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在生活中很常見,當我們燒開水的時候,我們可以在水中看到一系列氣泡。在我們喝的碳酸飲料中,二氧化碳氣體的釋出也會產生很多氣泡。毫無疑問,這些氣泡最終會破裂。令人驚訝的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氣泡破裂時產生的瞬間溫度可以高達2萬攝氏度,這幾乎是太陽表面溫度的4倍。很多人可能會想,如此高的溫度,為什麼我們卻不會被燙傷呢?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這個溫度是如何測量的。這麼高的溫度,肯定無法直接用溫度計進行測量。間接測量中,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定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天文學家利用這種方法測量各個恆星的溫度,包括太陽。當氣泡破裂時,它會產生一種「聲致發光」的現象,科學家可以測量得到其中的光譜,然後再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到溫度了。
其次,我們要了解人類感受溫度的機制。事實上,人類並不能直接感受到溫度,我們只能感受到冷或者熱,而這一切與我們對熱量的接收和散失有關。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有些抽象,那麼我現在馬上就舉個具體的例子。夏天,當我們處在25攝氏度的空調房中,我們會覺得很涼爽;冬天,當我們處在同樣溫度下的暖氣房中,感覺到的卻是溫暖。
同樣是25攝氏度,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受呢?前面已經說了,人類並不能直接感知溫度,而是感受熱量的得失。實際上,除了空氣的溫度一樣外,你還會向牆壁發出熱輻射。而牆壁的溫度在夏天和冬天是不一樣的,因此二者的熱量得失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你對這兩者的感受就有明顯不同。
談到熱量傳遞,我們不能避開的就是面積了。在同樣的能量密度下,面積越大,傳遞的熱量就越多。有過下廚經驗的人肯定明白這個道理,在他們使用的鍋當中有一個長長的金屬柄,通常在鍋溫度非常高的時候,這個金屬柄還處於室溫之下。其原因在於這個手柄和鍋連接的地方非常細,這就減小了傳遞熱量的面積。我們吃火鍋用的大勺子也是這個道理。
回到我們原來的問題,氣泡破裂時溫度那麼高,為什麼我們不會被燙傷?從分子動力學角度來看,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體現。氣泡在破裂時,分子的動能很大,但是這些分子非常稀疏。也就是說,雖然單個氣泡分子傳遞給皮膚分子的動能很大,但是它的碰撞次數非常少,總的來看,傳遞的能量就微乎其微。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從宏觀上來看,此時熱量傳遞的有效面積基本上為零,這就是我們不會被燙傷的原因。
之前,當旅行者2號到達星際空間時,它發現太陽系邊緣有一層溫度很高的等離子層。於是,很多人就覺得,人類無法離開太陽系了,因為這層離子層的溫度高到可以融化任何的太空飛行器。實際上,旅行者2號測得的溫度就和氣泡破裂的溫度是類似的,雖然看起來很高,但是它們相當稀疏,不會造成任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