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最早出現是在我國的古代時期,是人們以物換物而衍生出來的交易方式。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所使用的貨幣是海貝,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貨幣也產生了變化,海貝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購物的需求,為了滿足這些需要,於是開始出現黃金和白銀等貨幣,一直到近代時期,黃金白銀因為不夠便捷於是才換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紙幣。
眾所周知,我們所知道的人民幣單元是「元」、「角」、「分」,但是讓人們很疑惑的是為什麼人民幣上所寫的是「圓」而不是單位「元」呢?難道是因為錯別字嗎?就連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郝銘鑑先生也認為中國人民幣上的「圓」應該改為「元」,「元」字是一個錯誤的用法,應該要改正才對。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難道和我們的歷史有聯繫嗎?
明清時期時,在我國內最通用的貨幣是銀子,當時的社會上還沒有出現官方的銀兩式樣,只要是白銀就可以隨意使用,而且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會根據地方的特色製作出形狀不同的白銀當成是貨幣使用。後來因為對外開放的原因,很多國外的銀幣開始流入中國,這些貨幣的樣式還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鷹洋」、「佛洋」和「銀圓」等,後來因為外國貨幣的啟發中國人民才發覺本國的國幣不僅使用的時候不便捷,而且使用過後還需要回爐重造,實在不方便所以很多人都較為喜歡國外貨幣。
後來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國貨幣的大量流入,嚴重的影響了中國貨幣的使用,對中國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於是在多種原因的結合之下,中國開始「廢兩改元」,規定貨幣的單位為元,並在《幣制則例》上規定:「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元角分釐各以十進。」從此之後中國的貨幣便成為單位「元」,名字則是「圓」。
可是為什麼要這樣子去區分原本是同一個整體的貨幣呢?其實這個答案在我國的第一本《說文解字》上能夠找到答案。在書中,「元」是開始、起頭的意思,就比如「元旦」意指新年的第一天。而「圓」字則有圓滿的意思,就像是它所代表的圓形一樣完完整整。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區分出,關於「圓」和「元」的區別其實沒有太多的關係,「圓」是人民幣的統稱,而「元」則是人民幣的單位,而這是沒有關係的,也不存在錯別字的說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貨幣上也蘊含了很多歷史的知識和中國的文化元素,可以說我國中華文化果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