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禹傳啟,家天下劃分九州桀行暴政而亡
商
商湯鳴條之戰滅夏伊尹攝政盤庚遷殷紂暴政亡國。
西周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商實行分封制周公東徵國人暴動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雒邑
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長平之戰、荊軻刺秦)
秦
秦滅六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秦小篆)、焚書坑儒、北徵匈奴、南平百越、修築長城昏庸腐朽的秦二世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義劉邦滅秦
漢
楚漢之爭垓下之戰白登之圍文景之治七國之亂漢武帝擊匈奴巫蠱之禍陳湯擊匈奴昭君出塞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劉秀稱帝光武中興黃巾大起義
三國兩晉南北朝
軍閥割據混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夷陵之戰魏滅蜀司馬炎篡魏,建立晉國晉滅吳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匈奴滅西晉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淝水之戰南北朝對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
楊堅稱帝開皇之治煬帝暴政,開科舉,修運河農民起義煬帝被弒
唐
李淵自立為帝,建唐朝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則天建周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亡於藩鎮
宋
趙匡胤陳橋兵變北宋建立杯酒釋兵權燭影斧聲澶淵之盟範仲淹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徽宗重用「六賊」靖康之難康王趙構繼承皇位,史稱南宋嶽飛抗金文天祥抗擊蒙古南宋滅亡
元
蒙古國創始人鐵木真忽必烈建立元朝設宣政院,西藏成為中國的一個正式行政區域在澎湖設巡檢司,正式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推翻元朝
明
朱元璋建明朝靖難之役,朱棣遷都北京鄭和七下西洋仁宣之治土木堡之變戚繼光抗倭張居正改革李自成起義,崇禎自縊煤山
清
女真族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吳三桂引清入關順治入關鄭成功收復臺灣康乾盛世鴉片戰爭(1840年)太平天國起義(185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洋務運動(19 世紀 60-90 年代)中法戰爭(1883年)甲午戰爭(1894年)戊戌變法(1898年)義和團(19 世紀末)八國聯軍侵華(1900 年)清末立憲(1906 年)辛亥革命(1911 年10月10日)
8月22日考試的同學最後衝刺,押題密卷(行測申論都有)和申論熱點預測(7月更新已完結)
題目練習
1/下列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
商鞅變法 井田制 科舉制誕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A.
B.
C.
D.
解析:
井田制出現於公元前11世紀一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周代實行的井田制的主要內容是,把土地劃分為方塊,井田之中,有公田,也有私田。分得私田的農奴要無償耕種公田,養活土地領主。井田制的實質是勞役地租制。
商鞅變法發生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東周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生於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的西漢時期。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已經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於是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學說逐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於首要地位。
科舉制誕生於581年--618年的隋朝時期。魏晉以來,大族豪強地主壟斷了地方的實際權力。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秀才、明經兩科)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故題幹中的歷史事件的正確順序應為井田制;商鞅變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科舉制誕生,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
2/下列成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序正確的是:一字千金三顧茅廬四面楚歌黃袍加身
A.
B.
C.
D.
解析:一字千金:相傳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末年,秦相國呂不韋秉政,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他命門客各著其所聞,匯集為《呂氏春秋》一書。書成,呂不韋令公布於鹹陽城門,同時懸千金於其上,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三顧茅廬:原為漢末(221年5月15日—263年)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的諸葛亮家去訪聘諸葛亮的故事。
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有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發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漢爭霸最後時期,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劉邦統一江山,建立了大漢朝。
黃袍加身:五代後周(951年—960年)時,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部下給他披上黃袍,推擁為皇帝。
正確排序為。本題答案為A。
3/下列詩詞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序正確的是:
開闢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明修棧道欺秦楚,暗度陳倉驚鬼神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A.
B.
C.
D.
解析:「開闢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是郭沫若為鄭成功寫的一幅輓聯。「開闢荊榛」意為開拓荒涼之地,指臺灣;而「驅逐荷虜」,指驅逐荷蘭殖民者,該對聯涉及到的歷史事件為清初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古詩作品《長恨歌》。「漁陽鼙鼓」亦作「漁陽鞞鼓」,指安祿山的軍事叛亂,「霓裳羽衣曲」,是當時宮中最流行的舞曲。該詩句涉及到的歷史事件為公元755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
「明修棧道欺秦楚,暗度陳倉驚鬼神」出自《三十六計》中第八計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該計涉及到的歷史事件為楚漢之爭,劉邦聽從謀臣張良的計策,從關中回漢中時,燒毀棧道,表明自己不再進關中。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他命士兵修復棧道,裝作從棧道出擊進軍關中,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守將不備,佔領陳倉。進而攻入鹹陽,佔領關中。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出自宋代蘇軾的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是三國時期魏晉文人流行的裝束,該詩句涉及到的歷史事件為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根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應為,選擇D項。正確答案為D。
8月22日考試的同學最後衝刺,押題密卷(行測申論都有)和申論熱點預測(7月更新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