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增亮百萬倍 專家分析是天體撞擊造成大爆發

2020-12-05 搜狐網

  霍爾姆斯彗星大爆發

  一顆編號為17P,名為霍爾姆斯的彗星日前突然增亮,在5天時間內,亮度從原來的17.8星等一下子躍到肉眼可見的2.4星等,其亮度增加了100萬倍!省天文學會嚴家榮老師表示,最近是觀測這顆彗星的大好時機。

日落後,市民可在東北方向的英仙座天區發現這顆彗星,午夜時分彗星會上升到天頂,而天亮前則移動到了西北方天空。

  據天文專家介紹,這顆彗星早在1892年就被人發現,它是一顆圍繞太陽6.88年轉一圈的周期彗星。此次的亮度變化堪稱宇宙奇觀——超新星爆發。關於這次爆發的原因,嚴老師分析,一是該彗星的結構可能比較鬆散,其內部物質突然噴發,經太陽光反射增加亮度。還有一種可能是彗星與某個小天體發生了撞擊。

  馬偉宏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找到爆亮百萬倍彗星"霍爾姆斯"的尾巴
    10月26日,加拿大天文學家用拍攝的近紅外波段的照片,顯示出霍爾姆斯彗星黯淡的尾巴。最近這顆彗星突然爆發,增亮百萬倍。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顆名為「霍爾姆斯」(Holmes)的彗星近日突然爆發,亮度增加了近百萬倍,令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大呼過癮。
  • 霍爾姆斯彗星爆炸兩月後已變成太陽系最大天體
    昨天,記者從研究霍爾姆斯彗星的中國科研小組獲悉,兩個月來,這顆彗星不僅亮度沒有明顯暗淡,體積竟持續膨脹,已超過太陽體積的兩倍多,成為太陽系中單體體積最大天體。    堪稱2007年最重大天文事件    「有一點需要更正,過去都說它增亮100萬倍,但經過對比10月21日霍爾姆斯彗星,它增亮實際不止100萬倍,而是230多萬倍!
  • 1994天文奇觀——彗星撞擊木星,能量相當於20億顆原子彈
    觀 測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1994年撞擊木星,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體積較大,如果撞擊地球,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將不復存在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木星表面升騰起寬闊的塵雲,高溫氣體直衝至1000公裡的高度,並在木星上留下了如地球大小的撞擊痕跡。在彗木相撞前的一段時間裡,木星發出的強電磁波比平時強9倍,撞擊時濺落點溫度瞬間上升到上萬攝氏度。7月17日凌晨4時15分,南非天文學家首先觀測到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的第2塊,也是最小的一塊撞擊木星的景象。撞擊沒有引起燃燒,碎片為木星大氣層吞沒。
  • 1994年木慧撞擊讓恐龍滅絕於天體撞擊說多了一份證據
    ,這些行星會圍著太陽旋轉,這又構成了太陽系,但在天體運動時,小型天體有時會脫離太陽的引力,從而造成天體碰撞。天體撞擊算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天體撞擊事件應該就是2.3億年前恐龍滅絕,90%的生物在這次撞擊中被毀滅,雖然天體撞擊說只是一種猜測,但在墨西哥境內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就從側面說明,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1994年,科學家更加確信恐龍會毀於天體撞擊。
  • 外來天體撞擊行星真會發生 - 彗星竟然撞上了木星,今晚開講啦!
    本專題由六場講座構成,備受大家喜愛的孫教授,將帶領大小夥伴們,從太陽到彗星,以及新星,超新星,中子星,一同去領略每次碰撞那美倫美煥的震撼場景,探索其中的天文常識和科學奧秘,讓我們一起走入天文暴力美學的世界吧!
  •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
    過去我們就不分析了,但是現在呢?答案是有能力!2000年1月18日加拿大的當地早晨,一顆直徑約6米的小行星闖入上空,隨著與地球大氣層的摩擦起火,產生太陽般的亮光,遠在800公裡之外的居民目睹了這一天文奇觀。所幸的是在加拿大西部上空2公裡處這顆小行星就爆炸了,對人類並未造成實質性的損失。
  • 專家:地球的水來自彗星撞擊 每分鐘新增兩千噸
    地球的水來自彗星撞擊平均每分鐘新增兩千噸  遼寧日報:既然太陽風形成的水量較少,那麼月球上的水來自哪兒?  蕭耐園:我個人認為月球水源於彗星撞擊。在月球形成初期,小天體持續不斷地撞擊月球。這類小天體主要是小行星和彗星。撞擊的結果是形成了累累的隕擊坑,而彗星則帶來了大量水分。
  • 「霍爾姆斯」彗星突然爆發 體積已超過太陽
    圖為望遠鏡拍攝到的彗星「霍爾姆斯」(左)的照片,照片還提供了同比例的太陽10月24日,一顆名為「霍爾姆斯」的彗星突然爆發,亮度增加了近百萬倍,天文專家稱這是百年不遇的彗星大爆發。最近半個月,您可在英仙座尋找這顆奇異彗星。該彗星的彗發與彗尾結構不明顯,您可能會誤以為它是一顆恆星。據《中國日報》報導 上月底,「霍爾姆斯」彗星突然爆發,亮度增加了近百萬倍。如今,這顆彗星亮度雖然變暗,但不斷膨脹的「身體」讓其體積超過了太陽。
  • 26年前彗星撞擊木星事件,如果沒有木星的阻攔,地球會怎麼樣?
    按照萬有引力定律,木星對周圍天體的引力效果,要比太陽系內其它任何行星要大得多,這就使得來自太陽系邊緣以及系外的小行星、彗星等天體,在進入太陽系之後,必須看木星這個龐然大物的「臉色行事」,當木星處於與外來天體同側時,就會在引力作用下「奮力」地拉入自身的懷抱,從而有效減少了對太陽系內側行星包括地球的潛在威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木星的確可以稱得上地球的福星和保護神。
  • 26年前的彗星撞擊木星事件,如果沒有木星阻擋,地球會怎麼樣?
    隨著彗星在木星大氣層下落的深度逐漸增加,底部大氣層的密度也隨之加大,對彗星產生了強烈的阻擋作用,每個彗星碎塊在這個衝擊力作用下迅速分崩離析,撞擊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迅速點亮了撞擊區域,形成了耀眼的光斑,隨後巨大的衝擊波將隕石碎片向四周擴散,對木星大氣層造成了更大的擾動,最終形成的撞擊痕跡,其直徑甚至要比地球的直徑還要大。
  • 超級彗星可能撞擊地球,是真相,還是謠言?
    一組英國研究人員認為,類似超級彗星的物體可能曾導致物種大滅絕,因此我們並不希望它們再次出現。一組英國天文學家於報導稱,在太陽系外行星區域內的數百顆巨型彗星對地球造成的威脅遠比小行星大得多。這些巨型天體通常長30-60英裡(彗星核的平均直徑通常小於6英裡),每一顆都比定期穿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的質量總和還要大。
  • 毀滅生命的天文事件-彗星撞擊
    夜空中偶爾出現拖著長尾巴的天體,它就是彗星。彗星包括彗頭和彗尾兩部分,彗頭又分為彗核和彗發。彗核為固體,呈不規則形狀,大小從幾百米到幾萬米不等。彗發和彗尾的大小因距離太陽遠近而變化,彗尾長度在幾千米到幾億千米不等,有時彗星有2條甚至多條彗尾。
  • 可能導致地球毀滅的五大宇宙事件:2460年後的彗星撞擊最致命
    一個快速移動的大質量物質撞擊地球肯定會導致大規模滅絕事件。然而,此類事件似乎相對較少。儘管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頻繁發生,但導致大規模滅絕的撞擊可能非常罕見,這樣的撞擊可以說是數十億年難得一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核戰爭、全球變暖或大規模的流行性疾病是對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但假設我們可以克服這些挑戰,我們真的就很安全了嗎?
  • 太陽系存在過的最大天體是太陽嗎?不,這顆彗星可在當時獨佔鰲頭
    我們都知道在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它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直徑為139萬公裡,是地球的109倍,其顆粒能波及影響太陽系所有行星,確實稱得上是龐然大物了,可神秘的宇宙就是會出現任何讓人類科學意想不到的事情。
  •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好了開始說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1993年,美國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和他的老婆卡羅琳-蘇梅克,還有另一位朋友大衛-列維一起,利用一架40cm口徑的施密特望遠鏡拍攝星空,目的是搜尋太陽系中的小天體。
  • 在最耀眼的時刻來臨前瓦解 「末日彗星」或迎末日
    大多數人對於彗星的認識,或許只停留在書本上,並沒有親眼見過,但是這個遺憾極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得到彌補。C/2019 Y4彗星是在2019年12月28日晚由阿特拉斯——小行星地面撞擊預警系統探測發現,並且是2019年發現的最後一顆彗星,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阿特拉斯彗星。
  • 如果沒有木星的阻擋,1994年那顆彗星會撞擊到地球嗎?
    當觀測到這顆彗星之後,隨著彗星距離太陽系內的木星越來越近,在木星強大的引力作用下,該彗星發生了分解,形成了21個小碎塊,根據相關模型計算,這些碎塊將會在1994年的7月份撞擊木星,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的天文學界引起了轟動,畢竟在當時太空觀測技術正處於蓬勃發展的起步和飛躍期,在太陽系內出現的這種天體撞擊事件,之前還沒有正式觀測到過,此次捕捉到的畫面將是歷史上首次
  • 曾經發生的一次彗星撞擊,讓人明白,地球是個「幸運兒」
    ,迄今為止,在地球上已經發生過了不少次的天體撞擊事件,包括毀滅性的撞擊,那時候人類還沒有誕生罷了。眾所周知,天體的撞擊對於行星的損害是最為巨大的,在整個太陽系當中,能夠對地球造成毀滅性撞擊的小行星有不少,這些小行星對於地球本身的損害沒有多少,但是對於人類的傷害卻是最為巨大的,那麼太陽系當中是否發生過,對地球可以造成毀滅性傷害的撞擊呢?其實真的有發生過。
  • 新研究認為556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事件導致全球變暖
    他們發現了一些球形的玻璃碎片,並認為這些玻璃碎片應該是彗星撞擊地球後熔化的殘骸飛濺到半空中凝固而形成的。但是研究人員的觀點和解釋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其他一些相關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如果沒有太空撞擊這樣的極高能事件,難以解釋這種礦物質的存在。比如,火山巖漿噴發時的溫度要低得多。第二項證據是,在其中一顆玻璃球中發現了「撞擊石英」顆粒。這種顆粒只有在太空撞擊事件中才從高壓狀態下變形爆裂而形成。此外,火山中的壓力並不足以產生這樣的顆粒。不過,未參與此項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太空撞擊研究專家克裡斯坦-科伯爾教授則指出,研究中「撞擊石英」的鑑定是採用拉曼光譜測定法。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我不僅首先提出,而且也直堅持大陸板塊漂移的動力就是超級小行星(包括超級彗星)的撞擊所致結果。不僅如此,海洋盆地如太平洋、印度洋的形成,還是巨大天體撞擊後逃逸造成的形態。這些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有的是外表由巨大冰質構成而內為巖石的小行星,也有泥石冰質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