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發表關於無鉛壓電BF-BT大應變起源及驅動器研究成果

2020-08-02 小材科研

壓電陶瓷是一種重要的智能材料,作為傳感器、驅動器和換能器的核心部件在國防、石油化工、汽車、航空航天、智能製造以及無損檢測與控制等領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具有優良的介電和壓電性能,鋯鈦酸鉛(PZT)陶瓷佔據主流市場。但是該固溶體含有約60 wt%的有害物質鉛,在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都會對人類健康、生態和社會造成汙染。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健康生活要求的提高,各個國家開始出臺法律限制含鉛材料的使用。近20年,湧現出一系列重要的材料體系,如鋯和鈣改性鈦酸鋇(BCT-BZT)、鈦酸鉍鈉-鈦酸鋇(BNT-BT)、鈮酸鉀鈉(KNN)和鐵酸鉍-鈦酸鋇(BF-BT)固溶體等。與其它無鉛固溶體相比,BF-BT固溶體的居裡溫度更高、鐵電-順電相變之前沒有結構相變,預示著其介電、壓電性能具有良好的溫度穩定性,能在寬溫度範圍內應用,是目前國際壓電領域的研究重點。

上海大學發表關於無鉛壓電BF-BT大應變起源及驅動器研究成果

BF-BT固溶體的相結構是偽立方時,展示出大電致應變且最佳燒結溫度低(900-1000oC),有望成為一種低成本壓電多層驅動器用材料,在精密驅動領域有潛在應用。但是,其大應變起源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同時相關的器件也鮮有報導。

最近,上海大學材料學院智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聯合伍倫貢大學和澳洲同步輻射中心,對BF-BT固溶體在多物理場(靜水壓、溫度和電場)作用下的結構演變與宏觀物理性能關係進行研究,解開了偽立方結構BF-BT基固溶體大應變之謎,深入分析了在不同電場作用下應變的貢獻機制,並研製了多層壓電驅動器,加深、推動了該固溶體物性的研究、理解和應用

上海大學發表關於無鉛壓電BF-BT大應變起源及驅動器研究成果

圖一BF-BT固溶體單向應變圖(左)以及與成分材料的對比(右)

首先,如圖一所示,他們採用固相反應法製備了偽立方結構的BF-BT固溶體,其單向應變量達到0.38%(60 kV/cm),優於文獻中報導的相關數據;以Ag/Pd為內電極,採用流延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多層壓電驅動器,在室溫到150oC的溫度區間內,應變量由0.22%增加到0.3%,同時應變滯回逐漸減小,有望成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壓電驅動器。其次,介電溫譜分析結果表明,該固溶體的凍結溫度為179oC,遠高於室溫,所以大應變並非是非遍歷態到遍歷態的轉變引起的。進一步,如圖二所示,原位同步輻射研究結果表明,在電場作用下,單一尖銳的(200)pc衍射峰寬化,且向低角度移動(加載電場),之後又返回高角度;與此同時,單一尖銳對稱的(222)pc衍射峰逐漸寬化→劈裂→鄰峰強度變化(加載電場),之後衍射峰逐漸合併,回歸原位(卸載電場)。

上海大學發表關於無鉛壓電BF-BT大應變起源及驅動器研究成果

圖二原位同步輻射結果(左)及各種機制對應變的貢獻(右)

最後,綜合以上結果可知,在電場作用下,BF-BT固溶體發生了由偽立方到三方相的可逆相變,而晶格應變、相變以及電疇運動均對應變有貢獻。結合理論分析,繪製了不同電場作用下各種機制對應變的貢獻。在國際上,首次明確發現了該固溶體大應變的起源,並量化分析了晶格應變、相變和電疇運動對其貢獻。相關研究成果以「Origin of large electric-field-induced strain in pseudo-cubic BiFeO3-BaTiO3ceramics」為題目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Acta Materialia上。該論文的第一單位為上海大學,第一和通訊作者是材料學院智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的陳建國副研究員,澳洲伍倫貢大學的張樹君教授等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課題組研究方向是壓電、鐵電、微波介質以及可見光光催化材料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陳建國副研究員長期從事Bi(Me)O3基高溫壓電和鐵電材料組成設計、製備、結構和性能關係及器件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已在Acta Materialia(IF:7.6,DOI: 10.1016/j.actamat.2020.07.032),Nano energy(IF:16.6,DOI: 10.1016/j.nanoen.2019.04.055),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F:8.2, DOI:doi.org/10.1016/j.enconman.2019.112084),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IF:4.5,DOI: 10.1016/j.jeurceramsoc.2020.01.059;DOI: 10.1016/j.jeurceramsoc.2020.02.064;DOI: 10.1016/j.jeurceramsoc.2019.02.013)等國際top期刊上發表相關研究內容。這些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872180和51672169;青年項目:51302163)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8ZR1414800)的支持。

來源:上海大學

全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0305383?via%3Dihub

相關焦點

  • 壓電陶瓷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無鉛壓電材料
    壓電效應具有可逆性,逆壓電效應是壓電材料內電偶極矩在外加電場下產生拉伸或壓縮,宏觀上表現為通過外加電場產生的電致伸縮現象。正逆壓電效應均是電能和機械能的耦合轉換過程。壓電材料的範圍非常廣,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Wooster在他的專著Textbook on Crystal Physics中指出,結構上具有不對稱中心的電介質都有可能具有壓電效應。
  • 中國科學家首次研製出性能優越無鉛壓電材料
    新華網西安11月28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個科學研究小組27日對外宣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製造出一種對環境無害的無鉛壓電材料——鋯鈦酸鋇鈣,其壓電性能超越了全世界使用了長達半個世紀、但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核心壓電材料——鋯鈦酸鉛(PZT)陶瓷。
  • 中國科學家首次研製出性能優越的無鉛壓電材料
    新華網西安11月28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個科學研究小組27日對外宣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製造出一種對環境無害的無鉛壓電材料——鋯鈦酸鋇鈣,其壓電性能超越了全世界使用了長達半個世紀、但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核心壓電材料——鋯鈦酸鉛(PZT)陶瓷。
  • 裴啟兵教授團隊《AFM》:超穩定、大應變介電彈性體驅動器
    而互穿雙層結構保留了SWNT網絡的高電導率,還可防止納米管在大應變變形時滑動,並在擊穿部位進行自清除,增強DEA在大應變驅動下的容錯能力和修補能力,從而在150%的面積應變下穩定驅動1000個循環,並恆定電壓下實現5.5h連續驅動。
  • 杭電科研人員深入開展基礎研究 探索無鉛陶瓷材料替代含鉛電子元...
    【浙江基礎研究進行時】系列報導之一百三十四 杭電科研人員深入開展基礎研究 探索無鉛陶瓷材料替代含鉛電子元器件 2020-03-10 16:21:04
  • 研發實用性高性能無鉛壓電陶瓷材料的新進展
    ,在傳感器、驅動器、能量回收等領域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傳統鉛基壓電材料因性能優異而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這些材料中含有大量對環境和人體有毒有害的重金屬鉛元素,因而無鉛壓電材料研究備受關注,高性能無鉛壓電陶瓷研發是近十多年來的重要研究方向。雖然近十多年來無鉛壓電陶瓷研究取得顯著進展,但是如何進一步在提高其壓電性能的同時改善其性能溫度穩定性一直是阻礙無鉛壓電陶瓷實用化的難題。
  • 西工大關於新型鈣鈦礦結構材料巨介電起源的研究成果在...
    西工大新聞網8月10日電 (董廣志)近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刊物《Scientific Reports》刊發了西北工業大學關於新型鈣鈦礦結構材料中異常巨介電特性起源的研究成果。鈣鈦礦結構(ABO3)材料獨特的介電、壓電、鐵電和導電特性,因此在電子信息材料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其中,屬於A位複合型鈣鈦礦結構的鈦酸鉍鈉基(Bi0.5Na0.5TiO3)材料由於具有良好的介電、壓電和鐵電性能,被看作是最有希望取代鉛基電子陶瓷的材料體系。
  • 清華大學陶瓷重點實驗室研究小組負責人李敬鋒:要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2002年,他從日本東北大學回國,建立了該研究小組,將無鉛壓電陶瓷定為研究方向,持續開展相關研究。歷時16年,研究小組成功研製出了基於無鉛壓電陶瓷材料的高頻超聲換能器和單眼相機用超聲馬達等原型器件,確立了無鉛壓電陶瓷粉末流延成型技術,推動了鐵電壓電陶瓷無鉛化的進程。
  • 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發現成果—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表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近「大眾」
    相關統計發現,無鉛儲能陶瓷領域最早論文發表區間在1997年前後,起初只有10篇左右;到2010年,發表量也未過百。無鉛儲能陶瓷研究熱潮從2014年開始,此後熱度不減。原因在於,早期對無鉛儲能陶瓷的研究集中在介電過程,而沒有將其同更綠色的能源應用關聯到一起。
  • 河南大學又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獲國家多個項目資助
    近日,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 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關於壓電光電子學與鐵電極化...
    通過同時施加壓應變和外電場極化提高BLFO/ZnO光伏性能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鄭海務教授作為負責人的極化材料、器件與應用課題組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極化效應調控新型低維鐵電、壓電異質結的光伏性能。近年來,圍繞鉍基鐵電材料光伏效應的物理起源,動態應變和鐵電極化對光伏效應的調控,鐵電半導體異質結光伏效應增強的物理機制,鉍基鐵電氧化物納米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對電極中的應用等方面開展了頗具特色的研究工作。代表性論文以河南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在J. Mater.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向「大眾」
    根據報告,無鉛儲能陶瓷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Top10熱點前沿中,核心論文篇數僅有33篇,排名第六;被引頻次2130次,更是排在倒數第一。但無鉛儲能陶瓷領域核心論文的平均出版日期最近,為2017年9月。相關統計發現,無鉛儲能陶瓷領域最早論文發表時間在1997年前後,起初只有10篇左右;到2010年,發表量也未過百。無鉛儲能陶瓷研究熱潮從2014年開始,一直熱度不減。
  • 河南大學又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獲國家多個項目資助!
    近日,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34;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壓電異質結的光伏性能。
  •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2020-06-23 0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典妙文」流延法製備無鉛織構壓電陶瓷的研究進展
    壓電材料包括陶瓷,晶體,薄膜/厚膜,織構陶瓷,複合材料,聚合物,極性玻璃等。壓電單晶陶瓷由於製備成本高、時間長、易發生成分偏析和揮發而無法廣泛應用。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低成本、機械性能佳、壓電性能可以媲美其對應的單晶材料的晶粒有序排列的壓電陶瓷。
  • 中國地質大學佟望舒/安琪/張以河《AM》:多孔薄膜的壓電-介電耦合研究,實現發電性能提升
    論文背景:在生物系統中,將低頻和微弱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無時無刻地發生著,用於實現信號傳導或為其他功能單位提供電能,例如:神經細胞、骨組織,電信號尤其重要,這種耗能極小但又可以有效感知或傳遞能量的方式十分高效,激發了類似能量轉換材料的開發和研究。其相關的壓電-介電耦合能量轉換,在人造材料和器件中也經常發生,但對其發電特性和機理缺少系統研究。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果】近日,英國華威大學Ming-Min Yang課題組在壓電與熱釋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以標題「Piezoelectric and pyroelectric effects induced by interface polar symmetry」 發表於綜合性頂級期刊Nature上。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次《Nature》發文!界面壓電材料重大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