遺傳突變導致家族性地中海熱自炎症疾病)間接感知多種病原菌和毒素對宿主Rho家族小G蛋白的修飾和失活(Xu et al., Nature 2014);3)Caspase-4/5/11作為胞內LPS的受體
  • 細菌居然會「催情」:促進真核生物交配
    這是已知的細菌促進真核生物交配的先例,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和動物。  而這些海洋生物是原生生物,也屬於領鞭蟲類。它們吃細菌,同時又是磷蝦這樣的小海洋動物的食物。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員,她發現,某些細菌會使這些單細胞領鞭蟲類生長成為多細胞群體。  這項新髮型表明,領鞭毛蟲會偷偷通過「觀察」某些細菌來了解它們自身生活的環境,從而調節它們的活動。  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和其他動物在過去的六億年間是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
  • 新發現的古細菌或能解答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圖中從斑馬到樹木,都是真核生物。線粒體是真核生物細胞的能量之源。研究發現,這種神秘的微生物其實是真核生物關係最近的近親。從植物到真菌,從昆蟲到人類,所有複雜生物都屬於真核生物。這說明「洛基」可以幫助我們研究真核生物的形成過程。換句話說,「洛基」也許將有助於我們解開人類和所有複雜生物的起源之謎。作為神祗的洛基常常被描述為「一個極其複雜、令人困惑、性格自相矛盾的人物」。而真核生物也是如此。真核生物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 【教學參考】DNA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理
    本文轉自「囡波灣生物」, 如有侵權, 立即刪除!當細胞分裂後,此染色體發生分離,於是就由R型肺炎雙球菌產生出S型肺炎雙球菌的後代。這個過程稱為原核生物的轉化,其實質是基因重組。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目前,細菌存在於各處,但是卻沒有存在於單細胞微生物中。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 Nature:邵峰等揭示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炎症通路新機制
    細菌的三型分泌系統,該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k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k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分子進入真核細胞內,進而阻斷或調節宿主關鍵信號轉導通路是許多病原菌普遍採用的致病機制。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
    在細胞結構和新陳代謝上,古細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轉錄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細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
  • 細菌效應蛋白揭示異源自噬原理
    細菌效應蛋白揭示異源自噬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3:53:38 細菌效應體揭示了V-ATPase-ATG16L1系統,該系統啟動了異源吞噬,這一成果由清華大學邵峰研究組取得
  • 細菌的核區和基因組
    【核區】細菌的細胞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樣,DNA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低電子密度區,稱「核區或核質體」,並且只具有一個DNA聚集的核區,結構簡單、形態不規則,沒有核膜,更加沒有核仁。並且為了同真核細胞的細胞核有所區別,被稱作「擬核或類核」。
  • 中國學者祁慶生教授:基於CRISPR-Cas9一步式改造細菌基因組
    同源重組介導的基因工程,已廣泛應用於原核生物中,並具有較高的效率和準確性。然而,用這種方法來實現更大規模的基因組編輯(具有許多基因或大的DNA片段),還是有限的,因為DNA編輯模板構建的程序相對複雜。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祁慶生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描述了一個CRISPR-Cas9輔助的非同源末端連接(CA-NHEJ)策略,用於細菌基因高效而快速的失活——以一種不依賴同源重組的方式,並無需無選擇標記的使用。祁慶生教授早年畢業於山東大學,2001年在德國明斯特大學微生物系獲博士學位。2001年被聘為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生物工程系課題組負責人。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今年9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研究組在Nature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期這一研究組又再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ysteine methylation disrupts ubiquitin-chain sensing in 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
  • 古細菌:生命世界裡的獨行者
    1977年,美國生物學家Carl Richard Woese和George Fox 以16S rRNA 序列為依據,提出了獨立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第3 種形式,即在細胞構造上與真細菌較為接近,同屬原核生物,但在進化譜系上卻更接近於真核生物。至此,生物三域的分類體系建立。
  • 宇宙簡史:細菌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和古菌、真核生物有什麼不同
    太陽系中恆星與行星非等比大小示意圖約38億年前,古菌出現古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美國微生物學家卡爾·烏絲在1977年提出了三域系統,將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生命形式分為: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個域。
  • 細菌的制勝法寶:給鄰近細胞「下毒」
    Wang 研究人員鑑定了一種新的細菌毒素,這種蛋白會被分泌到鄰近細胞中,通過耗盡細胞必需的供能分子使得細胞死亡。 為了生存,細菌必須壟斷寶貴的資源。一種方法是攻擊並戰勝鄰近的細胞,例如使用VI型分泌系統向鄰近細胞注射能夠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的毒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