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研究新進展:症狀嚴重性與腦部大小和白質發育相關

2021-01-17 東方財富網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具體症狀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等。

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思維研究所的兩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自閉症類型與大腦結構、大小和白質發育之間的聯繫的線索。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一些自閉症女孩神經發育進行成像成像研究,這也是自閉症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一項目也是此次研究的基礎。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400名兒童進行了1000多次核磁共振掃描,歷時長達15年。

這兩項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

在第一項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跟蹤了294名自閉症兒童和135名3歲至12歲之間的非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大小(體積)。

在自閉症兒童中,團隊發現,如果以身高比例來判斷,那麼這些兒童的大腦明顯比正常尺寸更大。

先前的橫斷面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在早期大腦較大,但沒有證據表明在長大後大腦也會較大。普遍接受的理論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大腦會「正常化」或萎縮。

第一項研究發現的事實與普遍觀點相反。3歲時大腦更大的孩子在12歲時大腦仍然更大。這項研究與大多數研究不同時間點的不同個體的工作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研究的對象始終是同一批。

此外,與大多數其他研究不同的是,該研究還包括有嚴重智力缺陷的兒童,這些兒童往往具備自閉症的「大腦袋」特點。

第一項工作研究的是大腦大小與自閉症的關係,第二項則關注大腦中白質的變化與自閉症特徵聯繫。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叫做擴散加權成像的核磁共振掃描,這使得他們可以觀察大腦中的白質區域。白質提供了大腦中的結構連接,允許不同的區域相互交流。

這項研究包括125名自閉症兒童,69名典型的發育中兒童作為對照組,年齡在2.5歲至7歲之間。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白質的發育與自閉症症狀嚴重程度的變化有關。他們觀察到症狀嚴重程度隨時間增加的兒童的白質發育較慢,嚴重程度隨時間減少的兒童的白質發育較快。

研究人員總結稱:「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強調了白質發育在自閉症和其症狀中的作用。」

白質研究建立在之前一項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發現,儘管許多兒童在整個童年時期都經歷了相當穩定的自閉症症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大一部分症狀的嚴重程度可能會增加或減少。

這一現象表明,大腦的某些機制可能導致了這一變化。

這兩項研究的意義比之前的實驗更大,因為它包括了嚴重智力殘疾的兒童,還包含了更多自閉症女孩樣本。在研究中也確實發現,自閉症女孩身出現「大腦袋」的情況比男孩少。

這些數據在未來自閉症性別差異的研究中或許將發揮關鍵作用。

(文章來源:前瞻網)

相關焦點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在基因、神經發育和認知功能之間架起橋梁,可能需要在轉化神經科學和臨床精神病學領域採用類似的大數據方法。基因的發現加速了這一過程,為臨床測序和ASD新治療策略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遺傳學研究已經發現了三類遺傳風險的結論性證據,包括在人群中常見的多基因變異、在人群中最近發生的罕見變異以及在後代中自發發生的新生突變。
  • 研究:空氣汙染或可致自閉症和精神分裂
    查看譯文一項新研究表明,老鼠若在幼年期長期接觸汙染大氣,腦部可能會受損。這種受損包括大腦某一部分變腫大,就人類而言,變腫大的部分常出現在自閉者與精神分裂患者腦中。相關研究結果已發布在《環境健康透視》雜誌上。就自閉症和精神分裂而言,這種變化更多出現在雄性之中。
  • 幹細胞在治療兒童自閉症等神經類疾病中取得進展,被證明安全有效
    自閉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為主要特徵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廣義上的孤獨症既包括我們熟知的典型自閉症(孤獨症),也包括不典型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等孤獨症譜系障礙。全球每20分鐘就有1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自閉症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 中國研究證據:青中年男性吸菸者腦灰質和白質體積變小
    ,然而吸菸時間長短對腦內灰質和白質體積改變的影響尚未明確。 近期中日友好醫院菸草病學與戒菸中心肖丹教授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吸菸者戒斷的腦結構和功能影像學研究」有了進一步進展,其團隊成員彭朋博士的研究發現,與不吸菸者相比,青中年男性吸菸者腦灰質和白質體積更小,其中部分腦結構區域大小與煙齡長短呈負相關。該研究成果 2015 年 9 月在線發表在英國 Clin Respir J 上。
  • Nat Neurosci:基因、白血球與自閉症之間的關係
    2019年9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或許有助於幫助早期診斷和預測症狀嚴重程度。一組科學家分析了302名1歲至4歲男孩的血液基因表達數據,這些男孩中既有患ASD的患者,也有健康對照。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腦部健康中的作用。事實上,細菌共生體在各種精神和神經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中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正在顯現。在所有這些條件或其動物模型中已經記錄了微生物群失調。此外,腸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調節可能影響在各種腦部疾病中觀察到的中樞病理學或行為缺陷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影響的機制只是緩慢地被揭示出來。
  • Cell:新研究發現102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
    2020年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迄今為止針對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最大規模遺傳學研究中,來自全球50多個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102個基因與這種疾病有關,包括幾十個之前未被發現的基因。某些基因還與智力障礙和發育遲緩有關。但是其他的一些基因是這種疾病特有的,並且似乎與作為這種疾病的典型特徵的社交困難有關。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自閉症有多種遺傳病因,其中大多數仍然未知。大約1%的自閉症患者缺失一種叫做Shank3的基因,Shank3對於大腦發育至關重要。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
  • Nature 深度學習解碼腦掃描圖像:預測嬰兒自閉症
    在這之後,對越來越小兒童的研究表明,這一腦容量增加在童年時期就已出現。研究員們沒有辦法確定幼小的嬰兒在日後會不會被診斷出有自閉症,但現在有一個研究表明腦掃描可以幫助診斷這一問題,北卡萊羅納教堂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已經在 6 個月大的嬰兒大腦中檢測出與自閉症直接相關的腦增長變化。
  • 大腦掃描有助於提前診斷自閉症?美國科學家的結論是肯定的
    在對自閉症成因的早期研究中,曾經有一段時間盛行「冰箱理論」。甚至Kanner教授也一度支持這一觀點。隨著科學認知的進步,人們對自閉症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近十年來,自閉症已經被確定是複雜的腦部發育障礙所引起的。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該研究整合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與精神疾病患者的磁共振影像數據,國際上首次設計猴-人跨物種的機器學習分析流程,為自閉症、強迫症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開闢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臨床應用的新途徑。自閉症(ASD)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的發育性疾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同時自閉症患者常伴隨強迫症(OC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等併發症,這給臨床診斷和病理機制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
  • 最新研究成果:圍產組織幹細胞改善自閉症患兒的症狀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異常狀況,其特徵是兒童時期開始的社會交流和互動的異質性改變,以及重複、受限的行為和興趣,導致功能障礙。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報導,AS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大量易感基因和環境因素影響了其表型表達。由於其他神經發育、精神和軀體疾病的多種因素並存使得尋找自閉症的病因變得十分複雜。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包括上期給大家介紹的突變基因是如何影響神經元傳導功能從而導致自閉症的相關症狀。,旨在為讀者提供權威、可訪問和及時的信息,了解神經科學最重要的進展。該研究室的研究主題為:神經血管網絡的發育,結構和可塑性(腦血管模式;神經血管單位的生理和病理重塑)以及神經系統疾病(中風,血管性痴呆,阿爾茨海默氏病,腦外傷,自閉症)。
  • 新研究揭示大腦畸形的基因源頭,儘早治療成為可能
    這種腦部畸形主要包括與梗阻性腦積水、異常眼運動、小腦缺陷和脊髓脊膜膨出相關的症狀,大約56%的病例伴有脊髓空洞畸形。 根據其病理改變分為4種類型:Chiari畸形I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其中,Chiari畸形I型較為常見。 就I型而言,大約每100名兒童中就有一名病例。
  • 談血管性步態異常:灰質和白質怎麼了?
    雖然步態問題與各種小血管病變神經影像特徵(如白質高信號、腔隙性腦梗死和腦微出血)的存在和程度相關,但目前並不清楚其確切的相關機制和任何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病理作用。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小血管病變如何影響白質完整性和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最終導致臨床症狀出現。
  • 智商與大腦發育相關,與腦體量無關
    21世紀被稱為腦和意識的世紀,科學家依然對情緒、精神、智力等大腦高級複雜功能的認知甚少,有關「腦容量越大人越聰明」這般言之鑿鑿的定論也一直在坊間流傳。腦容量究竟是什麼?以什麼單位計算?腦容量大小真的與智商相關嗎?  顱骨內腔容量就是腦容量  顱骨內腔容量大小,即我們所說的腦容量。
  • 功能醫學可以診治自閉症
    這種狀況具有可識別的原因、可測量的異常和可治療的功能的障礙,可逆的基於身體的生物狀況。總而言之,自閉症到底是終身判決還是可逆性病症呢?  許多研究已經闡明了自閉症的原因和可能的治療方法,但主流醫生或科學家忽略了大部分這些數據。這項新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因為它發表在世界最具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
  • 吃了自閉男孩的便便後,小鼠也得了自閉症
    加州理工的Gil Sharon博士和同事們分別收集了典型發育兒童(TD)和ASD兒童的糞便樣本。 結果,吃下自閉症孩子糞便的小鼠,竟然也表現出了自閉樣的行為(較少社交、較少發聲、表現出重複刻板行為),而TD組的小鼠沒有。 此外,他們還發現,來自ASD兒童的糞便細菌,可促進小鼠大腦中ASD相關基因的廣泛選擇性剪接——而這正是在人類自閉症患者腦中發現的一個特徵。
  • Nature:一種自閉症療法可恢復大腦連接功能
    2017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來自UT西南醫學中心Peter O'Donnell 初級腦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了一組可以恢復自閉症患者大腦功能的療法。這些自閉症患者體內缺乏對維持神經元連接至關重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