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螢火蟲飛走了,以前的煤油燈變成了燈芯向下的電燈,有了電,奶奶能看有人的戲匣子了。」在四川涼山金陽縣布拖村集中安置點,馬哈木日卓老人6歲的小孫女這樣講述有了電的日子。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5月21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始前的第一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中,面對記者關於「涼山脫貧致富信心和力量來源」的提問,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達久木甲這樣回答。
▲達久木甲委員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始前的第一場「委員通道」發言。
燈,意味著光明和希望,它為貧困山區群眾照亮前行的路。電力是脫貧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用「好電」創造更大價值
張風和是青海央隆鄉一家汽修店的老闆,在大電網接入前,央隆鄉居民只能依靠光伏電站供電,供電受天氣影響,質量不穩定。「以前光照好的時候,光伏發的電還勉強能帶動電焊機,光照不好的話只能坐著等,客人著急,自己更著急。有時候遇到連陰天,電焊機根本沒法使用,許多生意眼睜睜地就錯過了。」張風和這樣形容大電網接入前的日子。如今央隆鄉有了大電網的穩定供電,張風和的汽修店能夠隨時開工。開店11年來,張風和今年首次放棄春節回家過年,留守在門市裡打理生意。
電力扶貧,不僅是讓群眾用上電、用好電,更是要用「好電」創造更大的價值。
群眾的點讚是對扶貧工作最真實、最溫暖的鼓勵。今年3月,青海央隆鄉2886名牧民給國家電網公司寫來一封感謝信,感謝國家電網公司把大電網拉到央隆鄉,讓牧民用上了穩定電,徹底告別了點蠟燭照明、看天用電的日子。
▲3月15日,青海海北州祁連縣央隆鄉牧民角巴才讓正在陪同兒子上網課。
穩定的供電為脫貧致富注入強心劑。
2019年9月,西藏阿里聯網工程啟動,西藏實現主電網全覆蓋的美好願景近在眼前。阿里多牧區,牧民居住分散,當地牧民大多依靠功率小、容量有限的小型太陽能發電設施生產生活。西藏阿里聯網工程建成後,將覆蓋日喀則市西部及阿里地區9縣18萬人口,基本解決該地區無電和缺電的問題。
對於牧民,可靠供電不僅滿足了日常生活所需,還將大大改善肉類和奶製品存儲、加工的狀況,生活與生產的雙重保障使得脫貧致富產業得到良好發展。
電網建設不僅解決了基礎設施問題,同時可以帶動上下遊產業鏈發展、解決當地就業。
經濟發展向前走的同時,生態保護也不能落後。
青海瑪多縣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核心區,被譽為「中華水塔」。這裡海拔高、含氧量低,國家電網公司連續三年在當地實施清潔採暖幫扶項目,建成全國首個高海拔清潔採暖示範縣,給出了解決高海拔地區傳統燃煤取暖問題的「國網方案」。2018年1月22日,由國家電網公司與青海省委、省政府共同推進的瑪多縣城清潔取暖示範工程全面投運。
▲青海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孩子們在溫暖整潔的電採暖教室上課。
瑪多縣清潔取暖項目的意義在於扶貧資金的精準投放,這是扶貧與生態建設充分結合的一個實例。既要扶貧,又要環保,二者缺一不可。
如今的瑪多縣,學校裡的孩子有了電採暖,冬天寫字不再凍手;牧民家裡有了電熱炕,既符合藏區農牧民生活習慣,又為他們省去了燒牛糞的麻煩。
做好行業扶貧「金名片」
2019年,國網遼寧電力定點駐村扶貧興隆山鎮老虎村,在這裡建設了「旭光」精準扶貧示範項目——牛棚頂光伏電站。「棚下養牛,棚上發電」是遼寧省扶貧工作中可複製、能推廣的典型經驗。
牛棚頂的光伏電站既綠色又能扶貧,是好事情。張旭很高興:「牛見牛,三年五個頭。按市場價2萬元一頭牛來算,有5頭牛的貧困戶今年就能走上致富道路了,大夥的好日子來了。」
▲遼寧阜新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長青牧業合作社牛棚光伏電站。
2019年12月31日,老虎村脫貧摘帽,貧困戶人均年收入超過4500元。張旭對全國人大代表、國網遼寧電力董事長石玉東說:「電力幫助村裡脫貧所做的一切,俺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你能不能把老虎村的精準扶貧項目經驗帶到全國兩會上,也好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由地方政府、供電企業、農業合作社共同參與的「光伏發電—設施農業—貧困戶脫貧」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已經形成了遼寧扶貧可複製、能推廣的特色經驗。
截至2019年年底,國家電網公司在經營範圍內共捐贈的254座光伏扶貧電站,已累計產生發電收益1.86億元,惠及貧困人口36萬。
光伏扶貧不僅為當地居民直接增收,同時還增加了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讓貧困人口在得到收益的同時還能參與到電站的運維工作中。光伏扶貧電站真正成為了眾人的「陽光存摺」。
▲湖北恩施州巴東縣宋家梁子村級光伏電站。
時間邁入2020年,扶貧工作又有了新挑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面對疫情,各地的扶貧工作依舊不敢放鬆,力求做到防疫扶貧兩手抓。
楊曙光是湖北隨州廣水太平鎮貓子湖村的駐村幹部,疫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趕回村裡,駐村52天,和扶貧工作隊隊員一起上門為村民測量體溫,代購生活物資,每天日行萬步,守護著410戶村民的平安。隨著疫情的逐步向好變化,他抓緊時間把村裡的種養殖產業發展起來,做好大蒜產業深加工和對外銷售,完善好村級電商平臺,幫助村民渡過難關,防止返貧現象發生。
這樣的例子還發生在各處。
新疆和田烏喀迪村的麥提圖爾迪·阿卜力孜去年一口氣種了13畝山藥,可沒想到周邊山藥種植面積擴大,山藥價格下降,還賣不出去,只好存在冷庫裡。正當麥提圖爾迪為此發愁時,國網新疆電力駐烏喀迪村的第一書記何紅星找到了他,主動幫他牽線搭橋,賣完了他的山藥,收入6萬多元。何紅星說,去年村裡的山藥有三分之一被國網新疆電力所屬公司買下。今年,國網新疆電力繼續加大扶貧力度,計劃在該公司派駐策勒縣的12個村購買2000萬元的農副產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直接採購農副產品只是消費扶貧的一種方式,扶貧工作更重要的任務是為貧困群眾提供脫貧的「鑰匙」、開拓致富的「道路」。
直播帶貨之風在今年春天颳起。
「山水梁子湖,詩畫塗家堖。今天,我要『安利』給大家的是產自塗家堖鎮的瓜蔞籽,瓜蔞籽具有清熱化痰、潤燥滑腸等功效……」5月18日上午,鄂州太平村村委會門口,湖北鄂州市供電公司青年員工方翔和他的幾位搭檔一同化身網絡主播,為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直播帶貨。近幾個月,國家電網公司各級單位紛紛開展直播帶貨助力消費扶貧活動,直播賣貨感染力強、人人皆可參與,已經成為當下消費扶貧的又一「好幫手」。
▲湖北鄂州市供電公司員工方翔直播帶貨扶貧商品。
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平臺建設也沒有落下。疫情發生後,由國家電網公司主導開發、建設運營的央企消費扶貧電商平臺上線運行,該平臺發揮集團優勢,組織公司系統56家單位採購中央企業174個定點貧困縣滯銷農產品總額達9761萬元,幫助貧困縣克服疫情影響、穩定脫貧成效。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
4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巴東縣和長陽縣等16個國家級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至此,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定點扶貧的湖北省巴東縣、長陽縣、秭歸縣、神農架林區和青海省瑪多縣「四縣一區」全部脫貧摘帽。
從湟河谷地到青海湖畔,從神農架林區到三峽兩岸,國家電網定點扶貧「四縣一區」的全面脫貧摘帽展現了「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
當高原上的村寨用上穩定的大網電,當貧困村居民的光伏電站「陽光存摺」中獲得一筆又一筆的入帳,電力正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他們的生活。國網人正在用每一根電桿、每一塊光伏板、每一次支援與問候,為貧困戶走向全面小康鋪就亮亮堂堂的大道。
作者:金雨雙
協助單位:國網青海電力 國網遼寧電力 國網湖北電力(照片、部分文字素材)
責編:金雨雙 韓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