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15日表示,該院骨科胡懿郃教授團隊近日為一位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了由中國自主研發的3D列印個性化定製仿生骨小梁多孔鉭金屬支架植入手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治療手段目前最常用的是鈦金屬。此次胡懿郃教授團隊自主研發了3D列印仿生骨小梁多孔鉭金屬支架,這一產品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D列印個性化植入器械臨床應用研究與推廣」的成果。
據胡懿郃介紹,相比於鈦金屬來說,鉭金屬生物相容性更佳,人體不易發生排異反應,且鉭金屬的彈性模量更接近骨組織,更適合仿生人體的骨小梁結構,骨組織長入速度大大高於鈦金屬,可以促進骨細胞快速長到鉭金屬棒的孔隙中。
然而,目前全球少數幾家製作此種材料的公司,製造的是「均碼」的圓柱體鉭金屬棒,其規則的「蜂巢狀」孔隙結構並未十分切合人體骨小梁結構。為此,胡懿郃團隊聯合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周科朝教授團隊,共同研發了國產化鉭金屬粉末材料,並通過一年多反覆設計和3D列印,為患者個性化定製一根「鉭棒」。
「我們通過與算法工程師緊密合作,根據患者骨小梁不規則的結構來設計,比起進口的鉭金屬棒規則的『蜂巢』型結構,其彈性模量和表面摩擦係數與人體松質骨更為接近,可以更好地『偽裝』成骨小梁,誘導骨長入。」胡懿郃說,這一設計通過傳統的機械加工或者化學氣相沉積無法實現,只有3D列印才可以做到。
3D列印好仿生骨小梁結構的鉭金屬棒後,如何加快骨組織的長入速度呢?胡懿郃教授團隊創新採用「仿生」的方法。利用鉭金屬「親生物」的特性,團隊在鉭金屬棒中播下「種子」,骨組織可以同時在內部和外部的假體表面生長,最終實現多孔鉭金屬棒和人體的完全融合。
「我們在鉭金屬棒的尾部設計了螺旋形自鎖定裝置,類似於『膨脹螺絲』,患者術後活動就不用擔心鉭金屬棒退出來;後期我們還將設計壓配打擊植入的鎖定機制。」湘雅醫院骨科醫師、生物醫用材料博士後雷鵬飛說,此次手術還採用了3D列印模具定位技術,製造了一個「雙導向」手術導板,避免術中調整假體位置,大幅縮短了手術時間。
原標題:湘雅醫院創新3D列印仿生鉭棒挽救股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