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地區自古希臘時代,約在公元前399年發明了扭力彈簧投射器。這是一種利用馬鬃、皮繩或動物肌腱產生的扭力作為動力,驅動弩臂帶動弓弦,拋射彈丸或箭矢的遠程攻擊武器。它主要分雙臂的弩砲和單臂的投石機兩種類型。希臘人設計的雙臂弩炮能夠將1塔侖特(古希臘重量單位,約合26千克)重的石彈拋出300碼(1碼=0.9144米)開外。
▲雙臂弩砲
▲單臂投石機,亦稱為「野驢」、「石弩」
這種武器在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得到推廣。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是其「內湖」。因此扭力彈簧投射器也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普及開來。但是在羅馬帝國晚期,大型投射機械的儲能手段出現了從扭力向張力轉變的趨勢,即放棄以扭轉纖維繩束轉力的扭力彈簧結構而改用結構更加簡易的彈性弓弩投射器(中國稱床弩)。到公元4至5世紀時,羅馬帝國前線堡壘防禦中,弓弩投射器已成為基本裝備。
▲彈力投石機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實行永久分治。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而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時因內憂外患而覆亡,被新崛起的日耳曼蠻族分支哥特人所佔據。他們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了多個哥特人國家。由於哥特人政治、社會、經濟結構落後,中世紀早期的國王們沒有羅馬皇帝們的威權和財富,無法長期供養一群熟練的軍事技術人員和維持大量的隨軍攻城裝備。羅馬人的雙臂式扭力投射機,因製造、維護和操作都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知識,在羅馬帝國末期都已趨於淘汰,更不要說中世紀初那些連大型裝備都少得可憐的軍隊。
▲圍攻耶路撒冷
單臂式扭力驅動的「野驢」投石機,儘管同樣也要依賴於筋腱絞索,但結構與製造則簡易得多,因此在中世紀時期還得以保留,但數量並不多。這種單臂扭力投石機與彈力投石機的單位投射量均不大,因此在中國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傳入後,以其結構簡單維護易、射速快,拋射彈重大等特點,很快便取代地中海地區與西歐的傳統投射器而佔據主力地位。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以前,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基本已經成為地中海周邊伊斯蘭、基督教國家軍隊唯一的重型遠程投石機械砲(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六分冊182~183頁)。歐洲現存最早的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圖像,便是十字軍攻打耶路撒冷的次年即1100年,繪製於加泰隆尼亞法屬巴塞隆納伯爵領,現存於義大利都靈皇家圖書館。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鄭禮添。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