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老人、中人和新人的養老金計算方式,很多人不了解,下面分別做一個簡單介紹。
第一,退休「老人」養老金的計算辦法。
對於退休老人養老金的計算辦法,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實際上就是按照本人在崗時的工資,結合本人的工作年限,參照一定的計發比例來計發本人的養老金。其中本人的工資基數,按照2014你年9月的之前的工資基數作為計發基數,工資包含了基本工資標準、本人的職務職級和技術職稱等對應的退休補貼標準、按照國辦發(2015)3號文件規定相應增加的退休費標準等,根據這個辦法計算後的退休老人的基本養老金大概與本人在崗時的工資總額相比,差距在5%到10%之間。
第二,退休「中人」的養老金計算辦法。
按照人社部等部門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的通知精神,退休中人實行全國統一的過渡辦法。對於2014年10月1日前參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之後辦理退休的人員,因為處於新老兩種退休制度的過渡期,所以稱為「退休中人」。改革後退休的"中人"設立十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待遇計發辦法對比,保底限高。即:新辦法(含職業年金待遇)計發待遇低於老辦法待遇標準的,按老辦法待遇標準發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於老辦法待遇標準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退休的人員發放20%,依次類推,到過渡期末年退休的人員,即到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之前,發放超出部分的100%。按照退休中人養老金的計算辦法,養老金分為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兩個部分。基本養老金包含了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第三,退休新人的養老金計算辦法。
在2024年9月30日之後辦理退休的人員,由於設立的十年的過渡期已經結束,所以養老金的計算完全按照新辦法進行,養老金的計算公式為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職業年金。其中基礎養老金按照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歷年平均繳費指數工資之和的平均值來作為計發基數,每繳費一年發給1%的基礎養老金,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就會越高;個人帳戶養老金按照個人帳戶資金總額來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60歲退休為139個月,55歲退休為170個月;過渡性養老金按照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本人視同繳費指數乘以視同繳費年限乘以過度係數。其中,過渡係數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統籌地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過渡係數保持一致。視同繳費指數由各省級地區統一 確定。由於到了2024年9月30日,機關事業單位中大量的退休新人,還有一定的視同繳費年限,所以在養老金的計算中還是會保留過渡性養老金,但是過渡性養老金不再設立過渡期,而是和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一步到位,同步計發。
第四,退休中人的養老金政策真的不如退休老人和新人嗎?
我在文章的開頭先將退休老人、退休中人、退休新人的養老金計算方法列出,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認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金計算過程。從退休中人的養老金計算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退休中人的養老金是按照新老兩種辦法對比計算的結果,主要的原則是保底限高。這個保底,就是要保障退休中人按照新辦法計算的養老金不低於按照老辦法計發的標準,從這一點來說和老辦法是一樣的,並不是不如老辦法;如果按照新辦法計算的結果,高於老辦法的部分,有一個限高的措施,我理解這個限高的措施,就是為了確保新老辦法之間的平穩過渡,如果高於老辦法的部分一步到位,容易引發老人和中人的矛盾,如果全部按照老辦法執行,起不到改革的激勵效果,所以採取十年過渡期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操作模式,從這一點來說,中人的養老金還是高於退休老人,也不存在不如退休老人的說法;與退休新人相比,退休新人養老金的計算辦法雖然和退休中人差不多,只不過是沒有了十年的過渡期,養老金能夠一步到位,這是經過十年的改革,不斷探索和完善的結果,而且十年過後退休中人的養老金也已經完全結束了過渡期,十年中還要參加國家歷年的養老金調整,總體養老金水平也不會低於退休新人,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也不存在不如退休新人的說法。
綜上所述,退休中人的養老金政策不如退休老人和新人,這個說法實際是不了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了解養老金計算過程而引發的認知誤差。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改革過程中,充分保障每一個群體的切身利益,讓全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所以沒有什麼不如什麼的問題,只有越來越完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