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的外城呈長方形,東西城牆之間的距離是南北的兩倍多,周長14.41公裡,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裡。據《明會典》記載,「外城城垣周長約28裡,南面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面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面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城牆高二丈,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共修有墩臺64座,上築鋪舍43所,牆頂外側建雉堞9487垛,雉堞四尺。」
明清北京外城共設七門,除東、西便門東其他五門的名稱為嘉靖帝所命名。經過明清兩朝的建設,外城七門城臺上都建有城樓,設有甕城和箭樓,外城四角建有角樓,在與內城相接的兩處還各建了碉樓一座。
外城的位置在今北京西城區、東城區的南部,如今二環路的南半部的內側。現在東、西、南護城河雖有河道改造,但大體仍是當年城壕的延續。
進入近代以後,由於年久失修、築路等原因,外城城牆逐漸坍圮、改建、拆除,到20世紀50年代,明清外城城牆已被完全拆除,至今已無當年城牆遺存。
目前外城可以看到永定門城樓和外城東南角樓的二處建築都是21世紀後重建的。
涅槃重生的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是外城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起點,所以在外城各門中規制最高,是唯一與內城城門接近的外城城門。
永定門始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由當時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下令修建並命名的。後來又增築了甕城。
之後也有些修修補補,最大的一次改擴建是在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當時的清朝皇帝清高宗弘曆,在永定門及外城各門的甕城城臺上均加築了箭樓。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弘曆又下令改建永定門城樓,提高永定門城樓的規制。
1949年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月3日從永定門入城,一路向北在正陽門前舉行的入城儀式。
1951年,永定門甕城被拆除。
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
現在我們看到的永定門城樓是2001年,經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批准重建,並於2004年動工,2005年完工。新建的永定門城樓在明清時的位置正北40米處,按原貌復建。
在消失了近半個世紀後,永定門城樓又重新樹立起來了。
修復的城樓城臺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總高26.04米,為三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屋頂。
城樓城臺東西兩側原來與城牆相連的部分,以前是夯土芯,現在為了與城牆的城磚區分開,就用條石補上。
永定門城樓的復建工程共用了超過290多萬塊城磚、1100多立方米木材。在重建使用的北面城磚中,是4000餘塊是原來明朝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
他們是怎麼穿越到21世紀的呢?原來50年代拆除永定門城樓時,正好趕上籌建豐臺區三臺山危險品倉庫,於是拆下來的城磚就拿來修了倉庫的圍牆。這些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在異地安置了近半個世紀後又回遷回來了,重新砌在永定門的城牆上。
按照工程要求,城樓上的金柱要直徑不小於52釐米,長度不小於13.66米,而且這些柱子還必須保證材質結實。國內已經無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木材,俄羅斯的白楊雖然直徑夠粗,但長的不夠。最終符合要求而且又與金絲楠木相似的南非鐵梨木,被確定為金柱材料,而每根的造價達到5萬元。
復建的永定門城樓上的石匾,是明朝石匾原樣題字拓印下來雕制而成的。
北京城城門的石匾大致分三代:第一代為明朝修建城門時用漢字雕刻的匾額;第二代為清朝建立後滿清建都北京之後,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第三代是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後,民國政府為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了漢文名稱,並製成石匾鑲嵌。
隨著北京城門的陸續拆除,第三代民國時期的匾額大多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而前兩代的匾額原件更是難得一見。
神奇的是在復建永定門城樓開始之前的2003年,在北側的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柏樹下,發現了明朝原配的永定門石匾。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經鑑定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當然這個將近500年的石匾,如今已經成為了文物,無法讓他重新上崗再就業,懸掛到永定門城樓上了,而是存入了首都博物館,有興趣的可以去首博的B1去找找看。目前永定門城樓門洞上方所嵌「永定門」石匾,就是按照這塊第一代的明朝石匾仿製雕刻的,算起來應該是第四代北京城門石匾了。
城樓北面的新落成的永定門公園裡還有一處最獨特的景觀-長約200米的御道遺址。這些長約1.5米、寬40釐米、厚約20釐米的花崗巖條石,經文物專家鑑定,為清朝乾隆時期為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所鋪設的「御道」。現如今被保留了一段,並發布在街心公園中央道路的兩側。
如今的永定門,已經騰退了北側至天橋一帶所有的居民,修復了兩個小廟,修繕了兩側天壇和先農壇的外牆。
站在永定門城樓南側,隔著還在施工的南廣場的圍欄,望著這座在消失了48年後重新屹立起的建築,他外表披著新舊混搭的外衣,內心是外國木料芯,頭頂最原始的複製品,林徽因口中的的「假古董」,我也不知道該來怎麼稱呼他了!
外城東南角樓
明清時期的外城四角均有角樓。角樓始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與永定門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以後明清兩代均有修葺。
外城東南角樓舊址位於如今左安門內大街南口以東150米處,其城臺也於1951年拆除。
2012年,按照原來的規制開始復建,2014年完工。由於護城河河道有所變動,原角樓城臺部分已被河道所佔,新的角樓後移了10米左右。
城臺呈L型,兩個角修的非常有特點,不是平的,而是一個角。
角樓為箭樓式,灰筒瓦單簷歇山十字形屋脊建築,十字脊正中置圓形灰瓦寶頂。角樓連城臺通高15米,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各6米;對外兩側闢箭窗,箭窗兩層,每層3孔,共計12孔;內側朝西開一長方門。朝北開有一個窗。
角樓下東側護城河岸邊,有一個三角形的地標,標誌著此地為朝陽、豐臺和東城(以前為崇文區)三區的交匯點。
目前東南角樓已經被開闢為東城區角樓圖書館,在現場預約登記後,可以免費進去參觀。一樓為展示活動區,主要介紹東城區的近期活動。
有樓梯通往二層,二層為閱讀區,可以借閱報刊圖書。
樓梯還可以通往三層平臺,角樓內部沒有開放,平臺上有太陽傘,下面的戶外座椅可以坐下看書。
站在角樓旁,波光粼粼的護城河的另一邊,透過岸邊柳樹的枝頭,南二環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碾壓的路,在300多年前,袁崇煥與皇太極的馬蹄也曾馳騁過!
左安門城門值房
在外城東南角樓的西邊,左安門橋東北側,已於1953年拆除的外城左安門的位置附近,還殘留一處當年城門守軍駐守、居住的值房。
其建築坐東朝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西)出廊,筒板瓦過壟脊屋面,建築面積148.35平方米。
西側有一處文保碑,外側用鐵柵欄圍起來,需要從東側進入。
後(東)面有一小院,以前應該是後院,現在小院的東牆開有院門進出。
左安門值房也被開闢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在門口預約登記後,就可以進去了,只是需要安靜,因為裡面大多都是附近來讀書看報的老人。
之前看到有的報導稱,北京有意恢復一些原來北京內外城的幾個地標建築,其中外城的部分還有外城西南角樓計劃修復。半個世紀前,我們以各種理由不顧一切的拆除了近400年的真文物,現在我們又花大力氣拆除新建的建築去再建曾經的輝煌,得到的卻是假古董。
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的代價,但願這些代價能夠換來我們的記性,讓我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不是我們腦子傻掉了就是有些人太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