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與癌共存」半世紀 創下「世界奇蹟」

2020-12-06 健康界

目前,世界每年新發現惡性腫瘤病人約635萬例,其中肝癌佔26萬例。在26萬例肝癌中,42.5%發生在中國。作為全球肝癌高發區,中國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肝癌,佔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一半。

有著「癌中之王」之稱的肝癌,曾是死刑般的存在,患者多在3個月內死亡。上世紀60年代末,一位年近不惑的醫生毅然決然地踏入這一領域,在他的努力下,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此前的3%躍升到60%以上,在人類抗擊肝癌史上創下「世界奇蹟」,蜚聲海內外。這位醫生就是我國著名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

再過兩個月就要88歲的湯釗猷,現在仍筆耕不輟,在不久前出版的新書《控癌戰,而非抗癌戰》中,闡述了自己對於癌症的新見解:「癌症不同於傳染病,後者由內外失衡導致,前者是正常細胞變化而來,所以不能像以前一樣,完全採取消滅方針,而應該消滅與改造並舉。」

《環球人物》記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見到湯老時,他正在電腦前修改研究生提交的論文,桌子上用來寫字的紙張,另一面已經被列印使用過。偌大的辦公室裡沒有掛鍾和石英鐘,只有電腦旁一個手掌大小的簡易塑料鬧鐘,這是十幾年前的舊款了。而他攜帶了幾十年的筆記本也早已破舊泛黃,上面密密麻麻的鋼筆字,字跡新舊交織。身為上海肝癌研究所所長的湯釗猷,生活裡處處透著節儉之風,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他「揮霍無度」地將半個世紀的生命投放在攻克肝癌診治的難題裡。

此時的湯釗猷西裝革履,和藹而不失莊重,端著一杯熱咖啡,戴上助聽器,在上海冬日的陽光下,回憶起自己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

知道什麼叫「落後挨打」

我在醫學上所取得的進步,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正面用過的紙,翻過來再用,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這樣,太窮了。抗戰爆發時我剛剛7歲,父親帶著一家七口遷到澳門避難。我小學時穿的鞋子,腳趾是露在外面的,中飯通常是一個小山芋,出門前用報紙包好放在褲兜裡;如果是吃飯,就自己用油燈煮。那時候,有兩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每天早晨上學路上,經過澳門鏡湖醫院的後門,總有幾車餓死的屍體運走,骨瘦如柴,遠看就像一堆柴板;二是葡萄牙小孩也敢欺負中國大人。什麼叫「落後挨打」?這就是,國力衰弱,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抗戰勝利後,父親帶著我們乘輪船轉到上海。那天的外灘,天灰濛濛的,一眼望去,馬路上有兩個字最大,一是醬油店的「醬」,二是當鋪的「鋪」,正是舊中國經濟落後、民不聊生的寫照。後來內戰爆發,我父親失業了,他曾是一個留美學生,現在卻淪落到擺攤賣豆為生。上中學時,我和哥哥開始做肥皂賺錢養家,去十裡堡買點牛油和鹼,放在桶裡用棍子攪拌就好了。那時候雄心大志,給肥皂起了個名字,叫「巨人牌」肥皂。剛開始生意好得不行,不多久人家陸續找上門來,原來肥皂鹼性太重,把衣服洗壞了,我們只好歇業。但那麼多肥皂捨不得丟,就自己用來洗洗手洗洗碗,用了二十幾年。那段時間我還給一家外匯公司打過雜,白天送合同,一上午要在外灘走上六七個來回,下午做帳,晚上用打字機打下來;星期天替老闆收房租,挨罵是常事。

這些經歷很艱難,但也教會了我一生受用的道理:什麼都來之不易。我身體瘦弱,吃苦卻讓我意志變得堅定;從小受欺負,讓我懂得發憤圖強;沒有任何條件,明白什麼都要自力更生、努力創造。現在回頭想想,更能體會到國家強大有多麼重要。

新中國成立後,我才得以報考大學。選擇上海第一醫學院(即現在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是我父親的意思,他覺得我太老實,只有做醫生救治病人、多做好事,才會遠離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不枉國家提供了和平穩定的條件。為了讓我安心讀書,哥哥挑起了家裡的重擔。我深感讀大學來之不易,於是暗自下決心要做一名好醫生。這一轉眼,60年就過去了。

問鄧小平遊泳多長時間

我最初是一名血管外科醫生,上世紀60年代末,周總理號召醫療界為攻克癌症而努力,作為新中國培養的醫生,理應響應國家號召,於是我年近40放棄了血管外科研究,轉而投身抗癌事業。那時候,醫學界對肝癌有個6字評語:「走進去,抬出來。」100個患者裡只有3個能存活5年,病房裡每天都有人死去。記得有個晚上,5分鐘內就有兩個肝癌患者死去,我用一部推車推了兩具屍體。要知道,他們生前都是敬業工作的好同志啊!可是患了肝癌,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去,無能為力。這件事對我的衝擊很大。我和同事都在思想上產生極大矛盾,沒有人願意在肝癌病房裡工作。勞累是次要的,關鍵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仍然無法挽救生命。但也正是這一點促使我下決心終生抗癌,因為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

那時,我們確診的肝癌患者大多都是晚期,來不及救治,於是我想試著早發現早診治。恰好蘇聯科學家發現甲胎蛋白與肝癌有關,為了研究它們的關係,我去江蘇啟東肝癌告發現場做了調研,發現在某種情況下,甲胎蛋白升高到一定程度的人,後來多數能被證實為肝癌患者。但此時無法診斷出肝癌症狀,要對患者進行手術就變得很困難,因為可能開刀後什麼都看不到。我們說服疑似病患進行手術時,當地的衛生院會在醫院的後門停一輛車,以免疑似病患的家屬鬧事,讓我們從後門「逃走」。

這是創新所帶來的必然風險,好在經過大量研究後,證明這個辦法可以在病人出現症狀前的6—12個月診斷出肝癌,此時的肝癌只有棗子大小,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能夠超過60%,改變了過去「肝癌是不治之症」的傳統概念。很榮幸的是,這個研究成果在1979年獲得了美國癌症研究所「早診早治」金牌獎,並獲得1985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也由此提出「亞臨床肝癌」學說。

講到美國的這枚獎牌,我記起了一件事。在頒發這枚獎牌的前一年,阿根廷舉辦了4年一次的第十二屆國際癌症大會,這是世界最大的癌症大會。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10人之一,飛行34小時,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東半球到西半球,經歷了季節和晝夜的顛倒,卻沒想到,我的論文竟被安排在最後一天的下午,而且只能講5分鐘。由此可見,當時我國的肝癌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但聽完別國專家的發言後,我發現他們並沒有新東西,我又想把肝癌的研究成果介紹出去,於是不得不請求主動參與討論,他們卻以為我是日本人。

不過,這個「擠進去」的討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發言完畢,在座的幾名權威科學家紛紛邀請我一同進餐,並提議吃中國菜。我心想糟糕了,既然是吃中國菜,我又是中國人,就得我點菜,我點菜就得我付帳。但那次出國,我們每人只有20美元補助,於是我趕緊找團長借了一些,最後給這些科學家每人點了一碗餛飩,他們也吃得津津有味。這件事讓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國家要想讓人看得起,就要有人家沒有的東西,招待得好不好人家不在乎。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裡子。3年後,我受邀成為國際肝癌會議的主席團成員,第一次坐到了最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的主席臺上。

也是因為在肝癌方面做了些許工作,1987年,我有幸以「為四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身份,受到了鄧小平的親切接見,14個人裡面,醫學界只有我一個。鄧小平給我們說了三句話:「國家感謝你們,黨感謝你們,人民感謝你們。」合影時,我站在鄧小平的右邊,他的左邊站著一位研究原子能的科學家,我心裡想,小肝癌怎麼能跟原子能相比呢?

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就坐在我旁邊。我看他精神矍鑠,保養得很好,就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夏天遊泳,每次一個鐘頭,冬天便爬山。我誇他厲害,老當益壯,他笑著說「小平比我厲害,他遊兩個鐘頭」。我問鄧小平,聽說您每次遊泳都是一個鐘頭,他馬上說「不止不止」,可見兩個鐘頭應該是準確的。

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都愛遊泳,說明遊泳對身體確有助益。

雖說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是非常榮幸的事,但作為醫生,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榮譽,而是看到自己的病人病情有所好轉。兩個月前,我去昆明開會,發現一位102歲的老人,竟然是42年前在我這兒做過肝癌手術的人,我太開心了,延續他人生命,這正是我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今年中秋節,我也收到一位東莞病人寄給我的一盒月餅,術後有12年了,身體還很不錯。

這些成果,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中國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醫療水平提高得太多了,這也是支撐我們做研究的很好的保障。過去「走進去,抬出來」的情況已經改變了,變成了現在的「走進去,走出來」,我想,情況會越來越好的。

少用手機有利於防癌

《環球人物》:您預計癌症的治療水平在未來的多少年內能夠再上一個臺階,有無根治的可能?

湯釗猷: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這次感冒治好了下次還是會感冒,只能說控制在適當範圍內。癌症也是,不可能根治,但可以控制在適當範圍內。控癌不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而是系統工程,比如空氣汙染和食品問題不解決的話,一樣不行。百年以後控癌技術或許會有大的飛躍。

《環球人物》:大家需要避免對癌症的什麼誤解?

湯釗猷:不要寄希望於科學家突然研發出什麼靈丹妙藥。美國之前聲稱發明了一種藥物,折合人民幣要300萬元,打一針就能治好癌症,結果有60%的癌症患者病情復發了。況且這麼貴的藥,很少有家庭用得起。還是要防微杜漸,多發揮主觀能動性。

《環球人物》:分享一下您自己的抗癌心得吧。

湯釗猷:身體方面多運動,肯定沒錯。美國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各種原因的死亡率,不運動的最高。跑步後的死亡率很低,遊泳後的死亡率最低。我很推薦遊泳,適當遊泳會提高多巴胺,它有助於抗癌、調節免疫功能。對於不會遊泳的人,我建議多買菜,挑挑揀揀、蹲下站立,總比傻乎乎地走路要好。精神方面要心胸開闊,多用腦子。飲食方面多吃蔬菜。

《環球人物》: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湯釗猷:戒菸戒酒是重中之重。其次,現在的中青年人要注意休息,不要勞累過度,要少熬夜。另外,現在手機功能多了,很多人手機不離手。我多年前寫的《現代腫瘤學》裡,腦瘤還未在十大腫瘤之列,現在已經成為第九大腫瘤了。手機還是會有輻射的,不要老把手機放在耳邊、頭附近。

原標題:88歲老院士不惑之年開始抗癌研究,「與癌共存」半世紀

相關焦點

  • 起底「腫瘤剋星」湯釗猷
    1930年12月26號,湯釗猷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的賓州大學讀了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母親是一名助產護士。他小時候性格內向,但做事極為認真謹慎,學習成績優異。
  • 「癌情」洶洶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癌情」洶洶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2018-08-19 1919日 19:49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瀋陽8月19日電 題:「癌情」洶洶,「與癌共存
  • 「癌情」洶洶,「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新華社瀋陽8月19日電 題:「癌情」洶洶,「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彭卓、洪可潤  全球每年癌症新發病例超1400萬,中國2014年當年新發癌症患者已有380萬例……面對態勢洶洶的「癌情」,我們該何去何從?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12月6日,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湯釗猷院士從醫執教6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40位「新生」超過20年的肝癌病友唱起了歡快的《歌聲與微笑》,其中生存40年以上者有3人,最長生存已達48年。當天下午,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奇蹟締造者」們和病友們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研究所的50歲生日。
  •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好不好 且看肝癌晚期患者怎樣與癌共存
    從確診肝癌晚期至今,「與癌共存」的理念為孔祥泉注入了信心、力量。這一年,他堅持「與癌共存」,活到了今日。  遇見徐克成,「與癌共存」給予生存希望  病情嚴重,孔祥泉幾乎找遍了廣州所有醫院的專家。「能掛到的專家,能看的科室我都幾乎跑遍了,醫生一看我的CT片就說,我這個沒法手術。」最讓他絕望的是,「醫生直接告訴我,我就也是兩三個月的事了。」
  • 癌到了晚期如何「與癌共存」?建議做好3件事,別放棄
    但即使到了癌症晚期,病人們更應懂得如何「與癌共存」,爭取壽命的延續。癌症晚期患者如何做到「與癌共存」?一、科學的治療癌症晚期並不等於「死刑」,仍有方法可治。只要做到科學的治療、規範飲食、調節心態,就可以有效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做到「與癌共存」。所以癌症患者們要充滿信心,與病魔堅定搏鬥,不要自我放棄,輕易認輸。
  • 癌症患者中,符合4個標準的人,或能實現「與癌共存」,值得開心
    其實他這就是做到了「與癌共存」,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與癌共存」?很多人都會奇怪,癌症要麼就說治好了,要不就因為癌症喪命了,共存是什麼情況?難不成是患者要在癌症的折磨下活生生受罪難以解脫?那不是更遭罪?
  • 癌症不是洪水猛獸 專家:別慌,與癌共存是常態!
    癌症只是慢性病,一旦得了癌症不要慌,人與癌共存是常態。   何裕民在《生了癌,怎麼辦》一書中寫道: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就得出一個明確的研究結論:美國病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對200多位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屍體解剖,居然發現其中多於四分之一的老人屍檢表明體內明確存在實體瘤,但他們的死因都不是癌症。而且,生前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
  • 8年與癌共存又給我們什麼啟示?
    與癌中之王對抗8年 2003年10月,48歲賈伯斯在做泌尿系統檢查時發現胰腺上有一塊陰影,醫生據確診時胰腺腫瘤大小,推測其可能在二十多歲便與這號稱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共存了。
  • 癌症晚期的確可怕,但我不準備害怕它,與癌共存也並非不可能
    拜讀了一篇快樂抗癌日記,寫得真好,裡面有那麼一句話「癌症晚期的確可怕,但我不準備害怕它,與癌共存也並非不可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堅強,並將這種精神分享給所有正在砥礪前行的癌友和家屬們,借作者的快樂與堅強,以鼓舞大家,也祝福作者及所有的患者餘生的「鹿」還很長很長……原著:快樂抗癌的MS陳
  • 《我們相遇的奇蹟》完美收官!創下「冠軍」!刷新我對它的認知!
    韓國KBS2TV周一周二劇 《我們相遇的奇蹟》昨晚播出大結局,以開播以來最高的收視率蟬聯了韓國周一周二劇收視冠軍。據韓國收視率調查公司發布數據,《我們相遇的奇蹟》昨晚創下了13.2%的全國收視率,這一成績比該劇前一天12.6%的收視率上升了0.6%,在刷新《我們相遇的奇蹟》最高收視記錄的同時也名列韓國周一周二劇收視榜第一位。MBC電視劇《檢法男女》昨晚以5.6%,6.4%的收視率排在了收視榜第二位,SBS《油膩的浪漫》則是以4.5% ,5.2%的收視率排在了第三位。
  • 為什麼有些患者可以與癌共存?如何做到的?
    為啥癌細胞不能與正常細胞共存存在於人體內,但有些癌症患者卻可以帶瘤生存?癌細胞傷害人體,人死亡了之後,自己本身也會消失,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為什麼要殺滅癌細胞,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壞細胞,它的存在會對身體造成非常大的損傷,特別是當癌症發生擴散或轉移時,治療難度會增加,治癒率會大大下降,而及時殺死癌細胞,就能提高治癒率,延長生命周期。
  • 「液體活檢」查癌前景如何?真假警報共存,需更多數據證益處
    「液體活檢」查癌前景如何?真假警報共存,需更多數據證益處 辛雨/中國科學報 2020-04-30 08:21
  • CTC讓癌患見證奇蹟:肺部轉移病灶竟然消失了
    CTC讓癌患見證奇蹟
  • 腫瘤患者的好消息,臟器只要沒有壞徹底,依然可以和癌症共存
    能否和癌症共存的關鍵,就是體內的臟器受損程度。以肝臟舉例,人的肝臟代償能力十分強大,肝臟受損三分之一,其各項功能依舊能正常運轉。除非肝臟徹底損壞,癌細胞發生大規模轉移,否則肝癌對患者也不會構成致命威脅。根據目前的臨床數據來看,癌症患者的死亡,本質上都不是因為癌症本身,而是最終的臟器衰竭。
  • ...傳遞榜樣力量】徐州:努力地工作,帶領團隊創下一個又一個奇蹟
    連續8年,他奮戰在海外項目的工程建設現場,努力地工作,帶領團隊創下一個又一個奇蹟,書寫了中國工程師的傳奇。 2012年,出徵埃塞,徐州放歌非洲「天路」。徐州顧全大局,淚別即將臨盆的妻子,遠赴大洋彼岸的非洲參建亞吉鐵路。亞吉鐵路是非洲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築夢一帶一路」的重大建設工程,被譽為「新時期的坦贊鐵路」、非洲「天路」。
  • 湯釗猷院士:它是最好的抗癌運動
    戳視頻觀看 第27分07秒~第27分44秒視頻來源:紀錄片《大國外交》第六集-美美與共湯釗猷:最好的抗癌運動就是遊泳我國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曾提出觀點:最好的抗癌運動就是遊泳。他說:「我從60歲起堅持遊泳,現在雖已年過八十,但仍堅持隔天遊泳,每次30分鐘,自覺身體狀況還好,思路清晰。
  • 80歲時確診癌症,如今已與癌共存20年!他的抗癌秘訣終於公開了
    如今他已經與癌共存了20年,依舊精神很好,現在他將自己對抗癌症的秘訣公之於眾,希望其他患上癌症的人不要丟失希望。抗癌秘訣一:接受規範化的治療很多人覺得患上癌症以後,繼續留在醫院裡治療只是會白白地浪費時間。
  • 癌前病變不是癌,積極治療可逆轉
    癌症的發生發展可以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當一個正常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它就開始被「賦予」了癌變的可能,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因此被稱為癌前病變,即癌症正式形成之前的一個「預備」狀態。
  •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海上搭積木 海底穿針線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陳治家、李妍工人們在入海隧道的路面上進行防水作業。這並不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上唯一的世界第一;為了建設海底隧道,施工方建設了全球首例深埋沉管隧道;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被喻為「海底穿針」。一個個這樣的工程奇蹟,造就了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完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李妍(署名除外)  港珠澳大橋究竟是怎樣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