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法律與道德混為一談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一則「援鄂中醫返魯後被罰」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山東一名中醫志願者駕車前往武漢,參加某中醫組織的志願活動,結果返回山東後,因非法行醫被罰款3萬元。

  與當事人自覺領罰不同,很多網友倒是為其鳴起了不平。翻看新聞下的留言,有不少這樣的言論:「人家都已用生命赴前線將功補過,憑什麼再拿陳年爛芝麻事來罰!」「沒證怎麼了?不是一樣創造奇蹟嗎?」……應該看到,隨著「醫院抗疫補貼向領導傾斜」「社區工作者不屬防疫人員」等新聞出現,大眾對戰「疫」英雄遭遇的不公容易產生敏感,不過在這裡,援鄂身份和非法行醫顯然是兩碼事。網友的一些看法沒有做到實事求是,也是缺乏邏輯的表現。

  首先,援鄂中醫被處罰的是非法行醫,並非輿論誤解的「援鄂中醫志願服務」。根據當地衛健委通報,2018年有民眾舉報,在這名中醫經營的「養生館」接受針灸拔罐時被燒傷,後經查實,該中醫涉嫌無證開展診療活動。當地判定其非法行醫的依據,主要是這個案例,而不是其沒有持證就去援鄂。事實上,這名中醫不僅沒有因為援鄂受罰,而且還得到了武漢頒發的志願者紀念證書。輿論誤解的「援鄂被處罰」,概因一些自媒體文章歪曲事實、煽風點火所致。

  其次,「將功補過論」「英雄無罪論」是在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這名中醫自告奮勇前往一線是事實,但其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也是事實。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非法行醫罪,而法律在對某些行為進行評價時,只將法律行為本身作為評價對象。非法行醫是個明確的法律事實,不能因為一個人動機良善、人格高尚就網開一面,更不因當事人作出了貢獻就既往不咎。總之,法律和道德是兩碼事,不宜混為一談。

  最後,輿論場上似乎對非法行醫也有一些爭議,有些人還胡攪蠻纏地抬出「證書≠效果」。不可否認,在民間實踐中,中醫的有效性得到了廣泛的證實,但也有不少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非法行醫的危害性,認為一些小診所「方便」「便宜」,成為非法行醫機構賴以存在的「客源」。國家出臺相關法律規範合法醫療行為,包括傳統中醫在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群眾生命安全。那些認為證書不重要的看法,保護不了這名醫生,更捍衛不了中醫。

  「善人賞,惡人罰,則國必治。」道理很簡單,只有陟罰臧否、賞罰分明,才能捍衛法律的權威性。自媒體和大眾看待此事,應該秉持一種理性客觀態度。在武漢疫情嚴峻之時,這名中醫赴武漢提供志願服務,應該感謝其為防控大局所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貢獻。但是,非法行醫作為客觀事實,也不能被一筆帶過。還是讓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吧!(扶 青)

相關焦點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面對法律與道德的兩難,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主義法學派針鋒相對,激烈爭鳴,成就了20世紀一場世界法學史的思想盛會。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聲稱「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將好的法律與壞的法律都視為法律。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09年修訂版)
    第四節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  二、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方法  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  第一節 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徵  二、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意義
  • 彭誠信:論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
    筆者主要不是從法學理論以及司法實踐的角度探討法與道德的關係,僅是結合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的體現,來揭示道德或倫理如何影響相關法律制度設計,法律思維又是如何影響相關道德考量,最後試圖回答立法、司法乃至整個法學應該採用怎樣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否則,一旦機器故障,連如何修理都不知。民法典適用亦如此。1260多個條文,僅字數就達十幾萬。
  • 著名法理學家德沃金逝世 主張法律與道德不可分割
    主張用道德原則解釋法律  在他的成名作《認真對待權利》一書中,德沃金批判了英美法學界兩種流行的觀點:實證主義與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的法學理論認為個人的權利僅限於那些經由政治決策程序與長期社會實踐賦予他們的權利;功利主義思想則認為法律應該為最廣大的人群爭取最大化的利益(最大善)。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混合式教學探究
    學院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三個教研室,承擔全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五門必修課程教學任務,並開設《合同法學》《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學》《中國文化概論》等選修課。
  • 洞穴奇案,法律與道德的衡量
    探險者再次學問是否有法律專業者或政府人員回答這個問題,對講機那一端依然保持沉默。雙方之間得到聯繫便在此中斷。其中一名探險者A提議通過抽籤的方式選擇那個被吃掉的人。其他探險者掙扎了一會兒便同意了這個提議。但是在抽籤之前,探險者A便反悔了。但是抽籤正常進行並由另一名探險者代替A抽籤。結果是A被抽中了,並實施了此項提議。
  • 2004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試題
    1.關於法律和國家關係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A.國家需要法律  B.法律先於國家而產生  C.法律不一定從屬於國家  D.法律的產生與國家的產生沒有必然聯繫  2.在一個國家裡,由部門法所構成的有機聯繫的整體,稱為()  A.法系  B.法律體系  C.法學體系
  • 自由意志的死亡會毀滅我們的法律跟道德責任嗎?
    自由意志為何重要(1):它的死亡會毀掉我們的法律與道德責任嗎?自由意志的生死存亡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它是價值、道德、法律、政治和宗教的核心。以道德責任為例,長久以來它都被視為需要依賴自由意志才能成立。Dennett便提到:「傳統認為,自由意志是道德責任成立的前提。因此,我們的法律與秩序體系、我們的獎罰制度、我們作出承諾與兌現,以及契約法、刑法,這一切都仰賴自由意志的觀念。然而,我們聽到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與哲學家表示,科學證明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他們不畏於主張,我們的法律制度是立基於沙地上,看起來搖搖欲墜,我們必將經歷基進的改革,這個世界將出現巨大的改變。
  • 探究「社會性死亡」背後的輿論生態、道德法律
    當「社死」成為網絡熱搜,探究其背後的社會心理、輿論生態、道德法律,也就有了其現實意義。誰都無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最近,「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一個清華女生在食堂,懷疑自己被一位男生「鹹豬手」。她在朋友圈公開了這名清華學弟的名字和學號,聲稱讓學弟「社會性死亡」。
  • 「書摘」哈特|《法律的概念》-自然法和法律實證主義
    第九章 法律和道德二、自然法和法律實證主義P181法律和道德之間有著許多不同類的關係,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讓我們富有意義地挑選出來,以作為它們之間特定關係來研究,重要的倒是分清肯定或否定法律和道德相互關係時所指的許多不同事物中的一些事物
  • 大部分人將精神病 與神經病混為一談
    大部分人將精神病 與神經病混為一談 2011/10/14 04:42 來源:溫州商報 瀏覽:2340
  • 交警:別搞混了,別超速都不知道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相信大家經常會聽到許多的人說,汽車行駛了80公裡,也有人說汽車行駛了80邁。大家知道這兩者的區別嗎?交警:別搞混了,別超速都不知道,可能會鬧笑話。交警表示,首先,我們先認識下「邁」。其實,「邁」是來自於英語的,,它與「英裡」諧音,而「英裡」在我們國內是被叫做「公裡」。照這樣來看,它們之間並沒有衝突。但是,大家要注意,它們之間是需要換算的。實際上,一邁的長度比一公裡的長度要長一些。1邁等於1.609公裡。這樣計算,80邁也就等於128.72公裡了。
  • 新浪微博熱搜停更一周:商業化要遵循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底線
    但當平臺成為社會的輿論場,一切商業化行為便多了一層法律和社會道德的考量。凡事不能以商業利益為中心,而要以社會價值觀為導向,樹立良好向善的輿論環境。社會輿論之下,企業無論大小,都不能將自身獨立於法律和社會道德之外,而要時刻謹記肩負的社會責任。
  • 千萬別把雷射切割機防凍液與汽車防凍液混為一談!動輒損失幾十萬
    雷射切割機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雷射切割機是需要冷卻液(去離子水)和防凍液(不同濃度的乙二醇)的,並且這兩種液體與汽車所使用的冷卻液、防凍液完全不同,千萬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這一時期開始深刻認識到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開始知法懂法,開始有法律意識,尊重法律法規的權威,比如:有些孩子認為可以偷,不這樣的話妻子病死,丈夫需要對妻子的死負法律責任;有些孩子認為不能偷,偷東西屬於違法行為。三、後習俗水平(20歲以上的部分成年人)這一階段已經超越現實道德規範的制約,達到完成的自律水平。所以說成年人中只有少數才能達到。
  • ...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 不可混為一談
    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根據國際公約和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只有疏浚物、城市陰溝淤泥、漁業加工廢料、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天然有機物、島上建築物料、船舶平臺等7類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洋,可以說是「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 《消失的兇手》: 「火車難題」背後的道德偽命題
    你可別小看了這個「火車難題」。它其實是當代國際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是由哲學家菲利帕.福特於1967年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批判功利主義者。 功利主義者,就是指那些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來指導自己行動的人。
  • 不可或缺的法律倫理學課程
    孫先生分析說,當時從法律學校畢業的學生,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執行律務,也就是從事律師工作的,而在這些新律師中,雖然也有好的、「有道德的」,但「拿著張律師證書,利用人民缺少法律知識去到處敲詐欺騙鄉愚的實在也不少」。&nbsp&nbsp&nbsp&nbsp那麼,誰應該為社會上出現的這一類律師負起責任呢?
  • 癌症和腫瘤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日常生活中好多普通人都把「癌症」和「腫瘤」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