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效應蛋白揭示異源自噬原理

2020-12-05 科學網

細菌效應蛋白揭示異源自噬原理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3:53:38

細菌效應體揭示了V-ATPase-ATG16L1系統,該系統啟動了異源吞噬,這一成果由清華大學邵峰研究組取得。這一研究成果於2019年7月2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該團隊進行了細菌轉座子篩選,並確定了一個沙門氏菌III型分泌系統(T3SS)效應蛋白SopF,能夠有效阻止沙門氏菌的自噬。SopF是一種不影響經典自噬途徑的常用異源自噬抑制劑。鼠傷寒沙門氏菌ΔSopF與撓曲沙門氏菌ΔvirAΔicsB相似,是大多數細胞內細菌自噬目標,研究者通過CRISPR篩選,發現宿主V-ATPase是自噬的必要因素。當細菌引起液泡損傷時,V-ATPase將ATG16L1引入含有細菌的液泡中,該過程能夠被SopF阻斷。哺乳動物ATG16L1具有與V-ATPase相互作用所需的WD40結構域。通過SopF抑制自噬,可促進鼠傷寒桿菌的體內增殖。SopF以V-ATPase中的ATP6V0C的124位穀氨醯胺為靶點,促使其進行ADP核糖基化。124位穀氨醯胺的突變也能夠阻止異源自噬,但不能阻止經典自噬。因此,SopF的發現揭示了ATPase-ATG16L1這一對細胞內病原體的自噬識別起關鍵性作用的系統。

據悉,異源自噬(xenophagy)是一種重要的宿主防禦手段,但是尚不清楚該過程是如何開始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Bacterial Effector Reveals the V-ATPase-ATG16L1 Axis that Initiates Xenophagy

Author: Yue Xu, Ping Zhou, Sen Cheng, Jingjin Ding, Michael O.Hottiger, Feng Shao

Issue&Volume: 25 JULY 2019

Abstract: Antibacterial autophagy (xenophagy) is an important host defense, but how it is initiated is unclear. Here, we performed a bacterial transposon screen and identified a T3SS effector SopF that potently blocked Salmonella autophagy. SopF was a general xenophagy inhibitor without affecting canonical autophagy.  S. Typhimurium Δ sopF resembled S. flexneri Δ virAΔ icsB with the majority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 targeted by autophagy, permitting a CRISPR screen that identified host V-ATPase as an essential factor. Upon bacteria-caused vacuolar damage, the V-ATPase recruited ATG16L1 onto bacteria-containing vacuole, which was blocked by SopF. Mammalian ATG16L1 bears a WD40 domain required for interacting with the V-ATPase. Inhibiting autophagy by SopF promoted S. Typhimurium proliferation in vivo. SopF targeted Gln124 of ATP6V0C in the V-ATPase for ADP-ribosylation. Mutation of Gln124 also blocked xenophagy, but not canonical autophagy. Thus, the discovery of SopF reveals the V-ATPase-ATG16L1 axis that critically mediates autophagic recognition of intracellular pathogen.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6.00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635-X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綜上,該項研究發現了首個具有真核樣UBA結構域的分枝桿菌表面蛋白Rv1468c直接結合宿主Ub進而觸發的一種新的異體自噬途徑,該研究也揭示了一種新的Mtb在長期胞內存活過程中採用的「外交」策略,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Ub)和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
    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主要通過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揭示了WIPI蛋白識別、結合ATG2並調控自噬體形成的分子機制。自噬是真核細胞中一種高度保守的自身降解途徑。自噬過程通過細胞內容物的降解和循環利用,在維持細胞內穩態平衡、避免有害蛋白聚集體積累以及抵禦病原入侵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WIPI蛋白家族是自噬起始信號PI3P脂質的效應分子,其可以招募其他因子對自噬體形成進行調控。
  •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9: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Vincent S.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結構基礎。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該過程的功能紊亂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系統。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自噬受體蛋白Optineurin結合TBK1激酶和泛素蛋白的分子機制
    長期致力於基於核磁共振、X射線晶體衍射等分析技術的結構生物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開展了眾多與自噬通路相關的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s & Development、Autophagy、PNAS、EMBO J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Cell:蛋白Mcr調節相鄰細胞中的自噬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8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相鄰細胞之間部署的一種免疫相關蛋白在一種被稱作自噬的細胞降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Cell: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
    據介紹,細菌毒素是一個巨大的生化多樣性儲備庫,可以重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此類蛋白質包括一類脫氨酶超家族的細菌間毒素,其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以往報導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運行,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需要解開雙鏈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嚮導RNA無法進入線粒體的阻礙。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 (endosomal sorting) 和自噬 (autophagy) 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所知甚少。
  • 我院肖仕課題組揭示蛋白質降解途徑對話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植物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主要通過泛素-26S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液泡分選(endosomal sorting)和自噬(autophagy)等途徑來進行。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對話機制所知甚少。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