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計算模擬設計大環PROTAC分子

2021-01-09 中大唯信

引言

蛋白降解靶向聯合體(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PROTAC)是當前藥化領域熱門技術。通過連接體將靶蛋白配體與E3連接酶配體連接,招募E3至靶蛋白表面,引發多聚泛素化過程誘導蛋白降解,為小分子藥物的研發開闢了新的路徑。但是目前linker都是鏈狀分子,通過大環化作用限制分子的生物活性構象是合理設計功能性化學探針有吸引力的策略。作者首次提出大環PROTAC策略,基於VHL:MZ1: BRD4複合物晶體結構和分子動力學(MD)模擬輔助下,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大環PROTAC,並通過晶體解析驗證了設計的合理性和MD模擬結果的可靠性。

先睹為快

單位與作者

英國鄧迪大學生物化學家Alessio Ciulli

蛋白靶點

PROTAC分子MZ1與靶蛋白BRD4、E3泛素連接酶VHL的三元複合物晶體(PDB ID:5T35)

計算方法

二面角分析,分子動力學模擬

計算軟體

Jaguar 9.7 (Schrdinger),Glide Ligand Designer (Schrdinger),Desmond (Schrdinger)

計算流程

首先使用模型化合物N-乙基乙醯胺來計算JQ1醯胺中A和B位置烷基化引入的勢能變化,表明從B處衍生更合適;接下裡確定連接區的長度,基於VHL:MZ1:BRD4的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作者Schrdinger軟體構建了大環的MZ1衍生物,建模表明,包含3個PEG單元(化合物1)的連接體可以很好地容納在蛋白質之間形成的空腔中。最後,通過Desmond模塊對大環PROTAC分子VHL:1:Brd4BD2的複合物進行200ns的行分子動力學(MD)模擬,以研究三元體系在溶液中的行為,並取最後的50 ns用於數據收集和分析。

大環PROTAC的構建和MD模擬

作者研究了PROTAC分子MZ1與靶點BRD4、E3泛素連接酶VHL的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MZ1的兩個配體部分(VHL配體,VH032和BET抑制劑,JQ1)在三元複合物中呈馬蹄形(圖1A)。因此,作者設想可以在MZ1的兩個配體部分之間添加第二個連接片段形成環狀化合物來設計大環PROTAC,將PROTAC分子構象鎖定在結合狀態來減少能量損失。

圖1. 基於結構設計大環PROTAC分子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將VHL配體上的酚羥基連接到MZ1連接體的第一個PEG單元,有兩個插入位置A和B(圖1B)。為了確定連接的位置,作者通過Jaguar 9.7 (Schrdinger)軟體,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對模型化合物N-乙基乙醯胺的烷基乙醯胺鍵進行了二面角扭轉掃描分析(圖1C)。結果顯示在A處烷基化的能量損失約為5 kcal /mol,並且這種修飾會阻止MZ1連接體採用晶體學構象,從而破壞結合模式,因此,從B處衍生更合適。

接下來,作者用Schrdinger軟體構建了分別由3個和2個PEG單元組成的連接片段的大環衍生物1和2。建模表明,化合物2的連接片段太短,無法覆蓋兩個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相反,包含3個PEG單元(化合物1)的連接片段可以很好地容納在蛋白質之間形成的空腔中。最後,通過Desmond模塊對VHL:1:Brd4BD2的複合物進行200ns的行分子動力學(MD)模擬,以研究三元體系在溶液中的行為,並取最後的50 ns用於數據收集和分析。

MD模擬的結果分析

最後的50 ns用於數據收集和分析,每隔10 ns抽取一幀來觀察蛋白質-蛋白質和蛋白質-配體相互作用,並將抽取的結構進行疊加,時間間隔從藍色變為深紅色,網絡中的水分子在界面的特定位置形成團簇,表明它們在模擬過程中參與穩定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圖2A)。在整個模擬過程中,三元複合物保持穩定,保留了晶體結構VHL:MZ1:BRD4中MZ1的結合模式及蛋白-蛋白和蛋白-PROTAC的相互作用(圖2B)。至關重要的是,模擬結果表明大環化反應與新連接體兩端的關鍵極性相互作用相容,包括JQ1的醯胺與BRD4- N433的水介導相互作用、MZ1中第一個PEG單元的氧原子與BRD4- H437的氫鍵和VHL-Y98圖2C)。

圖2.大環PROTAC分子MD模擬結果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為了驗證結合模式,作者接下來共同結晶了VHL:macroPROTAC-1:BRD4,並以3.5的解析度得到了三元複合物的結構。解析的晶體結構和MD模擬得到的複合物結構可以很好地疊合在一起(RMSD=0.6)。大環PROTAC分子1的MZ1部分以相同的S型構象與未環化的PROTAC結合,保留BRD4-His437與PEG-3連接體上的氧原子之間的氫鍵。連接區的環化部分最佳地填充了BRD4的ZA-loop附近兩個蛋白質的界面產生的額外空腔(圖3A)。研究發現環化連接片段與ZA-loop有潛在衝突,這也可以解釋與BRD蛋白結合親和力的損失(表1)。在ZA-loop內,Leu387的側鏈以及Gly386和Leu385的羰基氧基均小於3.5(圖3B)。與BD2相比,BD1和BD2之間的差異可能歸因於BD1的ZA-loop的差異,BD1中有額外的脯氨酸(Pro397),這可能限制了BD1適應大環PROTAC分子1。

儘管大環PROTAC分子1對BD2的親和力弱12倍,但其具有與MZ1非常相似的細胞活性,並且與MZ1相比,大環PROTAC能更好地區分高度同源的BET家族蛋白。綜上所述,環化PROTAC的設計策略有助於提高降解效能和同源靶點之間的選擇性。

圖3. VHL:1:BRD4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表1. 大環PROTAC與MZ1的熱力學參數對比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參考文獻

Testa, A., Hughes, S. J., Lucas, X., Wright, J. E., & Ciulli, A.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 Macrocyclic PROTAC.Angew. Chem. Int. Ed. 2020,59(4),1727-1734.

相關文章

DDT | 藥物機制與安全的多尺度模擬ChemSci | 理論計算結合實驗解析細胞色素氧化酶的質子通道激活機制Science | 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發現新型抗SARS-CoV-2病毒抑制劑JMC | 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相關焦點

  • Chem. Sci|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圖1:綜合多尺度的結構生物學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分子動力學構象採樣分子動力學(MD)模擬在過去40年中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可以稱之為」計算顯微鏡「。
  • bioRxiv | 基於結構的高效PROTAC分子設計策略
    目前,傳統的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PROTAC設計策略。研究人員常常需要進行大量的化學合成,然後逐個測試它們的活性,才能篩選得到符合要求的PROTAC分子。2020年5月30日,美國Fox Chase Cancer Center的John Karanicolas課題組和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Nir London課題組在bioRxiv上傳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用基於Rosetta軟體的方法設計PROTAC分子。
  • Angew. Chem. 化學所李峻柏課題組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
    -11-21 19:48:46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1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
  • 分子模擬的普及和應用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以表彰他們發展的分子模擬方法對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發展的貢獻。這是近15年來,諾貝爾化學獎第二次授予計算化學學科。
  • ACS Catalysis | 基於分子動力學模擬的脫氫/還原酶的理性設計
    EbSDR8-G94A/S153L (Mu0)的重新設計 圖片來源 ACS Catalysis在計算模擬中預反應狀態(Prereaction-State)可用於預測酶對底物的反應性。在脫氫/還原酶的情況下,當催化酪氨酸的羥基氧(OH)與底物(Osub)的羰基氧形成氫鍵,同時NAD(P)H的C4N處的氫原子與底物(Csub)的羰基碳足夠接近能轉移氰化物時,預反應狀態形成。
  • 中山大學朱克龍教授團隊:新型氧硫雜分子帶的合成及其主客體化學
    分子帶的精準合成及其性質研究是目前有機及超分子化學研究領域最活躍的方向之一。作為碳納米管及富勒烯的構築片段,共軛的碳氫大環及分子帶展示出獨特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使其在新型光電材料、吸附分離及超分子識別與組裝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大環分子的合成極具挑戰性,特別是高張力的帶狀大環,存在合成產率低、分離難、不易衍生化等問題,限制了進一步的應用與發展。
  • 【催化】Angew. Chem.:「舉足輕重」的化學吸附態
    Wodtke課題組合作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CO在Pt(111)表面平臺區和Pt(332)表面臺階邊緣發生氧化反應,嘗試從理論角度來揭示這一反應的詳細機理。此外,更有趣的是,化學吸附CO2態是彎曲構型,是電荷從金屬表面轉移到分子的反鍵軌道造成的,並且該態只在臺階邊緣位置是穩定的(吸附能為-0.20 eV),而在其他位置都是不穩定的(吸附能為正值)。
  • 華東師大李大為院士【Nat.Chem.】編織納米「中國結」
    該設計圖案以蘊含悠久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的藍印花布作為載體,融合了老校門和校徽等師大情結和外灘、外白渡橋、市花等上海元素。 日常生活中,僅通過施加壓力就能將木條編織起來,但如果在分子水平進行編織操作,這種編織應力對金屬與配體的距離及配合物幾何構型都提出了嚴苛要求。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蔣華良課題組採用計算模擬、預測並聯合實驗驗證的研究策略,針對一些重要的藥物靶標的結構、功能和調控機制開展了研究。 KCNQ2是與癲癇相關的一類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蔣華良、陽懷宇課題組[107]通過綜合運用動力學模擬、分子對接、定點突變和電生理測試等方法,發現了一個位於通道門控電荷通路(gating charge pathway)中的激動劑結合口袋。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浙江大學王徵科&孫景志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綜述了多糖,寡糖和單糖三部分在糖基生物材料中AIE分子的應用,主要側重於糖的檢測、刺激反應材料的製備、生物成像以及AIE機理的研究。這些出色的工作表明,基於糖的AIE生物共軛物的前景廣闊,考慮到天然設計和精心設計的糖類在生物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並且帶有AIE標籤的物質可能在每種情況下都可作為指示劑。
  • ...分子人工受體的設計合成與分子識別、核酸酶模型設計和酶模擬...
    所在院校: 南京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有機化學 研究領域: 生物有機化學和超分子化學,涉及生物分子人工受體的設計合成與分子識別
  • PROTAC之後 分子膠降解劑能否迎來突破?
    文 | 樹葉許多疾病都是由特定的致病蛋白積累引起,因此大多數藥物通常採用了「鎖鑰」設計理念,通過直接結合在目標蛋白的結合口袋內以阻斷其活性。然而,又存在很多蛋白,使用這種常規的設計方法無法達到靶向作用,我們稱為「不可成藥」靶點,但隨著PROTAC技術的興起,特別是近期臨床結果的公布,讓我們看到了靶向這些「不可成藥靶點」的希望。
  • Chem.】編織納米「中國結」
    該設計圖案以蘊含悠久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的藍印花布作為載體,融合了老校門和校徽等師大情結和外灘、外白渡橋、市花等上海元素。  日常生活中,僅通過施加壓力就能將木條編織起來,但如果在分子水平進行編織操作,這種編織應力對金屬與配體的距離及配合物幾何構型都提出了嚴苛要求。
  • 清華大學張強Angew. Chem. Int. Ed.: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分子動力學和第一性原理的計算模擬,進一步揭示了新型電解液中鋰離子的溶劑化層的組成和結構,加強了人們對於溶劑化層在分子層面的認識,為之後電解液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計算模擬鋰離子溶劑化層a) FEC/LiNO3和b) EC/DEC電解質液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元素顏色:H白,Li紫,C灰,O紅,N藍,F綠和P黃。未溶劑化的溶劑分子為淺灰色。c) FEC/LiNO3和EC/DEC電解質中Li–O和Li–F徑向分布函數g(r)的模擬結果。d) 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溶劑和鋰離子之間的結合能。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儘管有了單體和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但是由於得到的是靜態結構,構象變化不明顯,無法闡明輔助蛋白以及MLL甲基化酶修飾底物過程的動態學分子機制。為了回答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李國輝與實驗合作者密切合作,提出和設計了結合增強型採樣技術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案,以及利用QM/MM/MD方法計算底物結合和催化過程自由能的研究思路。通過動態學模擬發現,MLL酶家族不同成員都具有類似的動態學特性。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具有強大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不僅為經典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也可有效揭示複雜物理系統的規律,為新能源開發、新材料設計等提供指導。量子計算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通用型量子計算機,但這一目標需要製備大規模的量子糾纏並進行容錯計算,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
  • Chem. Rev.: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共敏化應用
    考慮到染料組合使用了所有可用的陽光,因此能夠提供模擬太陽發射光譜的全色吸收光譜的染料組合是理想的。【成果簡介】近期,劍橋大學Jacqueline M.Cole教授分別綜述了DSCs的特點、染料共敏化技術、共敏化分析的表徵方法,最後將現有的共敏化作用分為七種不同的方式,即染料被結合以產生全色DSCs,並提出了七種共敏化的同源分子工程策略,使光吸收達到最佳的DSCs器件功能。最後討論如何使用實驗和計算技術來預測,分析和改進共敏化染料太陽能電池,以推進其社會使用需求。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具有強大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不僅為經典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也可有效揭示複雜物理系統的規律,為新能源開發、新材料設計等提供指導。量子計算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通用型量子計算機,但這一目標需要製備大規模的量子糾纏並進行容錯計算,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
  • 第八屆國際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學術會議
    目前,分子模擬及相關的信息智能技術已經成為實驗科學家和信息與計算專家共同使用的平臺級技術,世界範圍內的研究學者都在努力促進計算技術、信息(數位化)技術、實驗技術三者的有機結合,並將其融合在一起應用於材料和生命等研究領域,加速新材料的研發速度(材料基因組計劃),加速新藥研發。如何合理地利用海量的實驗及模擬數據,是大數據時代學者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