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之外城:50年前消失的文物,如今重建的地標建築

2020-12-05 老常遊歷

明清北京城的外城呈長方形,東西城牆之間的距離是南北的兩倍多,周長14.41公裡,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裡。據《明會典》記載,「外城城垣周長約28裡,南面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面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面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城牆高二丈,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共修有墩臺64座,上築鋪舍43所,牆頂外側建雉堞9487垛,雉堞四尺。」

明清北京外城共設七門,除東、西便門東其他五門的名稱為嘉靖帝所命名。經過明清兩朝的建設,外城七門城臺上都建有城樓,設有甕城和箭樓,外城四角建有角樓,在與內城相接的兩處還各建了碉樓一座。

外城的位置在今北京西城區、東城區的南部,如今二環路的南半部的內側。現在東、西、南護城河雖有河道改造,但大體仍是當年城壕的延續。

進入近代以後,由於年久失修、築路等原因,外城城牆逐漸坍圮、改建、拆除,到20世紀50年代,明清外城城牆已被完全拆除,至今已無當年城牆遺存。

目前外城可以看到永定門城樓和外城東南角樓的二處建築都是21世紀後重建的。

北京外城衛星圖

涅槃重生的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是外城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起點,所以在外城各門中規制最高,是唯一與內城城門接近的外城城門。

永定門始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由當時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下令修建並命名的。後來又增築了甕城。

之後也有些修修補補,最大的一次改擴建是在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當時的清朝皇帝清高宗弘曆,在永定門及外城各門的甕城城臺上均加築了箭樓。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弘曆又下令改建永定門城樓,提高永定門城樓的規制。

1949年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月3日從永定門入城,一路向北在正陽門前舉行的入城儀式。

1951年,永定門甕城被拆除。

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

現在我們看到的永定門城樓是2001年,經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批准重建,並於2004年動工,2005年完工。新建的永定門城樓在明清時的位置正北40米處,按原貌復建。

在消失了近半個世紀後,永定門城樓又重新樹立起來了。

永定門城樓南側

修復的城樓城臺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總高26.04米,為三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屋頂。

永定門城樓北側

城樓城臺東西兩側原來與城牆相連的部分,以前是夯土芯,現在為了與城牆的城磚區分開,就用條石補上。

永定門城樓東側

永定門城樓的復建工程共用了超過290多萬塊城磚、1100多立方米木材。在重建使用的北面城磚中,是4000餘塊是原來明朝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

他們是怎麼穿越到21世紀的呢?原來50年代拆除永定門城樓時,正好趕上籌建豐臺區三臺山危險品倉庫,於是拆下來的城磚就拿來修了倉庫的圍牆。這些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在異地安置了近半個世紀後又回遷回來了,重新砌在永定門的城牆上。

按照工程要求,城樓上的金柱要直徑不小於52釐米,長度不小於13.66米,而且這些柱子還必須保證材質結實。國內已經無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木材,俄羅斯的白楊雖然直徑夠粗,但長的不夠。最終符合要求而且又與金絲楠木相似的南非鐵梨木,被確定為金柱材料,而每根的造價達到5萬元。

復建的永定門城樓上的石匾,是明朝石匾原樣題字拓印下來雕制而成的。

北京城城門的石匾大致分三代:第一代為明朝修建城門時用漢字雕刻的匾額;第二代為清朝建立後滿清建都北京之後,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第三代是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後,民國政府為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了漢文名稱,並製成石匾鑲嵌。

隨著北京城門的陸續拆除,第三代民國時期的匾額大多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而前兩代的匾額原件更是難得一見。

神奇的是在復建永定門城樓開始之前的2003年,在北側的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柏樹下,發現了明朝原配的永定門石匾。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經鑑定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當然這個將近500年的石匾,如今已經成為了文物,無法讓他重新上崗再就業,懸掛到永定門城樓上了,而是存入了首都博物館,有興趣的可以去首博的B1去找找看。目前永定門城樓門洞上方所嵌「永定門」石匾,就是按照這塊第一代的明朝石匾仿製雕刻的,算起來應該是第四代北京城門石匾了。

首都博物館內的永定門城樓門匾原件

城樓北面的新落成的永定門公園裡還有一處最獨特的景觀-長約200米的御道遺址。這些長約1.5米、寬40釐米、厚約20釐米的花崗巖條石,經文物專家鑑定,為清朝乾隆時期為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所鋪設的「御道」。現如今被保留了一段,並發布在街心公園中央道路的兩側。

永定門城樓北面東側的「御道」

如今的永定門,已經騰退了北側至天橋一帶所有的居民,修復了兩個小廟,修繕了兩側天壇和先農壇的外牆。

永定門北望,如果天氣好可以看到正陽門

站在永定門城樓南側,隔著還在施工的南廣場的圍欄,望著這座在消失了48年後重新屹立起的建築,他外表披著新舊混搭的外衣,內心是外國木料芯,頭頂最原始的複製品,林徽因口中的的「假古董」,我也不知道該來怎麼稱呼他了!

外城東南角樓

明清時期的外城四角均有角樓。角樓始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與永定門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以後明清兩代均有修葺。

外城東南角樓舊址位於如今左安門內大街南口以東150米處,其城臺也於1951年拆除。

2012年,按照原來的規制開始復建,2014年完工。由於護城河河道有所變動,原角樓城臺部分已被河道所佔,新的角樓後移了10米左右。

修復的外城東南角樓

城臺呈L型,兩個角修的非常有特點,不是平的,而是一個角。

角樓東側

角樓為箭樓式,灰筒瓦單簷歇山十字形屋脊建築,十字脊正中置圓形灰瓦寶頂。角樓連城臺通高15米,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各6米;對外兩側闢箭窗,箭窗兩層,每層3孔,共計12孔;內側朝西開一長方門。朝北開有一個窗。

角樓外東、南兩側

角樓下東側護城河岸邊,有一個三角形的地標,標誌著此地為朝陽、豐臺和東城(以前為崇文區)三區的交匯點。

另外一側刻著「東城」

目前東南角樓已經被開闢為東城區角樓圖書館,在現場預約登記後,可以免費進去參觀。一樓為展示活動區,主要介紹東城區的近期活動。

一層活動展示區

有樓梯通往二層,二層為閱讀區,可以借閱報刊圖書。

二層閱讀區,有樓梯通往三層平臺

樓梯還可以通往三層平臺,角樓內部沒有開放,平臺上有太陽傘,下面的戶外座椅可以坐下看書。

站在角樓旁,波光粼粼的護城河的另一邊,透過岸邊柳樹的枝頭,南二環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碾壓的路,在300多年前,袁崇煥與皇太極的馬蹄也曾馳騁過!

外城東南角樓

左安門城門值房

在外城東南角樓的西邊,左安門橋東北側,已於1953年拆除的外城左安門的位置附近,還殘留一處當年城門守軍駐守、居住的值房。

左安門值房南側

其建築坐東朝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西)出廊,筒板瓦過壟脊屋面,建築面積148.35平方米。

值房坐東朝西

西側有一處文保碑,外側用鐵柵欄圍起來,需要從東側進入。

文保碑

後(東)面有一小院,以前應該是後院,現在小院的東牆開有院門進出。

值房東側小院

左安門值房也被開闢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在門口預約登記後,就可以進去了,只是需要安靜,因為裡面大多都是附近來讀書看報的老人。

值房內部已經拓為圖書館

之前看到有的報導稱,北京有意恢復一些原來北京內外城的幾個地標建築,其中外城的部分還有外城西南角樓計劃修復。半個世紀前,我們以各種理由不顧一切的拆除了近400年的真文物,現在我們又花大力氣拆除新建的建築去再建曾經的輝煌,得到的卻是假古董。

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的代價,但願這些代價能夠換來我們的記性,讓我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不是我們腦子傻掉了就是有些人太壞了!

相關焦點

  • 遊學假期帶你身臨其境走進明城牆遺址公園研學旅行在北京
    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裡,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明代城牆,也是北京城的標誌。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臺座上。
  • 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門 結構獨一無二 600年城磚竟完好如新!
    這個被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位於中央門立交橋東南角的神策門,現名「和平門」,它也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神策門主城門的拱券,由兩扇內外對開的城門和上下啟閉的閘門組成,這在南京明代城門中絕無僅有。
  • 北京城牆為何缺一角?暗藏玄機難以理解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嚴格按照星宿布局,堪稱規星辰之都。北京城的形狀比元大都時有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不是四方形,而且建成了一個「凸」字形,分為內城和外城。北京的內城城門包括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宣武門、崇文門、安定門和德勝門,共九座。
  • 宋代留下來最牛的排水系統就這,透過衛星地圖看地標之虔城贛州
    圖為:衛星地圖上的慈雲塔,又名舍利塔,贛州市著名歷史文物建築標誌之一,位於贛州厚德路東段的厚德小學院內,建於1023~1032年(北宋天聖年間)。八境臺圖為:衛星地圖上清晰可見的八境臺,城市地標之一和歷史文物建築,位於贛州八境路27號八鏡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此匯合
  • 中國最大古城牆竟有14公裡,走一圈4小時,方便出入新開14座城門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賣使西安這座古城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網紅打卡風景區,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內依然保持著國內最完整的明代城牆,城牆內是西安古老城牆的位置,是曾經繁榮過的長安城,西安明城牆是國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代城牆,現在的城牆建在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監督建造的,四周的布局是13.7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2004—2005年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開展「渾河下遊區域性考古調查」時,對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測繪和航拍工作,並開展小範圍的試掘工作。通過考古發掘工作揭露出了以龍山文化為主的房址、灰坑等遺蹟,並在城址靠近渾河河岸處發現石質建築遺存,這是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開始走進人們視野的發端。
  • 南京城牆根綠化不再新栽喬木 清理雜樹灌木
    正在進行的玄武門—神策門段城牆貫通工程,原先設計的栽種綠竹的計劃已取消,部分已種竹子正在遷移。明年初該段城牆貫通後,市民無論遠眺還是近望,觀賞城牆的視線不會受到阻擋。    黃輝說,今後城牆根15米範圍內、城牆肩15—50米範圍內的綠化原則是,不阻擋人們觀賞城牆視線,不破壞城牆本體結構,一律不再栽種根系發達、枝幹高大、樹冠茂密的喬木,代之以草地、綠化步道、景觀小遊園為主。
  • 畫裡京城|素描北京城樓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原理事長趙知敬用素描的形式將內城和外城的城樓精細表現,從規劃的角度詮釋其平面布局和建築形制,對全面研究北京城樓有著指導和借鑑意義。北京城角樓不僅是標誌性,裝飾性建築,同時又是防禦性極強的城角箭樓。四隅角樓規制相同,就像兩個城門箭樓折角而立,但每面都比城門箭樓還顯寬大。角樓結構規制同城門箭樓,重簷歇山式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的堡壘式建築,綠琉璃列脊和鴟吻垂獸,戧脊垂獸為五個,最外端有仙人引路。
  • 飽經滄桑仍韻味依舊,重慶這個古城牆有望再現昔日繁華!就在渝中
    我們現在看到的東水門城門寬3.2米,高5米,附近有一段200米左右的石城牆,高度達6米。東水門城門的名字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因為此城門朝向東方,與長江的流向是一樣的,都是往東邊的方向。城門洞是最常見的拱形,這與多數城門形狀是一樣的。
  • 北京西直門城牆為什麼缺個角?謠言越傳越神 這就揭開謎底……
    攤開老北京地圖,有心人可能會納悶,為什麼老北京內外城都方方正正的,唯獨西直門缺一個角呢?是因為風水,偷工減料,還是神仙下凡一刀砍掉了老北京城的西北角呢?幾百年來關於西直門為什麼會缺一個角的說法莫衷一是,傳得神乎其神,今天我們就為您盤點一下。就是紅圈圈出來的那塊,如今著名的、迷宮一般的西直門橋也在那裡。
  • 69幅老地圖,看盡北京城市歷史變遷
    1747-1776年,清乾隆年間繪製的《精繪北京圖》《精繪北京圖》採用傳統形象描繪北京皇城內各官署衙門、王府、胡同、寺廟、牌樓及城牆城門;但紫禁城中的宮殿則約略表示,主要標記幾座重要建築。該圖在坊巷胡同口繪有柵欄門,這說明清朝中前期內城胡同口安有柵欄門。
  • 瓜州鎖陽城遺址完成申遺考古勘探(圖)
    為更加深入細緻地了解鎖陽城遺址的準確建造年代、遺存性質與形制,推動鎖陽城遺址申遺工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聯合組隊、歷時4個多月對鎖陽城遺址進行的申遺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近日結束。考古專家此次考古發現的鎖陽城「羊馬城不養馬」的怪現象,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
  • 4300年前的石峁巫覡已掌握立竿測影測定夏至日的方法
    由三名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介紹:經實測發現,石峁城址外城東門的門道與墩臺東北側外立面,均精確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東門前的奠基儀式中布置的4個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精準的朝向和規整的形制反過來證明,石峁巫覡已經完全掌握了立竿測影的系統測量方法, 也掌握了利用立竿測影建立營建都城、宗廟和宮殿的平面直角坐標系方法。
  • 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中國「最有個性」地標建築,北京大褲衩入選,第二名坐落重慶
    如今我國許多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甚至很多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增加,很多人越來越注重對精神娛樂的追求,而很多人喜歡把旅行作為一種打發他們放鬆心情的方式,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最有個性」地標建築,北京大褲衩入選,第二名坐落重慶。
  • 韓國南大門,火災後復元的首爾城郭門,又名「南大門」
    「崇禮門」是位於首爾市中心的一道城門,落成於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在位時的1398年。作為守護朝鮮王朝首都漢陽(現首爾)的四大城門之一,崇禮門一直被視為護城的正門,也是規模最大的城門。由於是8座大小城門之中位置最靠南的門,因此又被稱為「南大門」且這一稱呼沿用至今。作為韓國最古老的城門,崇禮門在1962年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寶 第1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 千島湖底有座千年古城,城牆牌坊完好無損,號稱中國的亞特蘭蒂斯
    情感上的難以割捨,以及搬遷與重建家園時遭受的種種艱辛,都曾在他們的精神上留下烙印與傷痕。千島湖曾經是千山鄉,六十年「滄海桑田」卻是如此具體,原來城也可以從地圖上抹掉。臺灣作家龍應臺回憶,她的母親曾是千島湖移民。她陪同母親回鄉時,在千島之中一個房頂大的小島上找到快要泡進水裡爺爺的墳,痛哭一場。
  • 四川西昌:百年老城牆 榕樹盤根錯節似3D牆畫
    城牆之上,七八株榕樹從城牆磚上長出,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遠遠望去就像如今流行的3D立體牆畫。榕樹下車來車往,遊人和市民們魚貫而行,和歷盡滄桑的城牆一起,繪製出一幅和諧的畫卷。西昌大通門城牆上榕樹盤根錯節好似立體牆畫西昌大通門城牆上榕樹盤根錯節好似立體牆畫西昌大通門城牆上榕樹盤根錯節好似立體牆畫大通門是明代建昌衛的四大城門之一,洪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