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莉
來源 | 樹懶生活Fine(ID:huamian224)
前面一期,我們整體復盤了最近5年,有48家企業跨界打劫家裝產業,如此傳統產業不斷被翻牌,行業熱鬧程度可見一斑。接下來,巨頭之間的比拼,接下來會是一大看點。
不管是阿里京東,還是紅星居然,亦或者是國美蘇寧,美團點評、貝殼、字節跳動、58同城,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切入家居家裝產業,探索商業化的可能,對應企業的布局,此前已經做了比較完整的報導,不再贅述。
今天主要聊聊貝殼和國美,未來這兩家很有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對手。
業績持續下滑,三十而立的國美最近也開始有動作了,即將攻打家居家裝領域。從2017年提出「家生活」戰略,再到宣布從傳統的「家電零售商」,向以「家」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轉型。
國美在家電零售商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勢能也遠不及從前,連續幾年陷入巨額虧損。2017-2020H1,累計虧損高達105.5億元,昔日能平起平坐的對手,如今早已不是一個量級。
家電是標準品類,國美已經沒什麼效率優勢可言,市場被別人一刀一刀割走,國美的零售江湖地位被迫往後排。
以前錯過太多,現在要想翻身奪回來,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個時間點,對國美來說,真正有機會切入的賽道非常有限。與「家生活」戰略密切相關,且其他巨頭都沒做好的賽道只剩家居家裝了。只能把這塊骨頭啃下來,才有資格繼續在牌桌上。
大方向上,國美切入家裝產業的打法不會變:在家電存量業務基礎上,堅持「平臺模式」,把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透明(當然自營家裝也會繼續做)。下一步的發展節奏,有些信號已經非常明朗,依然是家電平臺的基因,將設計、供應鏈、施工幾大環節以平臺化的方式去運作起來,成為新的發力空間。
怎麼把這些線上平臺業務串聯起來?自然離不開線下體驗店的配合。從開店(國美電器)策略上看,「大店+社區店+新零售店」多種方式進行下沉;與之平行的是,家居家裝業務也會單獨開設大的線下體驗店。
國美想吃掉10%的市場份額,野心已經慢慢凸顯出來了,鋪子鋪的也足夠大,接下來就看怎麼組織團結自身的力量以及如何執行,估計投資收購的動作少不了。
貝殼最近2年也在發力家裝行業,2020年4月23日,貝殼2周年大會上,正式發布家裝服務平臺「被窩家裝」。在此之前,貝殼已經摸索了2年時間,踩了不少坑,最大的體會是「裝修比房產經紀難且複雜多了」。
被窩家裝作為服務平臺,目前有四大業務板塊——標準化家裝(萬鏈家裝、南魚家裝)、被窩精工、個性化設計平臺(含施工套餐)、供應鏈平臺。由不同的團隊在操盤,標準化家裝比較成熟,其他幾個板塊,被窩精工進展最快,主要為萬鏈和南魚提供施工服務;個性化設計平臺也在進行中,獨立設計師提供設計,被窩精工提供施工服務;供應鏈平臺目前處於規劃期。
2019年6月,貝殼投資杭州牛牛搭·新家裝;10月,南魚家裝回歸;12月,控股美窩家裝。2020年7月,全面接盤萬鏈家裝。截至目前,貝殼(鏈家)的裝修服務版圖裡已經有7家公司,控股4家,投資3家,自營業務和平臺業務同步驅動。
據知情人士向樹懶生活Fine透露,被窩家裝2020年的目標是6600單,主要來源於兩個標準化家裝業務,並將於近期新開設幾千平米的線下體驗館,主要服務獨立設計師,原計劃11月15號開業,因為消防問題稍有延遲,12月初應該可以開業。與此同時,明年開始,萬鏈家裝線下店面的門頭全部改成「被窩家裝」。
有意思的是,貝殼、國美兩家公司切入家裝行業的思路有很高的相似度,大的業務條線,都包含自營家裝業務,都在打造設計、施工、供應鏈平臺。不知道這屬於巧合,還是大家對未來的趨勢判斷一致呢?後面會不會有其他巨頭也做同樣的布局呢?
做了相應平臺布局之後,接下來需要把這幾大模塊的業務串聯起來,融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或許會是下個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8月,貝殼赴美IPO,市值一路飆漲,截至12月1日,市值759億美金(最高點近900億美金),從業務關聯度上看,貝殼作為大的房產交易平臺,資源優勢也是事實,平臺處於快速發展期,切入家裝賽道,做什麼、怎麼做,很容易讓人側目。
相比較而言,國美對家裝的布局,會稍微急迫一些,畢竟目的是為了翻身,保證自己不被邊緣化,甚至重回巨頭的位置。但不管是誰,現階段都非常不易,野心大家都表現出來了,最後能攻打到什麼程度,獲得什麼戰果,還需要用幾年時間在市場上證明自己。
但是有一點不變的是,隨著各自的業務布局幅度加大,貝殼與國美,這兩家公司接下來會更加「關心彼此」,打交道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