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365】266 李義懷:中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的研製者

2020-11-23 西安交大新聞網

1984年4月16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實驗同步衛星成功定點於赤道上空,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試驗正常。同步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日本、歐洲空間局後,第五個用本國火箭發射同步衛星的國家,預示著中國的航天技術又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

包括火箭發動機技術、裝機燃料及自動飛行控制技術、電子總控技術等,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其中由我校校友李義懷主持研製的無刷直流電機,直接應用於衛星天線的消旋系統,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李義懷, 1956年考入我校電機工程系,是我國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消旋電機的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第一顆通信衛星成功升空後,新華社曾報導研製者事跡,突出報導了李義懷,稱讚道,「一顆人造衛星圍繞地球旋轉,靠的是朝著圓心的向心力,一名科技人員一心一意為本民族的航天事業出力,靠的也是赤誠報國的『向心力』。」

正是憑藉那赤誠報國的「向心力」,才驅使李義懷勇攀科學高峰。 原來,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在決定研製試驗通信衛星時,已確定其中的天線消旋系統採用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步進電機。此後,更為先進的直流無刷電機問世,激發了李義懷趕超前沿的雄心壯志。然而,理想抱負要在「文革」動蕩歲月中得以實現,面臨的困難遠比想像的要艱難許多。李義懷的科研目標並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甚至引來非議。作為未被列入研製計劃中的一項工作,李義懷只能與幾個志同道合者,「私下」進行技術攻關,所需材料和試驗設備自然也不能正常供應。但是就是靠著那麼一股韌勁,李義懷和他的「科研團隊」,冒著當年唐山大地震頻繁餘震帶來的危險,堅持在車間加班,反覆試驗加工,終於取得成功。

1980年11月,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系統工程總體協調會審議了李義懷等人取得的計劃外科研成果,決定改變原計劃,放棄步進電機,改用無刷電機。而這一先進技術的成功採用,使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的穩定性、可靠性提高了一大步。

作為遷校後眾多學子的傑出代表,李義懷對母校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學校建校九十周年暨遷校三十周年之際,他曾賦詩一首,眷眷深情,盡於言中。

寄深情

根生東南六十載,枝發西北三十年。

九十春秋成大樹,萬千桃李星滿天。

多少先生震科壇,英名永存天地間。

尚有我輩雖智淺,飲水思源知貢獻。

更有後生棟梁材,四化大宏繪新篇。

可敬師長勤耕耘,功與華嶽可比肩。

夢中幾番回母校,魂系九天望西安。

興慶遺址展新容,交大美名天下傳!

相關焦點

  • 韓國第一顆軍事通信衛星成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
    新華社首爾7月31日電(記者陸睿 耿學鵬)韓國政府7月31日宣布,韓國第一顆軍事通信衛星「Anasis-II」於首爾時間31日上午7時11分許成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  據韓國防衛事業廳發布的消息,軍事通信衛星「Anasis-II」經過約10天的軌道移動後順利進入距離地球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45周年—新聞—科學網
    45年前,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前夕,當時的研究人員也和周志成有著同樣的憧憬。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廣為人知的《東方紅》樂曲在太空中響起,向世界宣告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就此開啟。 從此,東方紅系列衛星便踏上我國通信衛星研發與製造的漫漫徵程。
  • 印度發射通信衛星事件始末 通信衛星有什麼作用?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14日成功發射一顆通信衛星。據介紹,這顆衛星將主要用於提高印度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的通信服務能力。據介紹,此次發射的「GSAT-29」衛星是高通量通信衛星,設計壽命約10年,將為印度北部和東北部提供通信服務。資料顯示,「GSAT-29」重達3423千克,攜帶覆蓋Ka波段和Ku波段的高通量通信應答器,旨在滿足偏遠地區用戶的通信需求。另外,這顆衛星還攜帶了覆蓋Q波段和V波段的設備、高解析度相機等,並首次攜帶光通信設備。通信衛星是衛星通信系統的空間部分。
  • 全球最重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1月5日10時1分,中國自主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 特殊的衛星:我國何時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分為多少個種類?
    我國在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質量超過了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和,這說明我國衛星技術的起步水平高。    通信衛星系統通信衛星具有通信距離遠、容量大、信號質量好、可靠性高和機動靈活等優點,因此在遠距離通信、數據網絡、電視教育、數據採集、電子郵件、政府行政管理、應急救災、遠程醫療、航海通信、個人行動電話等各種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中國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這是繼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中國航天發射迎來的第四次勝利。  「中星」20號是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衛星質量為2.3噸,可以實現不同頻段、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服務。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所屬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負責經營。
  • 山東大學的百年校史
    實際上關於校史爭議的話題,也並非只有山東大學一家。比如武漢大學就有是否可以追溯到1893年自強學堂,真有120年校史的說法。又如,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兩校校史爭端等等。這或許就是大家對高校動不動就是百年,真有那麼長歷史的共同質疑吧。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終於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
  • 2014年9月5日,中國文明網推出《好人365》專欄,每天講述一位中國...
    為讓這些身邊好人的善行義舉更加具象化,也為將「身邊好人」打造成中國文明網的一個響亮品牌,2014年9月5日,中國文明網推出「好人365」專欄,每天在網上講述一位中國好人的感人故事。欄目依託中央文明辦開展多年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從每月「中國好人榜」的100餘位上榜人物中,精選出30位事跡感人、故事性強的「中國好人」,作為「好人365」專欄的封面人物,每天發布一位。
  •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辰星) 錢驥:鮮為人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錢驥手寫的科研資料) 1957年10月4日(40歲),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中國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定點 將為亞太區域提供全天候服務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7月18日電 (郭超凱)7月17日晚,經過飛控試驗隊8天緊張有序的飛行控制,中國發射的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定點於地球靜止軌道東經134.5°在軌測試軌位,為後續衛星交付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 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的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
    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一點也不複雜--一個塗有鋁的銀色塑料大氣球,在地球上空大約1600公裡處翱翔。它沒有攜帶任何有源通信組件,也沒有繼電器,只有兩個用於遙測的調頻發射器,由太陽能充電的鎳鎘電池供電。這顆衛星通過被動地反射任何射向它那大而光亮的表面的無線電信號來實現它的目的。八年來,它一直在轉播無線電和電視信號,並使洲際電話成為可能。最棒的是,任何擁有合適設備的人都可以免費使用衛星。
  • 俄軍方稱"宇宙"通信衛星將提高俄軍通訊能力(圖)
    他說,這種通信衛星配備有先進的釐米波和分米波多通道轉發器,可確保在機動軍事站點間建立可靠的通訊聯絡。    據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俄軍現役通訊系統是以「虹」系列通信衛星為基礎建立的,而「宇宙」通信衛星是此系統一個組成部分。
  • 通信衛星多波束天線的發展現狀及建議
    1 通信衛星多波束天線的應用狀況 隨著通信業務需求的迅猛增長,地球同步軌道( GEO) 上的高通量衛星系統已成為當今空間通信技術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星載天線作為該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採用多波束方案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有力措施 此外,由於多波束天線( MBA) 在波束形成波束重構和波束掃描方面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以及抗幹擾能力等突出特點,使得這類天線在中/低軌道(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周總理在聽有關中國第一顆衛星初步方案的匯報時,得知匯報人姓錢後,風趣地說道:「原來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啊!我們的原子彈、飛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沒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方案負責人也姓錢,或許是因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几人的名氣太大,讓人們逐漸遺忘了他這個姓錢的「兩彈一星元勳」。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 航天技術帶來的通信革命: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緣何誕生
    創想成為現實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羅森被調入休斯公司的空間部,成為同步衛星研究組的領頭人,同時兼任休斯航空公司空間工程部的副主任;貝爾實驗室在當時的世界領先的通信雜誌上發表論文《通過衛星進行越洋通信》,作者認為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早在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要求,衛星研製部門也展開了相應的預先研究。1974年5月19日,一封信遞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面前,信中詳細闡述了中國發展通信衛星的重要意義,建議由國家統一組織安排中國的通信衛星研製問題。
  • 是他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史麗君丈夫叫錢驥,正是他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天。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那一天,晚上很多中國科學家徹夜未眠,錢驥是其中一位。 他想著,自己也要專心研究人造衛星。 一年後,毛主席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要搞就搞得大一點。」
  • 星光耀紅東方——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內幕
    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的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街頭遊行屢見不鮮,然而4月25日的遊行與以往不同——北京、上海、天津、瀋陽、西安……全國各地,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此前的一天,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
  • 星辰大海浩瀚宇宙,多了一顆「深圳星」!
    昨晚,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多了一顆「深圳造」衛星 7月9日20時11分04秒,亞太6D衛星在西昌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將於今年9月開始提供對外服務。這是我國第一顆採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記者了解到,亞太6D衛星作為亞太星通的首發星,是我國第一顆採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也是東方紅四號增強型平臺全配置首發星,還是世界上首顆為衛星移動通信業務定製的高通量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