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迷圈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看李安電影的人有兩種:李安的資深影迷和文藝青年。作為一個華語電影大師,李安擅長拍攝劇情片和文藝片,偶爾也會拍打打殺殺的商業電影,比如正在上映的《雙子殺手》。
熟悉這部影片的觀眾知道,《雙子殺手》的創意構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迫於技術限制,電影僅限於文本層面的構想,後來故事幾經流轉,最後落到喜歡實驗電影新技術的李安手裡。經過一系列的優化組合,《雙子殺手》聚集了導演李安、編劇戴維貝尼奧夫、演員威爾·史密斯這樣的好萊塢頂級主創團隊。
但是,《雙子殺手》正式上映之後,口碑兩極分化,相比起《少年派的漂流》和《臥虎藏龍》,甚至比起李安上一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的口碑顯然都落了下風,截止2019年10月18日下午16點(此時電影已經正式上映16個小時),豆瓣觀眾給予電影的評分是7.1分,這個分數相比起一些商業片來說,勉強算優秀,相比起李安以往的電影,則顯然有失大師水準。
正如文章開篇所說,看李安電影的人,要麼是李安的資深粉絲,另外一種就是文青。只是《雙子殺手》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增加了更多的路人粉。關於影片的好壞爭論,則基本都是李安的資深粉絲。
比如有一個資深影迷就表示,不管什麼樣的故事,到了李安手裡就會變成李安的故事。他認為《雙子殺手》整體的節奏掌控屬於教科書級別。同時他大讚特贊李安在探索高清數字電影方面所做的努力。《雙子殺手》是李安第二次使用120幀的高規格拍攝,而第一次使用120幀拍攝的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由於採用全新的拍攝規格,就意味著在動作、攝影、打光方面都要嘗試使用不同的策略,如果是出於保守起見,很多導演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而李安是一個例外。有了120幀+4K+3D的拍攝規格,畫面就會更細膩,動作戲也就更真實,會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
但一些非李安鐵粉的觀眾來說,李安嘗試的新技術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驚喜。一些觀眾就認為相比起《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的劇情老套,文戲糟糕,李安這一次確實是失手了。
還有一些觀眾認為,李安更擅長於拍攝劇情片,在文藝氣息濃鬱的劇情片裡,李安才能大展拳腳。就像李安自己曾經也說過,拍攝勁爆的商業片往往不賣座,反而是拍攝劇情片和文藝片賣得很好。
眾所周知,李安特別擅長於拍攝劇情片和文戲片,《雙子殺手》的劇情顯然遭遇吐槽。關於老套劇情的吐槽,其實只要追溯一下電影構思的年代,就能想像出它可能面臨的尷尬。在90年代《雙子殺手》是一個非常新穎的題材,但科幻電影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複製人、複製人、機器人一類的題材幾乎要被挖掘殆盡,一個90年代的頭腦風暴,想要在2019年讓人驚嘆它的創意,的確很難。
我們這裡不妨以《黑客帝國》舉例,《黑客帝國》在1995年誕生時堪稱跨時代的神作。假如《黑客帝國》是在2019年才拍出來的作品,它的地位還有現在這麼高嗎?恐怕未必吧。《雙子殺手》面臨的正是這樣的尷尬。
儘管有好萊塢頂級編劇為一個幾十年前的創意做細節鋪墊,但《雙子殺手》的故事元素,仍然沒有帶給觀眾驚豔感。同樣出現這種問題的還有卡梅隆監製的《Alita》(《阿麗塔》),後者也是十幾年前的創意,上映之後儘管特效十分炫目,可惜仍然難以掩蓋劇情上的弱點。
這說明,科幻題材方面的電影創意,很難在不斷前行的時間面前保持新鮮感。當然,《雙子殺手》的劇情老套歸老套,仍然在及格線以上,好萊塢商業片的基本水準還是強於國產片的。
現在說回《雙子殺手》的技術性問題,120幀拍攝是《雙子殺手》的宣傳噱頭,部分影院也提供了兩種觀影模式,一種是120幀+3D+2K,一種是24幀+2D+2K,前者顯然是新技術提供的高規格觀影模式,實際上它在觀影過程中的效果如何呢?
國外的資深影迷JH老師就兩者做了對比,他認為在水下盡頭和高速機槍掃射的鏡頭時,120幀的畫面會更能顯示出細節,而在平時的動作追逐和打鬥方面,24幀的畫面顯得更爽快。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120幀的畫面能拍攝出每一個動作的細節,這就導致一些打鬥或追逐的鏡頭會顯得有些慢,。打個比方,在24幀的模式下演員一拳揮出去,視覺沒有緩衝,就會擊中目標,帶給你視覺上的爽快感。但是在120幀的模式下,演員一拳揮出去,它能清晰地顯示拳頭運動的軌跡,反而失去了視覺爽快感。120幀的《雙子殺手》的確讓畫面細節更豐富,也更具有沉浸感,由於它捕捉到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反而看起來又充滿人為排練過的廉價感。
當然,現在過早的對120幀拍攝技術進行否定是顯然不對的,新的拍攝技術必然會對電影創作提出新的要求,在VR技術發展的過程中,120幀的高清影像,無疑會為觀眾帶來更震撼的視覺刺激。李安作為第一個和第二個吃螃蟹的人,不管他的電影是否獲得成功,他所做出的貢獻都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