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論系列之 群的表示論

2021-01-20 daodaophysics

之前提到了群的定義

A,B,C...這些elements組成群的條件是

封閉性(Closure),任何兩個element的乘積得到新的element仍屬於這個群,AB=C

滿足結合律,(AB)C=A(BC)

存在一個unit element, 使得AE = EA = A.

對任何一個element,存在一個inverse,A^-1A = AA^-1 = E.


這裡討論如何將這些簡單封閉的性質轉化為數學的語言,即群的表示論。

以一個六階的任意的有限群為例,根據群的性質可以列這麼一個乘法表 (multiplication table)

具體比如C3v的群,其對稱性操作和multiplication table如下

一個自然的想法就是把群裡面的每一個element用矩陣去表示(matrix representation), 可以證明這種表示不是唯一的,做一個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 就可以得到一個等價的表示

但矩陣的trace是不變的(under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 即character。如果這個矩陣表示是不可約的(irreducible), 由此構造出來的表格就是通常見到的character table。


關於如何得到character table,這就是群表示論的內容了。

首先這個矩陣具有很多性質,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GOT (game of thrones) (great orthogonality theorem)

其中R是群的element,g是order,d是dimension,alpha是representation的記號,特徵值為

可以簡單證明

一、Burnside’s method

這個方法基於對class的展開,

然後將其變為矩陣特徵值問題

已C3v為例,對第二個class作乘積有

易得H矩陣和對應的特徵值(Dirac character)

再利用

可以得到該群的character table


二、Dixon’s method

對於一些小的group,Burnside’s method已經足夠處理,更general且適用於程序計算的還是Dixon’s method。其思路也很直接,把Burnside的方法作取模計算(modulo p), 用到一些數論的知識 (細節略,感興趣的參考Ref. 1)

以更複雜的C4v為例,用mathematica去自動求解

三、projection operator

這是更為general的方法,化學裡面的symmetry adapted linear combinations (SALCs)就是用projection operator去構造的,同樣可以推廣到固體體系,這裡足夠以後單獨討論一下。注意到上面的character table裡面右邊多了很多函數(basis functions), 可以通過projection operator得到。


四、character table 有何用

最簡單而又直接應用且和實驗密切相關的便是IR和Raman mode的判斷,以單層的CrI3為例,其點群為D3d



可以很快通過basis function判斷A1g, Eg (二次項) 是Raman active的而A2u, Eu (一次項)是IR active的,這是用群論得到的直接結論,其推導很簡單,之前也應該提過,關於群論具體是如何用到這種實際的問題中的,以後再說。


Ref:

1. El-Batanouny, Michael, and Frederick Wooten. Symmetry an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相關焦點

  • 《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群的來歷與本質—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群論在數學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以至於20 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外爾贊言:群論已經擴展到整個數學中,沒有群就不可能理解現代數學。然而在不少人心中,群論是一門非常難懂的學問。數學系的學生也普遍認為群論比較難學。「概念抽象,難以理解」阻擋了相當一部分公眾親近和喜歡這門理論的熱情。最近鄧明立教授與王濤博士撰寫的《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對這個問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 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著名數學家段學復
    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著名數學家段學復 (1914— )王傑 王萼芳 石生明     段學復,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論、代數李群、有限p群、群論與組合數學的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代數學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
  • 晶體幾何系列之一:晶體的點群與空間群
    若一組操作(operation,動作) 滿足如下四個條件:(1)有一個單元操作I (操作以後對象不變,或者是啥也沒幹);(2)兩個操作接連完成的效果等於這個集合裡某個單一操作的效果(用群論語言, G×G∈G );(3)操作滿足結合律(用群論語言, gi(gjgk) =(gigj)gk );(4)每一個操作都有逆操作(用群論語言,總存在gj =
  • 群論的創立:兩個少年天才的接力
    不過,「上帝」的這種偷懶辦法讓人類欣賞和喜愛,譽之為美。科學家們更是感覺它深奧無比而對其探索不止。他們發明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論來描述對稱。群論,便是描述對稱的一種最好的語言。用數學語言定義對稱的優越性之一在於容易推廣。
  • 抽象代數——群論部分
    群論前言:群是一個代數系統,群裡面只有一種代數運算(這與後面的環與域是有所區別的)。一個代數運算用什麼符號來表示,我們是可以自己來決定的。一個群的代數運算有時候我們可以o用來表示,有時候也可以O橫用來表示,或者直接用乘法的符號來表示,我們可以直接寫成ab,並且因此我們就把一個群的代數運算叫做乘法,當然這個乘法一般不是我們普通的乘法(當然也可以是),有了這些準備工作,我們來看看什麼叫做群。
  • 法國數學家伽羅華,創立群論的基本思想,逝世後研究也未獲得重視
    伽羅華的名字對今天的科學界而言已經並不陌生,他所創立的數學分支--群論,對科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然而,這位在數學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人,生前卻一再遭到科學大家們的漠視和否定,加上其他種種磨難,他還不到21歲就告別了人世。剖析伽羅華短促而坎坷的人生,研究當時的科學權威對待群論的失誤,對我們正確對待人才,積極發展科學,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 群論簡史及其在物理和化學中的應用
    —Steven Weinberg群是抽象代數裡面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對稱性的數學語言。Late 1700s- Joseph-Louis Lagrange (1736-1813) 利用置換的概念,理解了三次和四次方程為什麼有解。
  • 伽羅瓦理論:影響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眾多學科的天才之作
    堪稱是神級之作。「伽羅瓦理論」中最華彩的部分就是天才般地提出了「群論」這個概念。一般說來,群指的是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的一組元素的集合:(1)封閉性 (2)結合律成立 (3)單位元存在 (4)逆元存在。具體解釋如下:伽羅瓦利用伽羅瓦理論證明了如何區分五次方程能夠求解的和不能求解的多項式。
  • 第29屆物理中的群論方法國際大會在南開大學召開
    本報訊 8月20日,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主辦的第29屆物理中的群論方法國際大會開幕
  • 兩位概率論頂級專家獲得2020阿貝爾獎
    根據阿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消息,2020年度阿貝爾獎頒給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希勒爾·弗斯滕伯格(Hillel Furstenberg)和美國耶魯大學的格雷戈裡·馬古利斯(Gregory Margulis),以表彰他們在群論、數論和組合數學中開創性地使用概率與動力學方法。
  •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犬大噠時間:2019-02-08 分享到: 《神魔之塔》營運團隊宣布,距離《神魔之塔》17.0 版本「跨越神境的元素科學」更新尚餘數天,全新「
  • 這個方程令無數的數學家為之痴迷,還促使了偉大的「群論」誕生
    伽羅瓦去逝之後,法國數學家劉維爾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伽羅瓦」的論文,驚訝地發現「伽羅瓦」早就在論文中給出了「代數方程可解性的最終判定」,而且獨創了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群」。伽羅瓦的「置換群」是數學史上最先提出來的「群」概念。
  • 群論與對稱性
    現在,三十年後,弦理論家們——也是正在研究所有的基本力和粒子如何通過在隱藏維度振動的微小的弦來解釋的物理學家——發現魔群與物理學中的深刻思想有聯繫(研究出來的主要定理可以解釋魔群的量子場論構造,事實上魔群是一種特殊弦論的對稱群)。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保羅·狄拉克和其他人還發現,這個想法可以外推到電子和其他一切事物上:根據量子場論,粒子是充滿整個空間的量子場的激發態。在假設這些更基本的場存在的過程中,量子場論剝離了粒子的狀態,將它們描述為使場振動的能量位元。
  • 2020年阿貝爾獎揭曉,兩位概率論大佬橫掃數學界最高榮譽
    弗斯滕伯格引入了弗斯滕伯格邊界和不相交性,馬古利斯提出了超剛性的概念和正規子群定理。馬古利斯還證明了奧本海姆猜想,關於三元二次方程的積分殆解,而弗斯滕伯格利用遍歷理論證明了安德烈・塞邁雷迪(Endre Szemerédi)關於任意長度的算術級數的存在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