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的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2020-08-18 環球拾遺

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一點也不複雜--一個塗有鋁的銀色塑料大氣球,在地球上空大約1600公裡處翱翔。它沒有攜帶任何有源通信組件,也沒有繼電器,只有兩個用於遙測的調頻發射器,由太陽能充電的鎳鎘電池供電。這顆衛星通過被動地反射任何射向它那大而光亮的表面的無線電信號來實現它的目的。八年來,它一直在轉播無線電和電視信號,並使洲際電話成為可能。最棒的是,任何擁有合適設備的人都可以免費使用衛星。



&34;是根據NACA(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工程師威廉-奧沙利文的想法發展起來的,他在1956年提議使用一個充氣氣球來測量高層大氣中的空氣阻力。實驗的目的是提供對設計新飛機、飛彈、衛星和其他太空飛行器至關重要的空氣動力學信息。

雖然NACA同意了這一提議,但它告訴奧沙利文,要把衛星裝在一個儘可能小的有效載荷中,因為其他實驗設施幾乎完全佔據了發射火箭的空間。奧沙利文的充氣氣球只剩下一個甜甜圈大小的小空間。奧沙利文不甘示弱,設計了一個充氣後直徑只有50釐米,重量不超過300克的氣球衛星。

後來,奧沙利文被告知,要把衛星的直徑做成80釐米,否則太小了,精密的光學跟蹤相機就看不到衛星了。然而,奧沙利文被告知說,他不能讓衛星在火箭中佔據更多的空間,也不能讓衛星的重量多出一小部分。儘管這個要求很怪異,但奧沙利文還是能把衛星的尺寸增加了30釐米,而重量卻沒有增加一丁點。奧沙利文本想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但不幸的是,搭載衛星的火箭出現故障,墜入大西洋。

其實在1959年4月衛星墜入大海之前,奧沙利文就已經開始考慮建造一顆更大的反射衛星的好處。兩年前,奧沙利文提出了一顆直徑為3.6米的衛星,可以用肉眼觀察和拍攝。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34;,震驚了世界,政府官員決定,3.6米的充氣球體可以作為冷戰中正確的宣傳工具。在那個關鍵時刻,奧沙利文在國會上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講,他談到了一個10層樓高的充氣反射球,它將使不能用於遠距離傳輸的無線電頻率毫不費力地圍繞地球的曲率進行反射,&34;



威廉-奧沙利文(右,站立)和一名工程師檢查裝有緊密摺疊和包裝的直徑為3.6米的信標衛星的太空艙(左)。

不久之後,這個小型實驗項目就膨脹成了一個正式的衛星項目,稱為 &34;。氣球衛星的尺寸也增加到30米。

建造衛星的合同給了通用米爾斯公司的航空研究部門,也就是生產早餐麥片的公司。但通用米爾斯公司的氣球被發現有問題,於是,製造出第一個暈機袋的塑料發明家吉爾莫-施耶爾被找來解決問題。施耶爾幫助解決了許多氣球的缺陷,包括保持接縫的密封性,但工程師們仍然想不出如何摺疊這個東西。氣球不僅要能裝進一個球形罐子裡,還必須正確地展開以進行充氣。



一名技術人員檢查Echo 1的容器。右邊是貨櫃部分分離,顯示出裡面緊密包裝的衛星。照片:史密森博物館。史密森博物館

當時,技術人員要把氣球擠進一個小房間裡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它的預定罐子了。但蘭利工程師埃德-基爾戈爾在看完妻子摺疊一個小塑料雨帽後的一個&34;,幫助解決了這個問題。

1959年10月28日,&34;的第一次發射是一場災難。發射和部署都很成功,但在充氣過程中,氣球發生了爆炸,可能是由於氣球中殘留的空氣所致。當氣球在地面測試時,需要18噸空氣才能完全充氣。但在軌道上,只需幾斤的氣體就足以讓它保持充氣狀態。即使是氣球內多餘的一小部分空氣,也能在上層大氣極低的壓力下膨脹成巨大的體積。氣球爆炸後,創造了一個壯觀的10分鐘的燈光秀,成千上萬的鋁製氣球碎片反射著落日的光芒。

終於在1960年8月12日,一枚雷神-德爾塔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轟然升空,將回聲1號帶入太空。一進入軌道,氣球就用蒸發粉充氣。幾分鐘後,&34;轉發了艾森豪總統的第一條無線電信息。

&34;

為了與&34;衛星氣球進行通信,貝爾實驗室在霍爾姆德爾建造了一個15米長的喇叭形天線。後來,在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博士和羅伯特-威爾遜博士利用這同一天線,探測到了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大爆炸理論的第一個具體證據。1978年,他們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美國新澤西州霍爾姆德爾鎮的霍爾姆德爾號角天線。照片:Jeff Keyzer。

1964年,Echo 2推出。最新型號的直徑為42米,但與回聲一號不同的是,回聲二號的機身相當堅硬,使其無需持續的內部壓力就能保持形狀。因為它的體積明顯更大,所以Echo 2在整個地球上都能用肉眼看到。回聲1號在1968年進入大氣層並燃燒銷毀。第二年,回聲2號也隨之而去。

美國宇航局在1964年發射了另一顆衛星,叫做PAGEOS。這顆30米長的衛星是用來進行三角測量的,它繪製的地球表面特徵圖的精度達到了3到5米,比當時的地面三角測量要好20倍。



在北卡羅來納州威克斯維爾的飛艇機庫中對PAGEOS衛星進行測試充氣。照片。美國航天局

在許多方面,Echo項目改變了人們對衛星通信系統潛力的普遍看法。最初,私營電信公司對衛星不感興趣,因為它們已經在地面網絡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而且工程師認為地球的電離層會削弱信號的強度。Echo計劃的成功鼓勵了私營部門在這一領域的舉措。當然,氣球衛星已不再受寵,為主動傳輸信號的衛星讓路。

相關焦點

  • 韓國第一顆軍事通信衛星成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
    新華社首爾7月31日電(記者陸睿 耿學鵬)韓國政府7月31日宣布,韓國第一顆軍事通信衛星「Anasis-II」於首爾時間31日上午7時11分許成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  據韓國防衛事業廳發布的消息,軍事通信衛星「Anasis-II」經過約10天的軌道移動後順利進入距離地球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 亞馬遜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3236顆通信衛星
    亞馬遜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3236顆通信衛星 2019-04-05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休斯敦4月4日電 當地時間4月4日,據美國媒體報導,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3236顆通信衛星
  • 印度發射通信衛星事件始末 通信衛星有什麼作用?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14日成功發射一顆通信衛星。據介紹,這顆衛星將主要用於提高印度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的通信服務能力。據介紹,此次發射的「GSAT-29」衛星是高通量通信衛星,設計壽命約10年,將為印度北部和東北部提供通信服務。資料顯示,「GSAT-29」重達3423千克,攜帶覆蓋Ka波段和Ku波段的高通量通信應答器,旨在滿足偏遠地區用戶的通信需求。另外,這顆衛星還攜帶了覆蓋Q波段和V波段的設備、高解析度相機等,並首次攜帶光通信設備。通信衛星是衛星通信系統的空間部分。
  • 通信衛星多波束天線的發展現狀及建議
    對於採用MFB成束方式的GEO衛星多波束天線來說,通常採用單塊大口徑反射面天線,口徑一般超過10m,第四代通信衛星口徑則更大 如美國蘿拉公司研製的TeereStar-1,作為世界上首顆可以與地面手持終端直接通信的衛星,星上採用的是直徑達18m的超大型S頻段金屬網反射面天線,而美國SkyTerra
  • 【校史故事365】266 李義懷:中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的研製者
    1984年4月16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實驗同步衛星成功定點於赤道上空,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試驗正常。同步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日本、歐洲空間局後,第五個用本國火箭發射同步衛星的國家,預示著中國的航天技術又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 包括火箭發動機技術、裝機燃料及自動飛行控制技術、電子總控技術等,都取得了巨大進步。
  • 通信衛星多波束天線的發展現狀及建議(節選)
    1.2 星載相控陣多波束天線     相控陣天線可以通過對相位和幅度的調整來實現對波束形狀的改變,波束掃描,以及波束間功率的分配,通過使用自適應調零的抗幹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通信衛星的空間生存能力 此外,相控陣天線相對於反射面天線來說,具有低輪廓的特性,便於衛星的發射相控陣天線可以分為無源相控陣和有源相控陣
  • 土耳其選擇SpaceX公司為該國第四顆通信衛星進行部署
    一位土耳其總統發言人當時告訴記者,2017年11月,SpaceX Elon Musk的創始人在首都安卡拉的總統府私下會見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討論了發射兩顆新的土耳其通信衛星的事宜今年早些時候,土耳其衛星公司(Turksat)執行長岑克森(Cenk Sen)告訴記者,該國計劃至少在軌道上再安裝6顆衛星,並致力於開發太空計劃————「土耳其正雄心勃勃地朝著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航天系統製造商邁進,並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載人和無人航天任務的利益相關者。我們預計未來幾年衛星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土耳其衛星公司將準備好與它的六顆衛星展開任何競爭。」
  • SpaceX第13批60顆星鏈衛星上天,整流罩3次使用
    美國東部時間10月6日7時29分,因天氣和地面系統問題多次推遲發射的SpaceX第13批60顆「星鏈」衛星終於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一級火箭和半個整流罩均3次重複使用並成功回收。目前SpaceX已累計發射773顆「星鏈」衛星。
  • 移動通信有望獲得新突破,我國今年將送6顆通信衛星入太空
    我國今年將發射6顆通信衛星,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的「俱樂部」。 我國將於今年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以提高移動基站的覆蓋能力。
  • 韓國發射首顆軍事通信衛星
    根據新規,大型科技公司可能需要在其提供的服務以及如何使用消費者數據方面變得更加透明。英國政府表示,DMU可能被賦予暫停、阻止和推翻大型科技公司決策的權力。此外,它還可以對不遵守規則的科技公司處以罰款。英國政府認為,儘管在線平臺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利益,但各國已經意識到,科技巨頭的權力集中正在抑制科技領域的進步、減少創新,並可能對依賴它們的用戶和企業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加大監管力度。
  • 量子通信衛星中國獲突破性進展,中國將成世界通信領跑者?
    潘建偉委員: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有望7月發射.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標誌著我國通信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項量子傳送技術標誌著中國在軍用通信領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大家對於量子通信或許還比較陌生。
  • ...既凸顯了該國對首顆通信衛星的高度重視和鍾愛,又是對中阿兩國...
    【中國衛星圖案被印上外國貨幣】近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向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出口的阿星一號通信衛星及地面站圖案,與該國地理版圖、東西高速公路大橋一起,出現在阿爾及利亞新版500第納爾面額的紙幣上,既凸顯了該國對首顆通信衛星的高度重視和鍾愛,又是對中阿兩國深厚傳統友誼的再一次肯定。
  • ...獵鷹9號火箭與搭載的通信衛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
    SpaceX公司又發射了一批共計60顆Starlink衛星,這是其即將推出的全球寬帶網際網路服務的主要組成部分。此次發射於美國東部時間今天上午11:31進行,獵鷹9號火箭與搭載的通信衛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這是迄今為止第15次Starlink發射,SpaceX公司已發射了近900顆小型低地球軌道衛星。
  • 地球上空到底有多少顆衛星?
    1958年12月,美國就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斯科爾。1963年,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實用型通信衛星辛康1號。之後,便開始制訂通信衛星發展的遠景規劃。1965年,發射了第一代國防通信衛星I系列中的第一顆星,到1968年共發射了26顆衛星。1971年開始執行第二代通信衛星的發射計劃,到1989年底共發射了16顆星。
  • 類比電腦的興起,任何人都能使用量子計算機的時代正在到來
    計算機曾經被認為是高端技術,只有科學家和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才能使用。但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計算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機器變得更小,也更強大。同時也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使用它們。
  • 社區檔案: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建構的記憶
    按照世界銀行的推算,這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因自然災害而導致的經濟損失。這場災難對整個日本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的方方面面都因此而發生了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如何有效地記住這場災難並對將來的預防與發展提供幫助。於是,社區檔案(Community archive)這種公共性、基礎性的記憶手段再次受到了關注。
  •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45周年—新聞—科學網
    在這次會議上,來自航天系統相關部門的研究人員深入探討了通信衛星技術的發展,並著重對我國開展通信衛星技術創新與攻關進行了謀劃。 這是一次普通而又特殊的會議。走出會議室的他,疲憊中帶著一絲亢奮。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總體技術專家,周志成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中國製造的通信衛星將要迎來一片新的「東方紅」。
  • 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投入使用 有什麼影響?
    近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實踐十三號」衛星投入使用後,將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實踐十三號」創造了我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實踐十三號」衛星首次在我國通信衛星上應用了Ka頻段寬帶技術,其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標誌著我國衛星通信進入了高通量時代;同時,「實踐十三號」衛星首次在國際上開展了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雷射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5Gbps,奠定了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此外,「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電推進衛星
  • Rocket Lab的下一次發射將把30顆衛星及G胖的3D列印小矮人送入軌道
    據外媒TechCrunch報導,Rocket Lab的下一個任務將使用該發射公司的Kick Stage平臺將數十顆衛星和Valve老闆G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王敏舉例說,原有的通信衛星能夠同時傳送七、八十套標清電視節目,現在可以同時傳送七、八十套高畫質電視節目,未來還可以同時傳送數量更多的4K節目。 很多聽眾會有這樣的經歷,在高速運行的高鐵列車上手機信號會時斷時續,在飛機的機艙內無法使用手機上網,或者偏遠山區根本沒有手機信號。這是因為移動基站不可能實現全面覆蓋。王敏表示,通信衛星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