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手術後「奇蹟」存活32年,引出一段塵封許久的醫患故事

2020-11-24 騰訊網

「醫生,我32年前做了肝癌切除手術,切掉半塊肝,想查查剩下的肝臟現在怎麼樣了。」69歲的廣東四會人梁生(化名)走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主任劉超的診室,一句話就讓劉超愣住了。

肝癌被稱為「癌王」,中晚期肝癌療效不佳,尤其是在三十多年前,患者術後存活如此之久殊為不易,堪稱「奇蹟」。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11月23日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最新磁共振(MR)複查顯示,梁生體內殘留的半塊肝臟健康如常,抽血檢驗顯示腫瘤標誌物的水平並未異常。而這次複診,還意外地引出了一段塵封已久的醫患故事。

劉超教授和梁生(圖右)合影

32年前的病歷,他保存至今

「上腹部間歇性痛3年,甲胎蛋白(AFP)持續超過500ng,全肝瀰漫性肝硬化(中度),原發性肝癌合併肝硬化,脾功能亢進,脾腫大……」紙張發黃的病歷上,工整的鋼筆字寫出的病情,隔著32年的時光,讀來依然讓人膽戰心驚。

多年來,梁生精心保管著這本病歷:上面詳細記錄了他與醫生抗擊「癌魔」、重獲新生的難忘經歷。

上圖為出院小結,下圖為手術後半年複查記錄

「小時候我家經濟不好,爸爸是全家的頂梁柱,全靠他務農來養活一家人。知道他生了『重病』的消息後,我們全家感覺的天都要塌了。」梁生的二女兒阿玲還記得那段驚慌失措的日子。梁生有三個孩子,當時大女兒在讀初中,阿玲在讀小學,小兒子才二三歲。

那段時間,梁生常常感到肝區疼痛,但因為家貧的緣故,一直拖著沒有治療。直到全身皮膚發黃,消瘦了一大圈時,他才發覺大事不妙。

手術後他採用了新的治療方案

1988年7月,梁生到了廣州,慕名向劉超教授的恩師、已故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區慶嘉教授求醫。他並不清楚,一向身強力壯的自己為何會得肝癌。區慶嘉教授告訴他,這和他患B肝多年有關。

「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最主要誘因,其中B肝病毒感染者罹患肝癌風險是非感染者15-20倍。」 據劉超教授介紹,在我國,B肝相關性肝癌比例極高,約佔總體肝癌的63.9%至90%。

很多患者發病早期沒有典型的症狀或體徵,等到感覺到肝區疼痛、出現黃疸時,大多已經到了中晚期,加上許多患者合併有肝硬化,可能失去外科手術機會。據有關統計,每100個肝癌患者中,僅有20人至30人在確診時還有手術機會。

幸好,梁生獲得了手術的機會,也意味著命運有可能被逆轉。

1988年7月21日,區慶嘉教授在陳積聖教授的協助下,為他細緻、完整地切除了腫瘤所在的左肝葉,並對脾動脈進行結紮和肝動脈插管。手術七天後,梁生開始使用抗腫瘤藥——5氟尿嘧啶進行化療。

醫院保存的手術記錄,右上角為醫生手繪的手術示意圖.

在區慶嘉教授的堅持下,梁生接受了肝動脈灌注化療。做出這個決定,對一位肝膽外科專家來說要冒著「失敗」的風險。

肝動脈灌注化療屬於介入治療的手段,通俗來說,相當於用藥物就近給腫瘤組織「泡澡」,從而最大限度殺滅殘存的腫瘤組織。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種治療手段在腫瘤治療領域屬於新生事物。

一直到本世紀初,肝膽外科學界對「肝癌手術後是否配合採用肝動脈灌注化療」,意見仍然不統一。受當時使用藥物的限制,這種治療手段被許多外科醫生評價為「療效不佳,沒有必要使用」。

但是,區慶嘉教授希望為病人放手一搏,窮盡一切可能,他力排眾議,安排梁生進行了肝動脈灌注化療。

一位老教授的超前眼光

術後半年,梁生回醫院複查,腫瘤被抑制住了。隨後的歲月裡,他按照醫生的叮囑,注意養生,飲食節制,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三十多年。

2017年去世的區慶嘉教授,生前是華南肝膽外科學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要求外科醫生術前必須回答八個問題:「病人得了什麼疾病?病灶跟周圍的關係怎麼樣?對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功能狀態是否有全面的評估?做這個手術是否會超出患者的支付能力?手術指徵是否明確?手術能否延長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和應對措施怎樣?醫生本人有沒有能力完成這項手術?」

這八個問題是區慶嘉對其臨床經驗的總結,在外科界廣為流傳,被後輩醫生稱為「區八條」。

「區老師的行醫生涯,始終以病人為中心。他對肝癌的治療有著超前的眼光,認為不能只靠外科醫生的『柳葉刀』。」劉超表示,如今隨著新藥研發的進步,肝動脈灌注化療的價值被醫學界重新發現,並且在治療中取得了新的進展。

20世紀80年代初,區慶嘉曾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他敏銳地覺察到,肝臟病的治療僅靠外科是不行的,回國後立即籌建實驗室,將免疫治療引入肝腫瘤的治療範疇。

「我一入師門就被安排去研究免疫細胞治療肝癌,當時覺得有點委屈和不解。」劉超教授回憶,時隔多年,隨著腫瘤精準醫學的發展,弟子們才意識到,區慶嘉的眼光超越了時代。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林偉吟 張陽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肝癌患者術後 奇跡存活32年
    原標題:肝癌患者術後 奇跡存活32年   梁生32年前的病歷。   「醫生,我32年前做了肝癌切除手術,切掉半塊肝,想查查剩下的肝臟現在怎麼樣了。」69歲的廣東四會人梁生(化名)走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主任劉超的診室,一句話就讓劉超愣住了。   肝癌被稱為「癌王」,中晚期肝癌療效不佳,尤其是在三十多年前,患者術後存活如此之久殊為不易,堪稱「奇跡」。
  • 三個故事,一起回憶曾經令人感動的醫患關係
    也正是有這種天賦,註定了康楷最終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婦科手術名家。康楷最得意的還是他在2010年發明的「腹腔鏡下脫垂子宮腹前壁懸吊固定術」,在業內被稱為「康式手術」。子宮脫垂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病,誘因有妊娠、分娩(尤其是困難的分娩),產後過早進行重體力勞動,便秘,慢性咳嗽,肥胖以及老年絕經後盆底支持結構的萎縮等等。
  • 垂危病人一句「我相信你」,醫生決定冒險手術,醫患攜手共創奇蹟
    錢江晚報記者找到了老沈及他的主管醫生,聽到的是一個「患者以性命相託,醫生冒險手術,最終聯手戰勝病魔」的感人故事。 「這回來這兒我算是拼著了。」這是老沈見到錢報記者說的第一句話,而聊起自己的病情,他幾度喉嚨哽咽、神情激動,眼裡閃著淚花。並豎起大拇指,連聲讚嘆冒險為他手術的陳貴平醫生及精心為他護理的邱巧如等護士。
  • 5年曆經20多次手術,化療完能爬樹摘桃,46歲肝癌患者活成奇蹟
    給陶文亮(化名)打電話時,他的回答著實令人震驚,難以想像這是位才做完8個療程化療不久的肝癌轉移患者。今年46歲的陶文亮,18歲高考體檢時查出B肝,34歲時進展為肝硬化,41歲確診為肝癌,最近的5年因肝癌反覆復發轉移,大小經歷了10多次的手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他是不幸的,至今的人生中有一半多的時間在與疾病抗爭,而且接下來的「戰鬥」將越來越艱險。
  • 當肝癌患者被告知不能手術,問的不是其他治療方法,而是還能活多久?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普外科主任莢衛東多少有點無奈:「這個常被患者提及的問題,說明大家對肝癌的認知還停留在早期階段,錯誤地認為不手術就等於死亡。目前的診療技術早已打破這個界限,甚至把部分患者的腫瘤從不可切除轉為可切除。」肝癌在我國屬於高發腫瘤,每年肝癌新發病例佔全球的55.4%,死亡病例佔全球的53.9%①,可以說一半的肝癌患者在中國。
  • 目前肝癌治療手術為主,早期療效好,新藥研發可有效延長患者壽命
    兩者都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並且延長患者的壽命。而肝癌部分切除的相應手術需要在肝癌早期進行,雖然肝癌早期的發現率並不高,30%的患者在肝癌早期到醫院進行就診,同時同意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不足三成。2、放療實際上早在1964年就已經開始採用銥90治療肝癌,同時也確實被單人治療上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能極大程度地延緩肝癌患者的發病時間和發病年齡,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肝癌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肝癌患者確診需要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肝癌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肝癌患者確診需要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佔第五位,由於其惡性程度高,患者的生存時期短,因而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 肝癌患者參加癌症康復會後,又多活了十幾年,目前仍健在
    2002年,45歲的李奕患了乳腺癌。2008年,38歲的馬崇義患了肝癌。患癌後,他們承受了同樣的痛苦,加入了同樣的協會,現在都還健在。加入康復會後,李奕覺得自己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如今更在意活在當下的每一天。李奕還感覺,十幾年過去了,如今外界對癌症的恐懼感沒那麼強了,不再談「癌」色變。鐵路職工抗肝癌11年2008年1月,鐵路職工馬崇義患上「癌中之王」肝癌時只有38歲,目前仍健在。
  • 「醫患群」成常態 外科醫生微信加了兩千名患者
    減重手術成功後,患者與劉洋醫生像朋友一樣在微信上打趣,寄餅乾「報復」讓自己減肥的醫生  今天是第一個「中國醫師節」,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近年來,醫生們工作中也有不少新變化。由於患者往往輕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主動就醫性比較差,在2016年門診開設初期,劉洋通過微信做患者招募,後來患者越來越多,微信通訊錄的人也越來越多。  作為一名外科大夫,劉洋每天有三四臺手術。每臺手術後,劉洋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給患者回覆信息,碎片化的時間幾乎都用在回復患者信息上了。「現在不急的就通過微信、QQ諮詢,我不忙的時候回復,急事兒才打電話。
  • 醫患良性互動需要患者戴對「眼鏡」
    針對昨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一名急診醫生持續工作18小時後猝死,該院主管急救中心李文方院長24日向中新網表示,醫護人員的自身安全,病人及家屬的不理解,比勞累所帶來的壓力還要大。(1月24日中新網)   這則新聞讓人不禁想起前不久天津海河醫院的兒科門診,因為超負荷工作醫生全部病倒而不得不停診的新聞。
  • 長篇紀實小說《熱月亮 冷太陽》出版 再現塵封50年的一段軍史
    長篇紀實小說《熱月亮 冷太陽》出版 再現塵封50年的一段軍史來源:「中部戰區」微信公眾號作者:蘇崇琦  劉麗群 武元晉 等責任編輯:湯傳飛2016-11-19 18:32
  • 遇見奇蹟:晚期肝癌「雙藥聯合」,腫瘤消失了!
    孫先生最初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的時候,其肝部病灶體積為12.4cm×13.3cm×19cm,也是一個巨大型肝癌,一起伴有門脈癌栓,伴少數出血。沒有手術醫治的時機,傳統醫治方法無能為力,悉數看起來都不是那麼樂觀。但奇蹟是一年左右的時刻這一巨大肝部病灶簡直悉數壞死了。咱們來從孫先生整個醫治進程來看一下,這終究會是怎麼回事。
  • 肝癌治療又添「猛將」!重磅藥物阿帕替尼獲批肝癌適應症,中國患者...
    中國肝癌患者的抗腫瘤治療,時至今日又邁出了無比重要的一步。就在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恆瑞製藥研發的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阿帕替尼全新適應症,單藥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線系統性治療後失敗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
  •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好不好 且看肝癌晚期患者怎樣與癌共存
    與許多癌症患者一樣,孔祥泉曾被醫院宣布,生命「只剩下兩個月」。但他沒有放棄,鼓勵自己要活下去。「只剩兩個月」的絕望在遇到徐克成後有了轉機。從確診肝癌晚期至今,「與癌共存」的理念為孔祥泉注入了信心、力量。這一年,他堅持「與癌共存」,活到了今日。
  • PD-1單抗百澤安劍指肝癌,中國患者新希望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數據顯示,肝癌新發病例37萬,位居第四;死亡病例高達32.6萬,位居第二。原發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HCC-ICC 摘要:   中國是肝癌大國。
  • 肝癌患者的肝功能維護,看完這篇就夠了 | CLDW 2020
    李文剛教授從肝功能對肝癌治療的影響、肝癌患者肝功能評估、肝癌患者肝功能維護策略3個方面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詳細闡述。較好的肝功能將給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治療機會目前肝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療、消融治療、放療等方式。
  • 沒試過免疫療法 誰也沒資格將肝癌患者判「死刑」
    而國內對肝癌的診斷標準也是幾十年如一日,治療方法也比較落後。中國肝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12.5%,而日本生存率為30.1%,是全世界肝癌生存率最高的國家。 很多國內患者一查出癌症自己就給自己判下死刑了,實際上,肝癌並不是不治之症,哪怕是晚期發現也有可能治癒的。
  • 男醫生手術時做手腳使女患者受孕,至少有24個同父異母的孩子
    醫生本應盡心盡力為前來求診的患者們盡心做好治療工作,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身體。然而美國一名生育醫生卻借職務之便,使用自己的精子為患者進行體外受精手術,如今已經有至少24名孩子因此出生。但在1996年,昆西曾接待的一位病人對他提起訴訟,這名患者稱她分別於1974年和1976年拜訪了昆西醫生,並要求與丈夫接受體外受精手術。然而後來她發現兩名孩子的DNA測試結果顯示昆西才是他們的父親。即便如此,昆西在1991年仍被內華達州醫學會評為內華達州年度最佳醫師。
  • 【海上名醫譜】欽倫秀:持之以恆探索,只為幫肝癌患者解除「懸在...
    我國是肝癌大國,人群中發病率高達30/10萬人,每年新發肝癌患者有3500至4000餘例。擺在肝癌患者面前的選擇,其實並不多,臨床僅有20%的患者具有手術指徵,餘者就診時已不具備手術條件。肝癌術後轉移、復發率更是高達50%至60%。 經典理論認為,腫瘤早期不會轉移,只有在晚期才會發生轉移。
  • 專家為肝癌患者推薦的飲食在這裡
    肝癌,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疾病,一說到肝癌大家都覺得害怕,因為近年來,肝癌的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肝癌的西醫治療一般都以手術治療為主,中醫治療方法會以服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