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片顯示的是細胞粘附在由冷噴3D列印生成的鈦合金上,展示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不用膠、螺絲、加熱或其他傳統的粘合方法,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合作項目開發出一種3D列印技術,通過超聲速將粉末顆粒一起粉碎以製造多孔金屬材料。
這種被稱為「冷噴塗」的技術形式使得多孔結構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比傳統製造工藝製造的類似材料堅固40%。這種結構的小尺寸和多孔性使其特別適合於打造生物醫學組件,比如置換的關節。
該團隊的論文「SolidStat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 f P o r o u s T i - 6 A l - 4 V b y Supersonic Impact」(超聲速衝擊固態增材製造多孔Ti-6Al-4V)發表在《應用材料》上。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Atieh Moridi是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Moridi說:「我們專注於製造多孔結構,多孔結構在熱管理、能量吸收和生物醫學方面有很多應用。我們不再只把加熱作為粘合的輸入或驅動力,而是使用塑性變形來將這些粉末顆粒粘合在一起。」
Moridi的研究小組專注於通過增材製造工藝製造高性能金屬材料。增材製造不是將一大塊材料雕刻成幾何形狀,而是一層一層地構建產品,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讓製造商在創造產品時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然而,增材製造也有其自身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屬材料需要在超過其熔點的高溫下加熱,這可能導致殘餘應力累積、變形和不必要的相變。
為了消除這些問題,Moridi和他的合作者開發了一種方法,使用壓縮氣體噴嘴在基板上點燃鈦合金顆粒。Moridi說:「這就像繪畫,但三維中構建的東西要多得多。」
這些粒子的直徑在45~106微米之間(1微米是1米的百萬分之一),運動速度約為每秒600米,比聲速還快。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速度,以另一種主流的添加劑工藝,直接能量沉積為例,其噴嘴以每秒10米的速度遞送粉末,Moridi的方法相比快了60倍。
粒子的出射速度並不是越快越好。研究人員必須仔細校準鈦合金的理想速度。通常在冷噴印刷中,顆粒要在臨界速度和侵蝕速度之間找到最佳點加速,臨界速度時將形成緻密固體,而侵蝕速度時顆粒碎裂得太厲害,無法粘住任何東西。
區別於傳統校準方式,Moridi的團隊使用計算流體動力學確定了一個速度,這個速度稍稍慢於臨界速度。當粒子以這種稍微慢一點的速度發射時,會形成更加多孔的結構,此形態對於生物醫學應用非常理想,比如用於膝關節或髖關節的人工關節,以及顱面部移植。
Moridi說:「如果我們將這種多孔結構植入體內,骨頭就可以在這些多孔內生長,形成生物固定。這有助於降低假體鬆動的可能性。這很重要。如果假體鬆動引起很大的疼痛,患者必須進行多次修正手術來取出植入物。」
雖然這個過程在技術上被稱為冷噴塗,但它確實涉及一些熱處理。一旦這些粒子碰撞並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就對金屬進行加熱,金屬成分擴散到彼此之間,像均勻的材料一樣沉澱下來。
Moridi說:「我們只專注於鈦合金和生物醫學應用,但該工藝的適用性可能遠遠不止這些。」「基本上,任何能承受塑性變形的金屬材料都能從這一過程中受益。」這為建築、交通和能源等大規模工業應用開拓了很多機會。」 (曾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