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橄欖
繼2013年威爾·史密斯隔空喊話李安:「再不找我,我就老了!」6年後,李安與威爾·史密斯合作了電影《雙子殺手》,這一次,他一口氣請來了兩個威爾·史密斯!
這部電影如今終於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預售已突破2000萬。
李安在片中用純數碼打造出了一個年僅20歲的克隆版威爾·史密斯(小克),使這部120幀的電影,破天荒地為50歲的史密斯創造了和20歲的自己同臺飆戲的機會;而華夏電影推出的獨創CINITY放映系統,可使該片以120幀/4K/3D的頂配版格式在中國公映,為中國觀眾帶來最貼近李安意願的觀影體驗。
根據點映現場的對談內容以及對李安本人的專訪,Ifeng電影在此,為您梳理和詳述,李安《雙子殺手》的創作理念,以及120幀/4K/3D高規格電影幕後的故事。
談市場選擇
美國電影市場顯疲態,但中國則活力十足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式電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大刀闊斧地傳播著美國文化,但時間長了,卻開始顯現它核心意識的僵化。在美國電影市場裡成長起來的李安,對其推崇的主流電影形式產生了疲憊感。他對這種長期一成不變的電影套路,實在是有些「看膩了」。
習慣於在電影中加入東方意境的李安,對中國電影以及電影市場的樂觀心態,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賴。「我覺得中國的戲劇文化不缺乏美感和故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可以給世界的電影增加一個新的模式。」
儘管對導演專業的學習和實踐幾乎都是在美國完成的,但中國文化一直烙印在李安靈魂的最深處,給他的作品打上了獨具中式哲思的「李安式」標籤。
李安把這種標籤形容成「難以藏住的文化底子」。因此,在面對中國觀眾時,一向沉重冷靜的李安也近鄉情怯,緊張起來。
《雙子殺手》是李安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役》(以下簡稱《比利·林恩》)後對120幀技術的再次挑戰。《比利·林恩》在美國市場收穫的反饋差強人意,這讓65歲的李安內心感到不安,反倒是國人對《比利·林恩》的熱情讓他看到了希望。
相比較美國市場,電影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短暫的。這使得中國電影得以站在世界電影巨人的肩膀上再攀高峰,觀眾的審美熱情也在上升階段。
這對在電影工業叢林裡冒險的李安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安慰劑!而在技術上,國內也很支持他高幀數格式的放映。華夏電影推出的CINITY放映系統,使原本電影工業上的技術得以商業發行,「反而在美國並沒有這麼多機會完整地展現給觀眾。」
「這個片子我做了很多嘗試,3D跟數碼電影獨特的美感,在電影中有相當的捕捉,能夠原汁原味地放出來,我覺得非常興奮!」
談執迷技術
高幀率電影解決了許多哲思問題
曾經兩次問鼎奧斯卡的李安,早已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他非但沒有養老的心態,還和電影數位技術較起了勁,內心萌生出了推動電影產業技術升級的責任感。
談起電影的技術革新,李安認為這是電影史的必然發展。從《少年派》第一次被3D技術深深吸引開始,李安就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近10年的深入探索,3D技術不僅讓他發現了高幀率電影獨特的美感,還幫他解決了許多哲思問題,使他的電影一直保持著「李安式」的思維哲學。
「《少年派》的3D擴大了一個空間,看看我能不能解決一個哲思上面的問題。電影是很具像的,可不可以在一個這麼具像的裡面解決一個抽象的問題。」
數字電影不應該再做膠片電影的事
3D技術引發了李安對數碼和膠片電影的思考。在李安看來,24幀只是「勉強能看」,它的出現原本就是為了彌補膠片電影的不足,「(24幀的)亮度為什麼設在那個地方,因為再亮的話銀幕要燒掉的!」因此,當數碼可以應用在電影上時,就不應該再用數碼去做膠片做的事情了。
數碼電影應當有它自己的使命,這是李安的堅持。
首當其衝的使命就是電影技術的革新。對比自己的學生時期,電影技術的遲緩發展讓李安惋惜,「一直在保留的階段,像熊貓一樣。」一直與世界先進技術打交道的李安發現,儘管膠片電影的美感讓人著迷,但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說,數碼電影才是他們娛樂的主流媒體。
過去電影人和影迷對影片和膠片的留戀,現在的年輕人並不能感同身受。
「其實不公平。」李安感慨道,「因為數碼就是數碼,它不是化學,它是一個電子的東西,而且確實有很多潛力,它應該是不一樣的,不應該是再學習膠片電影!」
觀眾與銀幕,從窺視升級為體驗
2009年《阿凡達》以3D技術革新了電影工業。而從2016年的《比利·林恩》開始,李安便帶著120幀/4K/3D的技術,也加入了電影技術革新的隊伍中。
在李安的眼中,120幀就是一座未經發覺的秘密花園,不僅帶著獨特的美感,還有很多神秘的部分有待開發。「我第一次看就覺得很美,有另外一種美感,和我們以前看的都不一樣。其實拍電影不是為了真實感,真實感不是最重要的。」
和所有人都在拍的24幀相比,120幀還讓李安品嘗到了挑戰未知的刺激感,它更大程度上帶來了電影空間感的突破。李安將以膠片為代表的傳統影片形容成製造美感,而高幀率的數字電影則是模糊美感。
他堅持,色域大、空間大、反差大的120幀電影裡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那裡,人們將從與銀幕對立的窺視模式,升級為電影體驗模式。因此,電影便不再是只講故事,只敘事的動態畫面了。「它的美感是有距離的美感,你體驗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世界,這是數碼應該做的事情。我只是不服氣說數碼要去模仿膠片電影這件事情!」
儘管沉迷於120幀背後的世界,李安卻沒有完全否定傳統電影工業的魅力,「電影本身就是媒體,我們人類在上面投射的情感和藝術是無價值的。這個絕對沒有辦法否認,而且它已經非常成熟,非常美麗。這方面我們絕對需要保留!」
似乎是不忍心看到傳統電影工藝的萎縮和停止,李安也致力於傳承傳統電影工業。追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他說:「我做學生的時候,做電影工業的藝匠已經年紀很老了,等我投資了幾部電影出來之後,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大家當然應該保護珍稀工業的技藝。我覺得保留工藝和發展數碼兩件事是並行不悖的事情。」
李安對數碼,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熟悉,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數碼對電影美感的開發潛力是沒有殺傷力的。電影藝術的廣泛性決定了數碼不會淘汰傳統影片,「數碼應該做數碼的事情。」他再次強調。
談製造複製人「小克」
複製人元素對技術的實現,比故事本身有吸引力
在選擇電影劇本的時候,李安心裡有明確的要求:故事可以不夠吸引人,但是一定要利於電影技術的呈現。
事實上,《雙子殺手》的故事本身,也的確難以吸引擅長探討人類細膩情感的李安。讓他最終做出選擇的,是劇本背後可以支撐120幀技術呈現的各種元素。
李安將《雙子殺手》看作他回國發展前的最後一次摸底考試,「我希望我在做國片以前再試一下,這裡面需要的技術非常成熟。上一個(《比利·林恩》)我做戲劇電影,做得不太通,我就想用動作片試一下。它在技術上需要一個複製人,需要用到各種技術。這個技術可以讓兩個不同年紀的角色,同時出現在銀幕上演戲,這一定是很有意思的觀影經驗。它可以講我過去沒辦法講的故事,想演繹的主題,具象化人物內心的掙扎,這些都非常吸引我。」
自從第一個克隆生物——小羊多利誕生以後,全世界就將「複製人」加入到了倫理爭議的範疇內。《雙子殺手》裡,威爾·史密斯飾演的政府特工亨利在退休之時,發現自己被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年輕殺手「小克」追殺。
小克正是亨利的複製人,而電影中這位複製人則是由威爾·史密斯自己扮演,靠CG和動作捕捉製造出來的。
因此,電影不可避免地提到倫理道德的議題,包括基因的遺傳,同樣的遺傳、不同的培養等等。這些議題同樣也吸引著李安:「看到複製人,我們會聯想我們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很特別,有沒有靈性?複製人有沒有靈性?當別人和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其實沒有在聽故事,這些元素讓我感覺很有挑戰,很有興味。」
保視覺會削弱故事,請大家擔待一下
為了看到更明顯的技術效果,李安在製作電影時也有所取捨,「我往後退了一些,因為要做實驗動作,實驗把一個新的人物怎麼用數碼照出來。」
他強調《雙子殺手》是一部很貴的片子。為了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為了在社會上推動這部高幀率電影,故事性就必須減去很多,「這也是我在製作這個片子裡面需要適應很多的一個地方。請大家擔待一下。」
升級CG化妝技術,史密斯扮嫩迎來演技挑戰
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開始,李安便反覆強調兩個詞,一個是「美感」,一個是「皮膚通透」。為了使觀眾感受到皮膚的通透度,無論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役》還是《雙子殺手》中,都有很多非常大的特寫鏡頭,比如臉,或者布滿汗毛的手臂。而高幀率也為電影畫面提供了比24幀高出近5倍的細節。
從上一部到這一部,李安在臉部的處理做了很多修飾,也不斷積累著經驗,「現在我開始修飾了,用不同的化妝方法去把通透感表達出來,其實手法很多的。」
(李安給威爾·史密斯拍特寫)
《雙子殺手》中,由CG製作出來的小克,號稱史上最貴男角色。其中一大部分是因為小克是個完全藉助動態捕捉,根據威爾·史密斯的表演創造出的真正的20歲的他。
在做複製人臉的時候,李安學到很多的技術,比如年紀,包括臉型,肌肉的變化等等。畢竟誰也無法找來一臺時光機,喚回20歲的威爾·史密斯與50歲的他演對手戲。但數碼卻將一切不可能都變為了可能,這在世界電影中也是第一次,難怪李安稱之為「一個極端的例子」。
因此,在塑造小克的形象時,李安也遵照了自己「皮膚通透」的傳統,以達到更生動更逼真的效果。隨之而來的也是更大的成本和更多的壓力。李安表示,120幀可以把人的皮膚看的更通透,好像能看進去,更細緻。那麼表演就需要更內在更豐富,這對演員來說壓力也很大。
「尤其是這麼大的明星,不僅要交貨,還要在演技上突破,對他來講是很大的挑戰。」
對他自己呢?挑戰也是肯定的!拍攝完成後,雕琢小克就全是李安和他的團隊的工作了。因為年齡的限制,威爾·史密斯面部肌肉的動作難免與年輕時有所出入。李安幽默地說:「有可能他自己覺得Q,其實不Q。」
這就需要李安大量參考他年輕時的影片,捕捉合適的動作。他們在塑造小克的形象上花費了兩年的時間,但除了用電腦動畫一點一點地做出來,並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說,《雙子殺手》也是實打實的苦力活!
「對我來講,作為一個導演,做更細緻的研讀,好像念了一個研究院一樣。」以前,李安用演員做實驗,現在則是帶領著五百個人的團隊,花了大把時間一點一點研究。
不但研究演員的心態,還研究時間在人身上做了什麼。過去無人嘗試的數碼複製人在李安手裡活了起來,他用劇情各方面去喚醒觀眾看電影的感覺,讓觀眾相信一個完全虛擬的形象,既是對電影科技的挑戰,也是對觀眾人眼的挑戰!
談動作戲
高幀電影增強了動作戲臨場感與細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擅長拍文藝片的李安卻一直對動作片情有獨鍾。
「以前只敢夢想還不敢做。我在20年前就喜歡動作片,其實在《臥虎藏龍》前一部就拍了戰爭戲,後來也繼續拍了《綠巨人浩克》,動作片一直是我的選項之一,興趣之一,只是說我比較擅長處理敏感的人性。動作片很好玩,視覺上非常灑脫,用高幀率拍動作的時候,人物的表情、反應、策略,還有掙扎,如果都能夠具像化,我覺得也是戲劇性的一個很舒展的發揮。」
因此,使用120幀拍攝《雙子殺手》也是一件讓李安自己感到很爽的事情。為了讓這種「爽感」延續到電影中,延續到觀眾身上,李安做了很大膽的突破。
以前24幀電影在平面裡塑造畫面,由於閃跳得厲害,所以觀眾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也就看不到人物的思路,因此不得不利用別的東西來製造刺激感,「過去拍摩託車就是橫著拍,鏡頭動的很快才有刺激感。」這種投機取巧的拍攝方法,要求動作設計必須服務於故事情節。
而120幀的的《雙子殺手》營造了豐富的空間感,這就要求他用更真實的畫面提升刺激感。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方法拍,很多速度的東西根本無法顯露出來,也會缺少臨場感。「以前拍70裡的速度可能30就夠了,用電影感把他加強,120幀現在70就是硬邦邦的70!」
李安還在畫面裡添加了足夠的表情、情節來交代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方便觀眾通過這些細節體會速度。而其他的動作,包括在摩託車上如何動,如何瞄準,過去技術方面沒有辦法看到的東西,現在都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使觀眾心理上感覺自己在瞄準一樣。
「你知道摩託車上瞄準是多困難的事情嗎,就這樣製造刺激感。」
談CINITY放映系統
兩塊銀幕產生3000萬票房,中國觀眾對高格式電影接受度高
此次在中國能以李安的最高格式意願放映《雙子殺手》,華夏電影推出的CINITY系統功不可沒。華夏電影董事長傅若清也分享了自己對於電影《雙子殺手》帶來的電影工業革新,以及CINITY技術的看法。
這幾年隨著流媒體、遊戲、電視的迅速的發展,很多觀眾都已經回到家裡用其他的媒介來看電影、電視劇或者網劇。這讓傅若清意識到,要讓大家走入到電影院來欣賞電影,就必須要提升電影放映的質量。
攝影助理出身,又做過電影院工作的傅若清,第一次聽說高幀率電影是在上海電影節。他利用假期飛到紐約去李安的實驗室看《雙子殺手》,「當時我看了120幀以後,就已經愛到不能自拔,它確實把所有影像,包括演員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表達得非常的準確和清晰」
傅若清認為,以《雙子殺手》為首的高幀率電影,為創作者,包括導演、演員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從那個時候開始,傅若清就開始全面地規劃放映系統,以追上李安前期拍攝的步伐。他清楚地記得,《比利·林恩》上映那一年全球只有4家影院可以放映120幀,其中有兩塊銀幕在中國,北京和上海各佔一塊。
那個時候的120幀機器都還是工業樣機,也沒有進行相應的發行打包。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塊銀幕僅靠1個月的上映就產生了3000萬左右的票房。傅若清激動地說:「平均一塊銀幕就是1500萬票房,兩塊銀幕佔到整個票房的18%。」
這直觀地反映了中國觀眾對高品質的電影、高技術格式的電影的表達有很高的接受度。
10月18號《雙子殺手》上映時,CINITY在國內的18個城市大概有30塊銀幕能夠如期上映。到10月底的時候,這個數字將逼近50塊,到年底則會有100塊銀幕。
(在2019年國際電影產業博覽會上,華夏電影發起高格式電影合作)
「是的,我是下了100塊的訂單。」傅若清自豪地說。
撬動後端,以實驗室開發支持高格式電影
用李安的話來說,美國電影市場已經進入了疲倦期。那麼,中國的電影市場就是從高原走向高峰的成長期。對於這個階段,傅若清指出了兩個方面值得關注的點:
一個方面就是追求電影的精品。「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因為有了數位化發展!」
中國電影在從高原走向高峰的過程中,銀幕增長的速度快了,在技術層面、影院的放映端的把控層面都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用CINITY作為一個撬動,希望能夠帶來中國電影人,特別是在後端市場的中國電影人,一種對觀眾、對創作者、對導演、對演員展現的責任。」
傅若清認真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因為前面導演、演員、創作者拍了一部很好的電影,我們在銀幕上,卻無法讓大家體會和感悟到這種藝術作品,是一個挺大的遺憾。」
他希望通過CINITY,通過用高幀率、3D、高對比度、高亮度、廣色域這些好的品質,使作品在回饋給觀眾的同時也回饋給創作者,以此促進精品電影的產生。
另一方面,傅若清還指出,CINITY同時也為電影人、導演的藝術表達帶來了新的支持。
首先,原創的獨立技術,使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不用再拿別人的嗟來之食。「李安的兩部戲,已經給大家呈現了採用高格式電影技術帶來的更好的觀影體驗。」說這句話時,傅若清的神色帶著不可忽視的驕傲。
他給出了一個承諾:「對於國內電影來講,在做好了末端的點以後,中影、華夏乃至中國的電影投資人,都會加大投資的力度,去支持李安導演和中國的年輕導演拍攝4K、3D、120幀高格式電影,通過高格式電影帶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此外,華夏電影還成立了「CINITY電影實驗室」,李安是實驗室的顧問,通過實驗室培養和支持國內年輕的導演們從事高格式電影的拍攝,並且把他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國內的這些導演和創作者們,這無疑是個特別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爬坡過程的開始。」傅若清表示,通過120幀的高格式電影技術,《比利·林恩》和《雙子殺手》兩部影片帶動了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升級迭代。
不希望「泥菩薩過江」,拋磚引玉等新人
2009年《阿凡達》的放映帶動了整個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快速升級,尤其是影城批量的升級改造。對於《雙子殺手》推動的電影新技術革新,能不能帶動中國電影市場新一輪的發展,李安表示自己沒有想太多,只希望還有下一部電影可以拍。
「這個東西挑戰很大,經過5年的鑽研,我很不喜歡大家講『高幀率』,120幀只是正常幀率。24幀不管怎麼樣,用心放在上面的藝術,是絕對無法磨滅的。」對於李安來說,24幀是永遠的藝術,120幀要做出來,最重要的是環境。
現在,哪怕是對李安來說,120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更不用說年輕的導演和攝影師了,「120幀的電影技術都非常困難,我希望它不要那麼困難。我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
拍攝高格式電影不僅需要耐心,需要更多人的實踐,更需要很紮實地把電影傳播到可以商業發行、娛樂大眾的階段。「我相信多一點人弄,大家工業開始上手以後應該會簡單。希望將來做的人不要像我一樣,有這樣痛苦的經驗,而是能享受到美感。這是一種可能性,這個需要群策群力,尤其是新一代的熱血來實驗。」
被120幀深深吸引的李安,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電影技術的更新換代。然而,推動過程的艱難,以及前幾次在美國市場的失利,對他的信心有些許打擊:「其實很慚愧,我根本不是搞科技的,懂科技的人幫我來解決科技上的問題,所以我可以看到,可以體驗到,我希望當然也有點使命感。」
除此之外,他也想借著分享自己的電影,吸引更多的人來推動電影技術的發展,「有了能力我需要試一試,當然也希望分享給大家,希望拋磚引玉。」
(李安與威爾·史密斯在片場)
產業升級是必然,高成本研發是為了降成本
傅若清則認為,《雙子殺手》推動中國電影的產業升級是必然的。
首先,數位化放映本來就有正常的迭代過程,在更新和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像CINITY這樣高技術和高標準的放映設備,各個影投方、院線都會願意升級硬體設備,吸引更多的觀眾。
其次,李安導演的兩部電影給CINITY高格式電影放映系統做了非常大的廣告,呈現給觀眾最優質的畫面質量和聲光電效果。《雙子殺手》的放映,意味著更多觀眾可以看到這樣的高格式影片。隨著票房的增長,更新和迭代設備的電影院數量也會隨之增長。
在傅若清看來,研發CINITY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CINITY前期開發花了很多錢,實際上是希望帶動起來,讓整體成本都下降。包括我們建立實驗室,也是希望更多的人來拍攝高格式電影,帶來整體高格式電影成本的下降,提升整體拍攝質量,進而促進中國電影整體行業品質的提升。」
他和李安一樣,希望這一次《雙子殺手》與CINITY的合作能起到引領作用。
談未來發展
仍為下一部投資擔心,華語新片已在醞釀中
《少年派》和《比利·林恩》在中國的成功,讓李安更加期待國內觀眾對《雙子殺手》的反饋。但談及未來,他也會為投資而擔心,「這個電影投資很大的,沒有人再投資的話,那我也沒辦法。只要有人投資,我還會繼續拍120幀電影。」他言語中滿是期待,「我希望能夠繼續,再看看怎麼發展。」
最後,李安還透露,自己已經在醞釀拍華語片的計劃。「已經在寫劇本了。」這無疑是讓中國影迷最興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