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問的不是統計學問題,而是人腦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

2021-01-11 杯別幹活

每次看別人關於ai可能會帶來哪些應用的討論,我總能從情感上把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弄到一邊去,比如,最近問的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會計師失業?回答「不會」。這就像今天說絕對的工作機會,覺得再過幾年世界就不好找了。然而,人工智慧,或者說機器學習,或者機器智能,會帶來哪些應用呢?我們知道,這些應用會改變一切。

首先是小到,電子化。打個比方,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的東西——計算機。編輯某些文字,寫一些小說,在圖像和聲音的多種變化中分析視覺信息;把語音轉換成文字;把文字加粗,同時還把標點符號去掉,準確抓取句子中的重點;把文字分詞,分成多種語言、平行句子、甚至圖片的每一個部分,可視化,或者更牛的,能夠理解圖片中的每一個物體、細節,把世界變成高維空間。類似這些,大量的東西都是用人力完成。那麼,是不是機器全包了呢?也不是。或者是,機器能做的更精細?這一點也不樂觀。畢竟圖像的抽象力、語音信息的理解能力、甚至每個人的抽象回憶力都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肯定是某一種類似於「暗號」的東西。

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機器用身份證號碼給身邊的人發簡訊,利用我們的生物特徵、聲紋分析信息,來判斷哪些人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什麼時候我們去過他們的家。機器學習方法的本質是統計學方法,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有通用規律的統計學問題。有些問題問的不是統計學問題,而是人腦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有限預測無限通用問題,是它的通用形式,可以變化。或者我們真的認為完全不會出現問題嗎?當然不是。你真的可以對看過的每一部劇都寫個影評,每個事件的發生總有很多原因。傳統文字的寫作是英雄體文,動漫字幕是平假名,可是這些通用的語言風格,在機器上就得琢磨一下怎麼寫。所以,我們會有一些新方法,它們可以不走人工、自動方向,但是它們有很多通用的好處。當然,你必須願意使用這些方法。

回到機器學習,我也看過一些資料,目前學術界用這些方法,大部分都是因為它能在有限的數據上得到好的結果。我們提到的機器學習其實是面向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的數據集和問題的。我們應該學會怎麼從有限的數據集中學習。那種強推不算是趨勢,機器學習也只是某個領域的思路,未來人工智慧每天都在生產各種東西出來,圖像識別,醫療診斷,遊戲等等,重要的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如何定價?怎麼定價?消費者要不要接受你的價格?如果接受的話,會更高,不接受的話會更低。這才是趨勢。人工智慧目前還無法完全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會讓人更專注於某些有關的人工智慧的研究。

相關焦點

  • 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
    2020-09-11 05:59:01 來源:科技日報腦機接口正從科幻走向現實讓人腦連接電腦,有些問題應未雨綢繆像人類一樣思考一直是人工智慧不斷追尋的目標。目前,儘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其與人類思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於人腦的認知始終影響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了解和模擬人腦已成為迫切需求。本期兩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腦機接口和類腦計算機為我們帶來了這方面的前沿信息。——編者打開人類的頭顱,植入電子晶片,讀取腦電波,獲取海量知識,這種科幻電影中的橋段正在逼近現實。
  • 2001.6:關於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
    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方式更加注重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 1690年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威廉·配弟出版 (政治算術)一書作為這個階段的起始標誌。威廉·配弟在書中強調了自己的立論方法,他說:「我進行這種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在目前還不是常見的。
  • 頂級數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同樣,問這個問題是為了了解創造過程是如何運作的。那些對計算機科學特別是人工智慧感興趣的人可以給出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不幸的是,沒有明確的方法來回答數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但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如果你觀看了任何一場西洋棋錦標賽,比賽結束時都會有解說去分析比賽的過程和結果。你會發現每一場比賽都有一個突破點。
  • 撰寫醫學論文這些統計學問題你要注意
    錯誤的統計學方法應用,會使得論文學術水平、質量降低,甚至會導致論文不可用等嚴重後果。因此,賽恩斯編譯提醒大家,撰寫醫學論文要避免出現以下這些統計學問題。一、統計研究設計不科學。大部分非統計學專業學者在進行統計研究設計的時候僅從自身的專業角度出發,且在分組方式上按照自己主觀所要獲得的結果進行設計,而忽略了研究設計的可行性,組間數據的可比性等一系列問題。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 醫學論文寫作中常見統計學問題分析
    統計學主要是一門以統計學原理及方法為基礎,對科研數據進行採集,整理及分析的應用科學,其在醫學研究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臨床實際工作以及相關醫學研究中,統計學方法是醫務工作者在遭遇問題時獲取該問題的相關原因以及理論依據的重要途徑。
  • 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
    為能有效促進統計學方法的正確使用,保證科研的科學性、可靠性,提高醫學科研論文質量,賽恩斯編譯對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統計學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如下:一、實驗組與對照組沒有可比性。實驗組與對照組必須遵循均衡化的原則,即實驗組與對照組除處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處理因素要儘可能保持一致,從而儘量排除非處理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各組間均衡程度越高,可比性越強。
  • 極化碼理論之父:思考那些可以改變世界的問題
    阿里坎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誨就是,問最基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又是最難的問題;不要總想著去摘「容易得手的果實」,而要去摘樹上最高的那一顆果實,甚至是那顆連有沒有都不確定的果實。 「每天工作完之後,回到家,吃個晚飯,寫出一堆論文,看上去挺好、挺安逸,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根本原理。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學霸是怎麼思考問題的?4個姿勢很有代表性,涵蓋了一大半學生
    因此,思考也是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麼,學霸通常是怎麼思考問題的?以下4種思考方式或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以至於很多學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轉筆,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不過,有些老師和長輩可能會比較反感學生的這一行為,因為在他們看來小動作太多會顯得一個人有些浮躁,不夠沉穩。
  • 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開學致辭:學問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答問題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英文Provost是什麼意思嗎?如果查閱字典,你會發現字典上的釋義是「教務長」。但這個釋義是對的嗎?從翻譯上來說,是對的,但在寧諾,這個釋義不夠準確。還記得在1996年,我作為復旦大學的校長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校長一同去拜訪哈佛大學。我問哈佛大學的校長:您的職責是什麼?
  • 幻覺是大腦努力思考的跡象,而不是出了問題
    「擁有一個有前瞻性的大腦是很有用的,它讓我們在創造這個模糊和複雜的世界的圖景時更加高效和熟練,」資深作者、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保羅弗萊徹說,「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對虛無的事物的理解的距離並不是很遙遠,這同時是是幻覺的一個定義。」
  • 真理見於辨析,而對問題的思考與批判並不是嚴格的二元論
    這個實驗表明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從自身認知得來的事實信息相互牴觸。群體壓力導致了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以前人們從未彼此見過的偶然群體,這個實驗鮮明地反映出社會群體壓力的有害影響。考慮到這些心理事實,很難相信接受無情的批評是有利於真理的。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作者認為:並不是學校的優質資源在退出或退步,而是市場經濟之下,優質資源大量湧向市場。而學校的進步與之相比顯得小得多,才給人造成了雙軌制的錯覺。如今方方面面卻把板子打在私立學校和培訓行業上,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最近,渠敬東教授的一篇文章刷屏了。不過,我倒是有一些不同意見,藉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一、把思考聚焦於「關係」,而不是「人和事情」我們都知道,鑽石與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構成,只是組織與排列的方式不同,但是,展現出來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體。二是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而是網絡迴路關係。線性因果關係是指,因為學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行,導致孩子作出過激行為的後果,所以我們需要改進教育方法和加強家庭教育。
  • 面試官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別傻問治療的問題,高情商人們會問
    在面試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盡力表現自己,在面試官面前展現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他們對一些專業問題有充分的準備,他們的答案可以到達面試官的滿意。當面試官問「你還有什麼問題」時,如何回答才能讓面試官換個角度看自己?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有兩種反應,要麼說不,要麼問無關緊要個問題。
  • 生物學家駱利群 | 會問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重要
    科學的道路上,駱利群怎麼問問題?他又在探索著怎樣的未知呢?駱利群:做科學,一個是學習怎樣解決問題,同樣重要的,是學習怎麼問問題。因為問得好,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進展。田川:但我們的教育體制,好像並沒有真正激發和教孩子怎麼問問題。
  • 生物學家駱利群|會問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重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第五期少年班合影(第三排左三為駱利群)會問問題,探索未知。簡短聊天裡,這是駱利群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科學的道路上,駱利群怎麼問問題?他又在探索著怎樣的未知呢?駱利群:做科學,一個是學習怎樣解決問題,同樣重要的,是學習怎麼問問題。因為問得好,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進展。田川:但我們的教育體制,好像並沒有真正激發和教孩子怎麼問問題。
  • 小學生寫作問題:不是積累少,也不是基礎差,而是家長輔導得太多
    從稚氣未脫的字跡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童真,而是被迫學習的無奈感。那些作文的套路和技巧,看似是一篇很優秀的低年級作文,但孩子仍然不會寫作,一到考試還是經常「掉鏈子」。家長也很苦惱,感覺語文學科是越來越難學。對小學生的要求太高了,作文真是很難拿滿分。其實,根據我的語文教學經驗,很多小學生的寫作問題,不是因為孩子的積累少,也不是因為基礎差,而是家長的過度輔導。家長輔導得太多也不對嗎?
  • 梁文道:反智的最大問題不是無知,而是以無知為榮
    隨後的白宮記者會上,當被問到如何回應有人開始錯誤地使用消毒劑的現象時,川普又說,自己並不對此負責,而且「無法想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可是這則理論實際忽略了,對很多來說,即便接收再多的科學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也沒有用,因為大部分人對待科學問題的態度,取決於自身許多不同的背景脈絡,包括文化因素。大眾對於科學的態度,往往不是基於理性,並且能超然地評估客觀證據,而是基於自身的某種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