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Joule:崔屹、楊培東、黃雲輝、朱嘉、黃勁松、李泓等大牛成果...

2020-12-01 騰訊網

01

楊培東團隊:密堆積納米線細菌雜化材料用於高效人工光合作用

微生物電化學和光電化學CO2固定(其中還原CO2的微生物直接與陰極材料接觸)代表了可持續燃料生產的有前途的方法。儘管已投入大量精力來優化微生物種類和電極材料,但尚未系統地研究微生物-陰極界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院士通過對界面的系統研究,優化了矽納米線/ 卵形孢子體系統的CO2還原速率。調節整體電解質的pH值,可以增加其緩衝能力,有助於形成緊密堆積的納米線-細菌陰極。因此,該密堆積雜化雜化材料可實現0.65 mA cm 2的二氧化碳還原電流密度。。當與光伏設備配合使用時,該系統可以在7天內以約3.6%的效率將太陽能轉化為醋酸鹽。

Close-Packed Nanowire-Bacteria Hybrids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CO2Fixation,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3.001

02

李泓等:金屬鋰與鋰固體電解質的熱穩定性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被認為是有前途的下一代電池系統。雖然已知傳統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會造成安全隱患,但對高反應性金屬鋰(Li)與不易燃陶瓷固體電解質(SEs)構成的熱問題的研究較少,這對於所有人的安全至關重要。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國科大、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禹習謙研究員,李泓研究員,馬裡蘭大學莫一非使用加速量熱儀(ARC)量化了具有金屬Li的四個普遍氧化物SE(NASICON型LAGP,Li1.4Al0.4Ti1.6(PO4)3( LATP),鈣鈦礦型Li3xLa2/3-xTiO3(LLTO)和石榴石型Li6.4La3Zr1.4Ta0.6O12(LLZO))的熱穩定性。在ARC測試中,當與Li接觸時,對於四個廣泛使用的SE觀察到熱失控,而石榴石與Li則沒有明顯的熱釋放。結果發現在高溫下SEs產生的氧氣是Li熱逃逸的原因。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Lithium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Metallic Lithium,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3.012

03

黃勁松:刮塗法製備26%效率的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將鈣鈦礦整合到紋理化的矽上可提供通往30%串聯太陽能電池的途徑。然而,從在典型的金字塔高度為3–10 μm的紋理化矽上溶液法沉積0.5–1μm厚的鈣鈦礦層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黃勁松,陳波,於徵汕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Zachary C.Holman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疊層架構,該架構可對鈣鈦礦進行大面積刮塗製備,以保證在金字塔形的矽上連續沉積小於1 μm鈣鈦礦薄膜。這些金字塔的粗糙程度可以有效地散射矽中的光,平滑的表面可以滿足對鈣鈦礦薄膜進行固溶加工。氮氣輔助刮刀工藝(1.5 m/min的速度沉積)製備空穴傳輸層和平坦化鈣鈦礦層,這可以完全覆蓋紋理化矽片。通過在疊層的頂部添加紋理化的光散射層以減少前表面反射率,研究人員獲得了鈣鈦礦/矽串聯電池,其對紋理化的矽的效率為26%。

Blade-Coated Perovskites on Textured Silicon for 26%-Efficient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https://doi.org/10.1016/j.joule. 2020.01.008

04

朱嘉:3D互連多孔碳泡沫可實現超過10 kg m-2h-1的蒸發速率

使用可再生能源蒸發水的最新進展為以最小的碳足跡處理水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徑之一。追求高水蒸發率一直是該領域的重點,因為它與蒸發水處理的生產量直接相關。但是,在傳統的蒸發器設計中,蒸汽擴散到大氣環境中一直是蒸發的限制步驟。南京大學朱嘉團隊證明了具有三維互連多孔結構的碳泡沫能夠使對流中的蒸汽充分擴散,因此實現高達10.9 kg m-2h-1的蒸發速率和42.0 kg m-2的室外蒸發,並且持續13小時。如此高的蒸發率顯示了高通量,全天候且環保的蒸發廢水處理技術的廣闊前景。

Over 10 kg m 2h 1Evaporation Rate Enabled by a 3D Interconnected Porous Carbon Foam,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2.014

05

崔屹:鋰金屬主負極的彎曲效應

鋰(Li)金屬是鋰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因為它在所有候選材料中的容量最高。最近的研究集中在穩定的相間和基質材料上,以解決其低穩定性和可逆性的問題。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發現曲折度是影響承載鋰陽極的形態和電化學性能的關鍵參數。作者分別使用三種不同彎曲度的主體結構,即:彎曲度分別為4.46的水平排列組合的還原氧化石墨烯(rGO)電極,1.25的垂直排列rGO電極,以及1.76的隨機排列的rGO電極,顯示出較高的電極彎曲度會導致電極表面局部電流高,從而導致Li在電極表面上優先大量沉積並降低了循環性能。相反的是,彎曲度低的垂直排列rGO電極,可實現均勻的Li+傳輸和在整個電極上緻密沉積,從而大大提高了循環穩定性。利用這種低彎曲度的主體結構構造原理,所設計的電極在大電流和大容量循環條件下均顯示出均勻形貌,以及實現高達約99.1%的庫倫效率。

Tortuosity Effects in Lithium-Metal Host Anodes,https://doi.org/10.1016 /j.joule.2020.03.008

06

黃雲輝:攪拌自分層電池用於大規模儲能

大型儲能電池對於有效利用間歇性可再生能源(例如風能和太陽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電池製造成本,華中科技大學黃雲輝教授、沈越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具有重力驅動的自分層結構的最小化攪拌電池,該結構的底部包含一個鋅負極,中間包含一種水系電解質,頂層為有機正極電解液。由於溶解度差異,正氧化還原物質嚴格限制在上層有機正極電解液中。因此,即使在攪拌電池以實現高速率充放電時,也消除了自放電。而且,該電池本質上避免了電極劣化和其他類型電池遭受的與膜穿透有關的故障。因此,它顯示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這對於長期儲能是有希望的。

A Stirred Self-Stratified Battery for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3.011

07

香港城市大學:22.31%,烷基銨調節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缺陷和界面

p-i-n型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由於具有低溫可加工性,因此在柔性光伏和全鈣鈦礦或Si-鈣鈦礦多結太陽能電池中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p-i-n型的PVSC最新效率受到非理想界面複合和電荷提取損失的困擾。為了解決這些挑戰,香港城市大學朱宗龍和Alex .K.-Y. Jen採用了較大的烷基銨中間層(LAI)來減少在傳輸層和鈣鈦礦之間發生的能量損失。與報導的底部或頂部表面鈍化策略相比,使用LAI可以同時抑制鈣鈦礦頂部和底部界面的非輻射能量損失。結果,降低的表面複合速度和陷阱態密度使得鈣鈦礦的光帶隙為1.59 eV,光電壓從1.12 V大幅提高到1.21 V ,最佳功率轉換效率(PCE)可達22.31%,這是目前報導的倒置PVSC的最高效率之一。

Modulation of Defects and Interfaces through Alkylammonium Interlayer for Efficient Inver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https://doi.org/10.1016/j.joule. 2020.04.001

08

結構工程緩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真空和照明引起的降解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具有高的比功率,高的堆垛包裝效率,低的處理成本以及對環境威脅(高能量和帶電粒子輻射)的高度耐受性,是空間發電的有希望的候選者。然而,在太空中遇到的真空會導致鈣鈦礦除氣,引起對其長期穩定性的關注。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Yan Jiang,Fan Fu等人研究發現,由於鈣鈦礦相變和離子加速,將壓力從9×104Pa降低到5×103Pa,PSC(ITO/SnO2/鈣鈦礦/Spiro-MeOTAD/Au)降解速度加快了十倍。鈣鈦礦頂部層的氣體滲透性以及電荷傳輸層和相關界面處的離子移動引起的化學反應是兩個關鍵因素。因此,開發了一種PSC結構(ITO/PTAA/鈣鈦礦/PCBM/ZnO/AZO/[Ni/Al網格]),可有效緩解真空和光照誘導的降解途徑。在5×103Pa的100 mW cm-2照度下,使PSC能夠實現0.007%/h的低PCE損失率,在最大功率點工作超過1,037 h。

Mitigation of Vacuum and Illumination-Induced Degrada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Structure Engineering,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3.017

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中科大校友崔屹獲美能源部勞倫斯獎
    近日,2020年度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揭曉,共8位傑出科學家獲獎,其中一位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12校友-崔屹教授,以表彰其在能源科學和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這是第三位華人獲得該獎項,前兩位為楊培東和柏梅。
  • 崔屹聯手諾獎得主朱棣文:史上透氣性最好的N95級納米口罩
    不久前,「 高分子科學前沿」剛報導了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僅僅花了三年時間就成功將實驗室研究成果「神奇布料」變成貨架上的「時尚夾克」,堪為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的典範!(三年,從實驗室到貨架,神奇面料!薄至0.3mm,正穿保暖,反穿降溫!納米大神崔屹教授設計的夾克上市了)  1.
  • 今日Joule:崔屹教授組多色降溫織物問世
    ))、雙模式降溫/保溫衣物(Science Advance,3 (2017))取得一系列成果。成果簡介最近Joule上發表了題為「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Colored Infrared-Transparent Polyethylene Textiles」的文章,報導了解決上述難題的方法。
  • Joule:以文獻禮!崔屹、段鑲鋒、陳立桅、餘彥等祝賀中科大建校60...
    為慶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六十周年華誕,Joule特別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六十周年校慶專輯,展示了包含錢逸泰院士、謝毅院士、李亞棟院士、楊培東院士、崔屹教授、段鑲鋒教授等在內的中科大校友們的科研成果,可謂學術界的一場盛宴。研之成理特別報導了崔屹、段鑲鋒、陳立桅和餘彥教授的文章,並對四位教授進行了專訪,在此感謝四位教授的大力支持,祝賀中科大60歲生日快樂!
  • 2020年AAAS Fellow名單公布:崔屹等7名中科大校友當選
    近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公布了最新一批會士名單,全球共489人入選,多名華人當選,其中7名為中科大校友。這7名中科大校友為塗豫海(83少)、楊培東(8812)、李巨(90少)、熊輝(9010)、楊蘭(9200)、崔屹(9312)、黃嘉興(9503)。
  • 「蘇州院士」楊培東:當選美國雙院士,中國人的後代要會說中國話
    其實早在2015年,楊培東和他的科研團隊就已經在助推火星移民計劃取得進展,近日更是宣布「光合作用」系統創造出新的轉化效率記錄,因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了楊培東,也紛紛對其能力與科研成果交口稱讚。楊培東有多優秀?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其研究領域包括但不限於:電池與超級電容器、生物燃料與生物技術、碳捕集與存儲、能源獲取,安全性和行為分析、能源政策與經濟學、燃料電池等整個能源領域內的前沿研究成果。目前Joule的主編為Philip Earis(擁有14年編輯從業經驗,PCCP前主編,曾先後創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EES)、Nanoscale等國際頂級期刊,對中國十分看重)。
  • 來看看崔屹團隊走出來的麻省理工科技青年英雄榜!
    美國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是全球範圍內能源、納米材料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團隊之一,從中也走出了許多傑出的青年學者,併入選全球英雄榜和中國區英雄榜,包括伍暉(清華大學副教授)、朱嘉(南京大學教授)、孫永明(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陸盈盈(浙江大學研究員)、劉凱(清華大學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金陽(鄭州大學副教授)等。
  • 黃勁松團隊開發大面積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工藝 丨論文速遞
    近日,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黃勁松教授團隊開發出了大面積製備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工藝。他們發現通過縮短刮塗製備的鈣鈦礦薄膜在空氣中的退火時間可以有效提高鈣鈦礦組件效率。該發現可進一步推動低成本,高通量,高效率鈣鈦礦組件的工業化生產。
  • 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楊培東文理科都很好,初中時不僅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奧賽上獲獎,還在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上得過大獎。當時楊培東所在的蘇州木瀆中學「尖子」班,競爭十分激烈。楊培東每堂課聽講都十分認真,儘量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筆記本上。  楊培東性格很要強,什麼事情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 科學網—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如果楊培東在學習上取得了好的成績,父親的獎勵就是幾本新的少兒讀物。 楊培東文理科都很好,初中時不僅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奧賽上獲獎,還在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上得過大獎。當時楊培東所在的蘇州木瀆中學「尖子」班,競爭十分激烈。楊培東每堂課聽講都十分認真,儘量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筆記本上。 楊培東性格很要強,什麼事情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 中國科學院李泓研究員:先進儲能技術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員,在26日主題大會上,做了題為「先進儲能技術進展」的主旨報告。現將李泓研究員的報告分享給各位讀者,以期促進本領域的學術交流和技術進步。李泓李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大佬崔屹回復
    近日,材料學大牛崔屹教授針對眼下緊俏的N95口罩回收利用展開研究,並證明了N95口罩合理消毒重複利用的可行性。相關工作發表在納米科學領域知名刊物ACS NANO上。    通訊作者:崔屹, 史丹福大學  作者:Lei Liao (廖磊), Wang Xiao (肖望), Mervin Zhao (趙墨文), Xuanze Yu (俞萱澤), Haotian Wang (王昊天), Qiqi Wang (王祺琦), Steven Chu (朱棣文), Yi Cui (崔屹)  N95口罩至少有三層無紡布結構,其中最關鍵的是中間的一層
  • 2020年《Joule》封面大鑑賞!你不該詳讀嗎?
    Joule作為Cell Press旗下的旗艦期刊,創刊於2017年,與Cell雜誌為姊妹刊,其文章涵蓋了能源研究各個方面的前沿成果。Joule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第一個影響因子高達27.054。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2020年Joule期刊的封面。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來自《清華管理評論》2017年6月刊) 作為曾經的學生,崔屹是學霸中的戰神,在哈佛讀博,在加州伯克利讀博士後,在無數人夢想的頂尖期刊《自然》、《科學》發表科研成果是家常便飯; 作為現在的發明家,崔屹團隊的發明已經三次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十大創新技術」:2010年,移動式水過濾器;2014年,將低級廢熱轉化成電能的電池;2016年,會製冷的衣服。
  • 楊培東發明的人工光合作用 讓移民火星現曙光
    回到地球,材料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團隊有關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成果發布後引起了業界的震動,因為在近似自然陽光照射200小時的環境下,楊培東團隊實現的太陽能轉化率達到了0.38%,這與自然界(光合作用)葉子的轉化率相同。  之後,很多人就把人工光合作用和改造火星大氣自然地連接在了一起。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面對當前電池材料在能源、環境領域的挑戰性問題,崔屹的報告以「問題導向」作為基本研究思路,圍繞高能鋰電池,重點分析了目前最具應用前景的金屬鋰負極材料。針對鋰金屬極易生長枝晶、造成負極材和電解液損失甚至誘發安全性等問題,崔屹從問題本質出發,提出為鋰尋找一個合適的「host」材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 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做客中國科大「大師論壇」
    楊培東課題組使用高比表面的三維結構替代二維平面半導體結構,在陰極採用矽納米線陣列,並以氧化鈦納米線作為陽極,在表面上修飾催化劑後實現了單光源的人工光合器件。  之後,楊培東又指出真正的挑戰是二氧化碳還原的催化劑設計,尤其是考慮到在光催化反應體系中二氧化碳還原和光解水的強烈競爭關係。在楊培東課題組已實現二氧化碳還原較高的選擇性前提下,如何實現多電子轉移過程便成為了另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