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情」洶洶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癌情」洶洶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2018-08-19 19:49:34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雨薇

2018年08月19日 19:49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瀋陽8月19日電 題:「癌情」洶洶,「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彭卓、洪可潤

  全球每年癌症新發病例超1400萬,中國2014年當年新發癌症患者已有380萬例……面對態勢洶洶的「癌情」,我們該何去何從?18-19日在瀋陽召開的2018中國腫瘤學大會上,專家表示,縱然癌症被稱為「第一殺手」,但只要科學治療、儘早幹預,惡性腫瘤也可能變成慢性病,「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第一殺手」:每5個死亡病例,就有1位腫瘤病人

  由中國抗癌協會編寫的《中國惡性腫瘤學科發展報告(2017)》在2018中國腫瘤學大會上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城市惡性腫瘤位列全人群死因第一位。國家癌症中心腫瘤登記報告數據顯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是我國主要的常見惡性腫瘤,約佔全部新發病例的77%。

  《中國惡性腫瘤學科發展報告(2017)》顯示,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佔全球35.78%和37.56%,是世界上肺癌發病和死亡最多的國家;全世界近50%的胃癌發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國,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30%。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介紹,在世界範圍內,每5個腫瘤病人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在醫院中,每5個死亡病人,就有1個是腫瘤病人;癌症病人的診斷和治療費用,是普通疾病5倍以上。

  「國人腫瘤性疾病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危害健康的『第一殺手』。」遼寧省抗癌協會理事長羅婭紅說。

  精準醫療:腫瘤治療的未來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告訴記者,自己往往用一張浮在水面的冰山圖來詮釋腫瘤研究: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可以通過病人主訴和體徵被發現、診斷的腫瘤;水面以下部分的未知,就像腫瘤形成並產生臨床症狀之前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現有臨床診療也主要針對腫瘤形成的最後階段,顯得被動,臨床療效打折扣。」

  據介紹,目前,國際上以腫瘤為主要對象,覆蓋從早期篩查、輔助診斷、伴隨診斷、精準治療全流程的精準醫療產業在逐步形成。精準醫療也成為中國健康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科技部曾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組成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

  「每個人都不一樣,沒有一種藥物可以包打天下,精準醫療就是通過科學手段為病人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詹啟敏表示,可以說未來腫瘤的治療方向是精準醫療。「隨著精準醫療逐漸變得更加有效,更好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從高端技術變成大眾適宜技術,避免重複無效醫療,也會降低醫療費用。」

  「打通精準醫療的『最後一公裡』在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表示,精準診療的對象是病人,要把精細化的檢查、個性化的措施在醫院落實。「雖然現在受醫療技術能力影響,難以做到『千人千方』,但期待未來可以有適合患者的綜合性方案,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特異性治療。」

  及時幹預:「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事關全民健康,腫瘤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曾主持了「城市居民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的研究」,建立了歷時近30年、覆蓋400萬居民的全人群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監測系統。「通過對59種癌症的死亡率,以及連續20年發病死亡數據和流行趨勢參數發病率研究發現,肺癌發病率增高比較快,其次是胃癌。同時我們發現,早期癌症病人佔比較低。」郝希山說。

  樊代明表示,從醫學角度上看,癌症有3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診斷治癒,還有三分之一的晚期癌症通過正確治療,壽命可以延長,生活質量可以提高。「我們需要緊盯後三分之一,狠抓前三分之二。」

  專家表示,通過預防和科普教育,腫瘤有可能變成慢性病, 「與癌共存」。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田豔濤表示,腫瘤會經歷一個從激發到形成、進展、轉移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例如乳腺癌從1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4個細胞、8個細胞,再到1個腫塊,可能至少要1年半甚至更長時間。如果有一些早期症狀時及時就醫,腫瘤可能就會被發現。」

  「目前惡性腫瘤治癒率較低,主要原因就是沒能早期診斷和早期防控。」王紅陽建議,除了醫生和醫院承擔治療和防控癌症的任務,有關部門也需投入資金科普宣教,調動大眾防癌抗癌的積極性,讓老百姓知道如何正確生活、防病控病,做好早期健康防控和篩查,及時治療。

相關焦點

  • 「癌情」洶洶,「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新華社瀋陽8月19日電 題:「癌情」洶洶,「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彭卓、洪可潤  全球每年癌症新發病例超1400萬,中國2014年當年新發癌症患者已有380萬例……面對態勢洶洶的「癌情」,我們該何去何從?
  • 癌到了晚期如何「與癌共存」?建議做好3件事,別放棄
    但即使到了癌症晚期,病人們更應懂得如何「與癌共存」,爭取壽命的延續。癌症晚期患者如何做到「與癌共存」?一、科學的治療癌症晚期並不等於「死刑」,仍有方法可治。如今醫療技術高速發展,癌症治療方法不再向以前一樣,只能手術、放化療,目前生物靶向治療、微創治療等均可用於癌症晚期的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長病患的壽命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所以即使是癌症晚期患者,也不要自我放棄,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延長生命的。
  • 癌症患者中,符合4個標準的人,或能實現「與癌共存」,值得開心
    其實他這就是做到了「與癌共存」,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與癌共存」?很多人都會奇怪,癌症要麼就說治好了,要不就因為癌症喪命了,共存是什麼情況?難不成是患者要在癌症的折磨下活生生受罪難以解脫?那不是更遭罪?
  • 8年與癌共存又給我們什麼啟示?
    蘋果12剛剛發布,新機不再隨機附送充電器及耳機衝上了熱搜,不知從何時起對蘋果的發布會就不再有期待 與癌中之王對抗8年 2003年10月,48歲賈伯斯在做泌尿系統檢查時發現胰腺上有一塊陰影
  •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好不好 且看肝癌晚期患者怎樣與癌共存
    從確診肝癌晚期至今,「與癌共存」的理念為孔祥泉注入了信心、力量。這一年,他堅持「與癌共存」,活到了今日。  遇見徐克成,「與癌共存」給予生存希望  病情嚴重,孔祥泉幾乎找遍了廣州所有醫院的專家。「能掛到的專家,能看的科室我都幾乎跑遍了,醫生一看我的CT片就說,我這個沒法手術。」最讓他絕望的是,「醫生直接告訴我,我就也是兩三個月的事了。」
  • 癌症不是洪水猛獸 專家:別慌,與癌共存是常態!
    癌症只是慢性病,一旦得了癌症不要慌,人與癌共存是常態。   何裕民在《生了癌,怎麼辦》一書中寫道: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就得出一個明確的研究結論:美國病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對200多位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屍體解剖,居然發現其中多於四分之一的老人屍檢表明體內明確存在實體瘤,但他們的死因都不是癌症。而且,生前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
  • 為什麼有些患者可以與癌共存?如何做到的?
    為啥癌細胞不能與正常細胞共存存在於人體內,但有些癌症患者卻可以帶瘤生存?癌細胞傷害人體,人死亡了之後,自己本身也會消失,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為什麼要殺滅癌細胞,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壞細胞,它的存在會對身體造成非常大的損傷,特別是當癌症發生擴散或轉移時,治療難度會增加,治癒率會大大下降,而及時殺死癌細胞,就能提高治癒率,延長生命周期。
  • 癌症晚期的確可怕,但我不準備害怕它,與癌共存也並非不可能
    拜讀了一篇快樂抗癌日記,寫得真好,裡面有那麼一句話「癌症晚期的確可怕,但我不準備害怕它,與癌共存也並非不可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堅強,並將這種精神分享給所有正在砥礪前行的癌友和家屬們,借作者的快樂與堅強,以鼓舞大家,也祝福作者及所有的患者餘生的「鹿」還很長很長……原著:快樂抗癌的MS陳
  • 「液體活檢」查癌前景如何?真假警報共存,需更多數據證益處
    「液體活檢」查癌前景如何?真假警報共存,需更多數據證益處 辛雨/中國科學報 2020-04-30 08:21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孫玉松/科技日報 2018-09-04 07:39
  • 湯釗猷:「與癌共存」半世紀 創下「世界奇蹟」
    有著「癌中之王」之稱的肝癌,曾是死刑般的存在,患者多在3個月內死亡。上世紀60年代末,一位年近不惑的醫生毅然決然地踏入這一領域,在他的努力下,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此前的3%躍升到60%以上,在人類抗擊肝癌史上創下「世界奇蹟」,蜚聲海內外。這位醫生就是我國著名腫瘤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
  • 80歲時確診癌症,如今已與癌共存20年!他的抗癌秘訣終於公開了
    如今他已經與癌共存了20年,依舊精神很好,現在他將自己對抗癌症的秘訣公之於眾,希望其他患上癌症的人不要丟失希望。抗癌秘訣一:接受規範化的治療很多人覺得患上癌症以後,繼續留在醫院裡治療只是會白白地浪費時間。
  • 癌前病變不是癌,積極治療可逆轉
    癌症的發生發展可以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當一個正常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它就開始被「賦予」了癌變的可能,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因此被稱為癌前病變,即癌症正式形成之前的一個「預備」狀態。
  • 醫生:做好三件事,或能實現與癌共存
    人得了癌症,怎麼樣才能實現與癌共存?醫生指出,做好三件事還是有可能會延長生命的。1、要保證規律飲食,食物要健康。得了癌症的人會經受手術,放化療,在治療以後會出現嘔吐,噁心,胃口差的情況,患者會不想吃飯。但是我們身體是需要能量支撐的,食物是獲取能量的源泉,不吃食物相當於釜底抽薪,對於抗癌是不利的。
  • 美國試管嬰兒:「無癌寶寶」真的可以擺脫基因的詛咒麼?
    這則聽著像天方夜譚的故事,可以看出人類在追求優生優育方面有著強烈的願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漂亮,尤其是對於有家族史的癌症患者而言,生育「無癌寶寶」更是迫切的心願。告別家族遺傳病的「無癌寶寶」2009年,在英國有這樣一個家庭,家族裡3代中所有女性都患乳腺癌。海倫在12歲的時候,見證了母親因患上了乳腺癌和卵巢癌而離世。
  • 原位癌、浸潤癌都是癌!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番檢查下來,結果顯示:宮頸原位癌,病理報告上還有一大堆看不懂的專業名詞,小張一頭霧水。 1.    原位癌、浸潤癌、原發癌、轉移癌分別是什麼意思? 原位癌是最早期的癌症,嚴格來講,只能稱得上是癌前病變,故原位癌又稱為0期癌。
  • 南京太乙堂注重改造患者「癌症體質」,實現與瘤共存
    西醫治癌的特色是注重微觀、局部,重視殺死腫瘤本身,以堵殺的方式消滅腫瘤;而中醫治癌的優勢是重視宏觀與整體,相對而言更重視人(腫瘤患者)而非疾病(腫瘤)。中醫治癌重視恢復機體平衡,重視以疏導的方式來改造腫瘤和機體,最終實現人與腫瘤和諧共處的目標。
  • 科學家發現,一顆「小地球」就在我們附近,人類移民並非天方夜譚
    前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之而來的無非就是對於地球的消耗,很多人都知道目前的地球已經不再是健康的樣子了,所以說很多科學家也是在極力的挽救這一切。但是對於科學家們也只能做一些最壞的打算來面對這個地球,所以說人們對於尋找「第2個地球」也是一直都沒有停下過腳步,因為地球早晚有一天會全部被消耗,所以說能夠找到第2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是最關鍵的。
  • "國醫大師"劉嘉湘:扭轉"攻殺"為主的治癌方向
    原標題:劉嘉湘:「扶正法」開創中醫藥治癌新思路  潛心學習研究中醫60餘載、診治腫瘤患者50餘萬例,上海中醫大附屬龍華醫院教授劉嘉湘以「中醫扶正法治癌」的卓越學術成就,榮膺第三屆「國醫大師」。喜訊傳來,劉老說,「中醫藥學是個偉大寶庫,目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
  • 【工人日報特稿】與癌共舞
    然而無數案例表明,讓患者身體與癌細胞達到一種平衡共存的狀態,才是目前較現實且較好的治療結果。於是,「與癌共舞」論壇誕生了。在檢索頁面的指引下,包大包也發現了「與癌共舞」。對這個20多歲就突然成為家裡抗癌主心骨的女孩來說,這個論壇除了教給她醫學知識,更給了她深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