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海洋風發電會否成為新潮流

2020-12-08 網易科技

研究發現,為了滿足人類目前的電力需求,需要在海洋上安裝300萬平方公裡的風力裝置,這個面積甚至比格陵蘭還要大。因此,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北大西洋的風力發電能力足以為整個世界提供電力。」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都是純粹的理論計算,它還會受到許多實際因素的影響,包括並非所有季節的風力都那麼強,而且目前如此大規模捕獲能量的技術還不存在,更不用說將其轉移到海洋上。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

在廣闊的海洋上,風速往往比陸地上高得多,這不禁促使人們尋求能在深水環境中捕獲風能並轉化為電能的技術。不久前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海洋上擁有近乎無窮的風能潛力,理論上甚至可以支持整個人類文明所需。也就是說,假如我們願意在海上安裝無數渦輪機,並能想出在極端海洋環境中安裝和維護它們的方法,海洋風能幾乎取之不竭。

然而實際上,我們不太可能如此大規模的建造海洋渦輪機,這樣做甚至可能改變地球上的氣候。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遼闊的海洋上,風能的確擁有巨大的潛力。而在深水地區建立漂浮的風力發電場,可能是風能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風口。美國加州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表示:「從地球物理學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一種綠色環保照明方案。」

這項研究由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安娜·波斯納(Anna Possner)領導,並且獲得了卡爾代拉的支持。這項研究開始之前曾有研究發現,陸地風力發電場產生的能量可能存在上限,因為大自然和人類在陸地上創造的結構會減緩風速。此外,每個風力渦輪機都會從風力中提取部分能源,並將其轉化為我們使用的電力,這會導致其他渦輪機收集的風能不斷減少。卡爾代拉解釋說:「如果前排渦輪機能吸收半數風能,那麼第二排渦輪機可吸收的能量只剩下1/4,而且會越來越少。」

但海洋與陸地不同。首先,海上風速可能比陸地風速高出70%。更重要的是,在那裡你可以獲得「風力補給」。新的研究發現,在中緯度的海洋中,風暴會定期將強大的風能從高海拔地區轉移到地表。這意味著,渦輪機在海上捕捉到的風能上限要高得多。卡爾代拉說:「在陸地上,渦輪機只是從大氣層的最低部分中吸收動能。而在海洋中,它甚至可吸收對流層的動能,或者是大氣層較低部分的能量。」

風力渦輪機不斷地從低對流層中移除動能,從而降低了接近中心高度的風速。因此,在包含多個風陣的大型風力發電場中,發電的速率受到來自大氣動能補給的限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大型風力發電場中,發電能力僅限於1.5到2兆瓦之間。然而,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某些海洋地區,發電能力更高,而且是可持續性的。

尤其是北大西洋區域,有證據表明,在上層大氣層內有較大的向下運動動能。因此,有些海洋地區的風力發電能力可以超過陸地發電能力的3倍以上。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從海洋到大氣的表面熱通量可能在創造出持續高速率的動能下降區域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速率的動能提取在地球物理學上是有可能實現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商業規模的深海風力發電場,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如果這項假設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可行,那麼它就有可能提供整個人類文明所需的電力。

這項研究比較了美國(以堪薩斯州為中心)與大西洋上近200萬平方公裡理論風力發電場的發電能力。結果顯示,覆蓋美國中部大部分地區的風力發電場仍不足以為美國和中國供電,它們每年的發電能力需要達到7萬億瓦才能滿足需求。但從理論上講,北大西洋上的風能就可以滿足這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的電力需求。在相同地區,從海洋中可以提取的潛在能量「至少」是陸地的3倍。

研究發現,為了滿足人類目前的電力需求,需要在海洋上安裝300萬平方公裡的風力裝置,這個面積甚至比格陵蘭還要大。因此,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北大西洋的風力發電能力足以為整個世界提供電力。」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些都是純粹的理論計算,它還會受到許多實際因素的影響,包括並非所有季節的風力都那麼強,而且目前如此大規模捕獲能量的技術還不存在,更不用說將其轉移到海洋上。


還有另外一個大問題:在研究中進行的模擬表明,從自然界中提取這麼多的風能將會引發行星級效應,包括導致北極部分地區的溫度降低13攝氏度。卡爾代拉說:「試圖從風能中獲取滿足整個人類文明所需的能量,可能會引發大麻煩。」但他表示,如果能從這些極高的數字中減少能源消耗,而且如果風力發電場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得更廣,氣候效應將會更小。卡爾代拉表示:「這讓我們相信,我們應該能夠使用一種技術組合,而不是僅僅依賴於這一技術。」

長期以來,能源專家們始終認為,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擁有最大的潛力,可以通過擴大規模生產更多電力,以滿足人類的大部分能源需求。卡爾代拉對此沒有異議。但他的研究表明,將來開放的海洋風能能被人們利用後,那麼它也可能具有相當大的潛力。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教授亞歷山大·斯洛卡姆(Alexander Slocum)專注於海上風能及其潛力研究,他認為波斯納和卡爾代拉的論文是「非常好的研究」,而且它似乎沒有偏見。

斯洛卡姆解釋稱:「開放海洋風能農場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部分所需能源的結論也得到了歷史支持:隨著技術的發展受到限制或被壟斷,尋找替代選擇的動機就會出現。就像汽車取代馬車,美國用水力壓裂法應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壟斷,現在可再生能源正尋求取代碳氫化合物產業。」

科羅拉多大學風能研究人員茱莉·朗奎斯特(Julie Lundquist)指出:「作者們確實承認,從遙遠的海上收集能源存在相當大的技術挑戰,但我很欣賞他們對資源的重視。我希望這項工作能激發人們對深水風能的興趣。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在海上部署風力渦輪機的規模,遠未達到海上風能的上限。」

這項研究還指出了風能的第三種作用。在陸地上,渦輪機已經能被很熟練地建造起來,而且每年都在安裝更多的渦輪機。與此同時,沿海地區現在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渦輪機,但仍處於相對較淺的水域。而要在無際的大海(深度通常超過1600米)上安裝渦輪機,預計可能需要全新的技術,比如延伸出水面的漂浮渦輪機,它要坐落在非常大的水下浮動結構上面,還需要能將整個渦輪機與海底固定的錨。

對這項技術的實驗已經在進行:英國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正計劃在蘇格蘭沿海建造大型的海上風力發電場,該農場將位於100米深的水域,擁有15兆瓦發電能力。這些渦輪機高達253米,其中海面下的漂浮部分就將佔78米。卡爾代拉說:「我們所描述的東西今天看起來可能不符合經濟成本,但當你沿著這個方向開創新的行業後,就能為它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小小)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來源:新華網時間:2020-10-26 11:07:57 有人說,海洋資源取之不盡
  • 為什麼說一百年之前,魚是取之不盡的,用之不竭
    這個問題很有趣,魚類生長的環境無非就是海洋和陸地上的江河湖海,從目前來看,海洋上的個別物種有滅絕現象,沿海魚類生產量在逐年降低,總體來說江河湖海的魚類資源破壞性較大,有些物種已滅絕,淡水魚類資源問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100多年前也就是1920年前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那個時候的魚是取之不盡嗎?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是如此嗎?
  • 宇宙的能量真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
    那麼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終有一天,地球上的某些資源會用盡殆絕。那麼宇宙中的能量會不會跟地球的資源有著相似的性質呢?是否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地球上的能量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實際上很多諸如煤炭資源、石油資源、化石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是在漸漸地減少,人類用一點就少一點。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這標誌著我國在海洋潮流能開發利用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也因此正式增加了一個新的能種,而且是清潔無汙染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為我國加快自主創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增加內容。目前世界上實現海洋能發電併網的國家只有英國和美國。法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雖經多年努力,還是無法實現潮流能穩定發電併網的技術要求。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海洋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不汙染環境,不佔用陸地等諸多特點。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已受到不少海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們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如風能、潮汐能都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裝置,波浪能、溫差能正處於試驗階段。下面就展開談談有關風能、潮汐能、波浪能及溫差能等四種正在趨於成熟中的海洋能。
  • 海大教授制出波浪發電裝置 海浪起伏就發電(圖)
    昨天,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波浪起伏就能發電    記者看到,這個全稱為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的大傢伙是一個鋼鐵平臺,投放在海洋上後會漂浮在海面,隨著波浪的起伏上下浮動。
  • 屢破世界潮流能發電新紀錄
    在浙江舟山南部海域,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全天候發電併網運行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項目——LHD海洋發電項目機組已發電併網、連續運行超過26個月,在潮流能發電規模化應用領域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  潮起潮落的海水,穿過豎在海平面下的發電機翼,飛速運轉的水輪機,轉換為取之不竭的綠色電能,通過國家電網,輸送到海島居民的家中。
  • 「每日一習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自北宋蘇軾的《前赤壁賦》,意指可無限獲取和使用,形容資源十分豐富。
  • 孫悟空的毫毛,怎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
    要說起孫悟空的毫毛,想必很多人會提到觀音菩薩送給孫悟空的三根毫毛。觀音為什麼要送給孫悟空三根毫毛呢?觀音送給孫悟空三根毫毛的片段出現在孫悟空與唐僧一起收服白龍馬這一回中。觀音為了安撫孫悟空就給了孫悟空自己淨瓶上柳葉的三瓣葉子變做的三根毫毛,在他遇到了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用這三根有法力的毫毛助自己一臂之力。這三根毫毛呢,除了能被孫悟空用還能被孫悟空收回來,所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也就不存在毫毛到底能用多少次這個問題了。
  • 青島實現潮流能發電將迎來海洋能開發新局面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研製的我國首臺100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被成功投放到了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據了解,這臺裝置突破了潮流能開發方面的關鍵技術,使得發電裝置能夠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夠適應不同海域。這標誌著我市在潮流能開發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意味我國在海洋能開發領域將打開新局面。
  • 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
    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誠信如此珍貴,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誠信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目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星期六中午,好朋友小強叫騎車去公園玩。天氣晴朗,鳥語花香,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興極了。我和小強騎車剛來到公園門口,只聽「咣鐺」的一聲,我的輪胎破了,心裡著急,怎麼辦?
  •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啥不大力發展
    那用戶的實際用電需求是什麼樣的呢?拿一般的居民用電來說,晚上睡覺前的這段時間用電量最大,半夜入睡以後用電量最小,也就是說電力的需求是忽高忽低的,所以發電站就只能隨之增減發電量來適應電力的需求變化,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大道為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故道,澹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前一句講的是"對於掌握大道的人來說,天下追求大道的人都願意聚集在他的周圍,因為他能加持於每一個求道者,讓主動願意接近他的求道者們都會身心受益,寧靜而平安健康。"
  • ​讓世界潮流能發電技術看中國!歷時10年,他終於做到了!
    在浙江舟山南部海域,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全天候發電併網運行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項目——LHD海洋發電項目機組已發電併網、連續運行超過
  • 核聚變只是溫度高,並不直接產生電流,為什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水力發電廠就比較簡潔了,利用水的流動來帶動輪機,再帶動發電機,最終發電。核電站:目前利用的原理是核裂變,每座核電站都是一座核裂變反應堆。與火力發電站極為的相似,都是採用的是「燒開水」的方式,只不過是第一步不同罷了。那麼現在的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呢?
  • 海洋發電可能將是最終的可再生能源
    以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等為代表的海洋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據統計,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約佔世界能源總量的70%以上。但是,我們開發利用的海洋能卻微乎其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公司開發出了各種技術來利用海洋潮汐或海浪能發電,然而大多數從未超越試點階段邁入全面商業化。
  • 這裡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其實,在某個我們很熟悉的地方,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MC中寶藏最豐富的7個地方!說到村莊就不得不給大家分享一個非常棒的種子了:基巖版種子:516247426在這個種子的坐標-235 ~ -262處你會遇到一個村莊,這個小村子裡有4個鐵匠鋪!搜刮完全部箱子直接開局一波肥!
  • 「藍」能可貴的海洋能
    海洋能的共性是可以再生。在太陽系存在的年代中,星球的萬有引力和太陽輻射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海洋能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舟山朱家尖大青山/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海洋能非常豐富,普遍存在於浩瀚的海洋水體中。學者對海洋能蘊藏量有不同估計,懸殊很大。海洋能存在於海岸線附近,正是人口密集、產業發達、耗能多、遠離傳統能源的地區。
  • 「津門網」絲路文化讓他的作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他經常說正是因為西北塞上的這種文化,成為了他繪畫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正是這一條絲綢之路讓充滿著神秘和散發著民族特色的筆墨綿延至今,所以在他的筆墨當中既有古人的繪畫之風,也有當下的時代面貌。我們今天所選擇了他的這些作品都是較為成熟的畫作,無論是在構圖還有設色方面已經有了他獨特的繪畫之風,整個畫面當中所畫的對象較為突出,他的繪畫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雖然畫的是工筆畫,但是給人一種厚重的感受,並不是像當下所常見的工筆畫一樣,顯得非常纖細,在他的畫面當中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個問題,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欣賞一番吧,看是否對您也有所收穫。
  •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不花錢,太陽能汽車為何不量產?
    受能源儲量和環境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市場內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去年「雙積分」實施後,插電、純電動汽車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就目前來看,插電混動汽車只能算是一種向全面純電動汽車的過度車型存在。那有朋友會問了,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有太陽的地方就能為汽車充電,這樣也就不怕車子跑半路沒電了,為何不能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呢?其實,這種設想早已出現在了汽車行業內,各種以太陽能為能源的概念汽車也早已亮相,但是真正能走到量產階段的,可以說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