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都會」到「伊託邦」,那些人工智慧的銀幕傳說...

2020-11-19 極客電影

1956年8月,美國漢諾斯小鎮寧靜的達特茅斯學院。

約翰·麥卡錫、馬文·閔斯基、艾倫·紐厄爾等科學家聚在一起,討論著計算機規模理論、編程、神經網絡等硬核話題。

閒暇時間,他們還分析了一個似乎與當時不太相符的主題——如何用機器來模擬人類學習及其他方面的智能感

△ 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

會議開了倆月,牛排沒少吃,紅酒也喝了不少,大家眾說紛紜,始終沒能達成共識。

但是,他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專有名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啥是人工智慧?

引用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戴維·多伊奇的觀點:

具有人類心智屬性的電腦程式,它具有智能、意識、自由意志、情感等,但它是運行在硬體上,而不是運行在人腦中。」

△ 牛津大學教授戴維·多伊奇首次提出了「量子圖靈機的架構和可證明量子加速的算法」

把這句話形象化地翻譯下,就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些自我意識已覺醒的計算機、機器人、人造人、合成人等「強/超人工智慧」

強/超人工智慧?Yeah!

為了便於理解,學界將人工智慧劃分為了「弱、強和超」三個類別:

「弱人工智慧」(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類似於現在的AlphaGo又或者美顏相機、手機導航、無人駕駛等等;

「強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能夠與人比肩;

「超人工智慧」(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是「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都聰明很多」的存在。

當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麥卡錫他們的討論還過於超前,技術跟不上思想;

然而今天,得益於近30年人類在神經學、計算機算力、大數據的飛躍發展,人工智慧終於堂堂正正地成為了學科,不再是銀幕上的科學幻想。

這些學科元素映射在娛樂領域,便是「實在太香」的人工智慧題材影視作品——從1927年的《大都會》開始直至今日,連綿不斷90多年,科幻影視還在推陳出新。

△ 《大都會》(1927)

△ 《人工智慧》(2001)

△ 《銀翼殺手2049》(2017)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識:人類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科幻影視裡那個「技術奇點」

今日所設想的種種人機關係、道德困境、倫理思辨、哲學難題,終究會一一上演。

到時候,我們會如何抉擇?



真香定律

人工智慧的影像發展


人類的想像力遠超時代。

在沒有科學理論加持的年代,早期科幻電影只能靠藝術家們純粹的想像來構建人工智慧形象。

令人意外的是,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有關人工智慧的影片就成為了題材爆款和內涵標杆——來自於1927年,弗裡茨·朗和他的《大都會》

△ 《大都會》(1927)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家與工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日漸增長,這種矛盾通過影像化的手法極端地表達了出來:

一個野心家想憑藉自己創造的機器人,迷惑上流社會、離間工人,達到毀滅世界的目的。

△ 上世紀20年代的科幻視覺奇觀

傳統印象中,德國人刻板而嚴謹,然而本片中的想像力居然如此超前。即便過了90多年,我們依舊能夠從中發現值得探究、分析的元素,實為工業文明時期進行人文反思的經典之作。

甚至於在後世的許多人工智慧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機器人瑪利亞的身影。

可惜這種想像還未成為人所共識,世界就陷入戰火之中。

戰爭在泯滅人性的同時,也激發了科技進步;戰後,一大批軍事科技成果開始轉入民用。

1950年,圖靈提出了轟動世界的圖靈測試——但學界的火爆並沒有快速地反映到電影業界。

1951年,基於冷戰狀態下《地球停轉之日》上映。哥特作為外星人的陪伴者,展示了各種「神力」,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夾雜了意識形態衝突與階級矛盾。

△ 《地球停轉之日》(1951)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之後,隨著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數學與自然語言領域,人們感覺到人工智慧在未來的作用和意義。

於是,沉寂12年後,一部不朽之作誕生了——《2001太空漫遊》,庫布裡克憑一己之力將科幻電影拔高到充滿哲學思辨,甚至無人能懂的高度。

這其中就有了人工智慧HAL9000形象。

△ HAL9000「瞳孔」中的太空人

它沒有人類外表,充滿了計算機的簡潔與平和,冷酷來源於人類設置的目標和機器邏輯,然而,它有感情。

那麼人類所製造的機器智能化後,一旦能與人類本身相抗衡時,人機關係就會發生變化。

這種對科技的焦慮情緒瀰漫了緊隨而來70年代。

△ 《西部世界》(左,1973)和《複製嬌妻》(右,1975)

1973年的《西部世界》,失控的機器人對人類展開屠殺,仿佛一則黑色預言,暗藏著機器禍心。

1975年的《複製嬌妻》中,美麗動人的妻子早已被改造為了機器。

至於《巨人:福賓計劃》、《五百年後》、《無聲奔逃》、《未來世界》也都表現出了人類被反制、壓迫的窘境。

△ 喬治·盧卡斯1971年的導演處女作,科幻電影《500年後》

80年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思考的深入,類型片拓展出了人工智慧題材的新路徑——即《銀翼殺手》所代表的高科技、低生活的賽博朋克風

△ 《銀翼殺手》(1982)

描繪出嘆為觀止的後工業社會全景,暗合了人類對於後工業時代的疑惑與困境。

另一方面,學界對人工智慧的認知與研究也進入到客觀與理性發展階段,學科進步儘管緩慢,但勝在穩健。

反映在電影中就會發現從80年代持續至今,人工智慧題材類型化成為了常態

溫情派《霹靂五號》、《機器人老爸》、《機器管家》;

△ 《機器管家》(1999)

科技焦慮《終結者》和《電子殺人狂》;賽博朋克《機器人獵手》以及人文思辨等等。

△ 《終結者》(1984)

這期間,人文關懷與倫理困境的內涵開始急速加劇

特別是《黑客帝國》、《人工智慧》等作品上映後,賦予人機關係更多值得思考的方向;

△ 《黑客帝國》三部曲

△ 《人工智慧》(2001)

原本的二元對立隨著智能崛起開始模糊,人類正在逐漸正視這個問題。



永不過時

人工智慧的母題迭代


A. 人類自身製造的技術焦慮

早期科幻電影的發展伴隨著戰後的恐懼、與科技進步帶來的焦慮。

儘管對人工智慧的認知懸而未決,大部分計算機或智能機器往往具有負面工具的效應。

在《2001:太空漫遊》中,HAL9000與人類的矛盾實質上就體現出了人類對技術的焦慮

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碑的秘密,人類展開木星登陸計劃;飛船上有3名主要角色,大衛、弗蘭克和HAL9000。

在藍色多瑙河的悠揚背景音樂下,宇宙空間那廣袤而浩瀚的壓迫感轟然而至,迅速對觀眾的視覺與心理空間完成擠佔。

△ 經典音樂,空靈的太空

隨後的場景轉入太空艙內,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矛盾通過角色交互清晰地傳遞出來。

影片其實給出了HAL的混亂根源:「這個任務事關重大,不能容許你們破壞。

殺死船員,形成了一種常見人工智慧反叛的源頭——算法得到最優結果,為了完成人類賦予的既定任務或避免人類走向毀滅終局,只好控制(殺死)人類。

當然,人類不會坐以待斃,大衛要關閉HAL。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人工智慧的情緒變化:

從剛開始的「Stop,Dave」,到「Will you stop,Dave」,再到「I'm afraid」,甚至是「My mind is going,I can feel it」。

《2001太空漫遊》就是那個時代人與科技關係的預言

動物腿骨切換到太空飛船,標明工具對人類進步的階梯意義;

然而,當機器智能不斷上升,科技所代表的工具性質就發生了變化,人工智慧掌握決策權,便形成了與人的對抗,徒增人類擔憂。

同樣的擔憂表現在了2008年的《鷹眼》和2009年「山寨鷹眼」《奪命手機》中。

△ 《鷹眼》(左,2008)和《奪命手機》(右,2009)

鷹眼認為美國總統及其同僚威脅到了國家安全,果斷需要消滅。

甚至到了2020年,FOX新劇《智能逆襲》,全新的智能爆炸型neXT依舊走出了這樣六親不認又殊途同歸的步伐。

△ 《智能逆襲》中的neXT

B. 後工業時代的幻世迷茫

菲利普·K·迪克,賽博朋克的大神級人物,傑出的科幻作家。

△ 菲利普·K·迪克

27年裡,他累計創作了40部長篇和125部短篇小說,且有10部作品獲得了影視化輸出。

然而,他生前並不為一般人所接受。其作品缺少閱讀快感,文學性大於娛樂性。

但對菲利普·迪克來說,科幻可不是玩笑,需要嚴肅地承載出「對世界真實性的懷疑」和「身份探尋」

這種情結經過時代與人文發酵,成為了賽博朋克類型片的核心。

賽博朋克融合了控制論的前綴Cyber與反主流的Punk,通常以人和科技的關係為主題,設置在未來的反烏託邦社會形態下,通過擁有反叛意識的主角來完成中心思想的闡述。

《銀翼殺手》就建立在這樣的脈搏上。

現代主義般的城市,充滿了尖聳的建築,極具視覺威脅力。

雨水似乎從未停歇,瀰漫黏著又潮溼的氣息。

人造光源在氤氳中誘發晦暗,雜亂無序中是一片悲觀的荒原;陰沉、孤寂、冷酷的人們如「行屍走肉」一般生存其間。

未來似乎並不美好。

而主角們就要在這樣的混沌和自我懷疑下完成身份的探尋,重獲價值認知;同時,已經崛起的人工智慧也開始尋求自己的價值。

雖然說賽博朋克依舊充滿了對科技和未來的不信任感,但這些作品走的更為深入,涉及到人工智慧的倫理危機以及哲學層面對真實性的定義。


C. 道德與倫理困境

1942年,艾薩克·阿西莫夫在《環舞》中首次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很快三大定律就成為了機器人科幻作品的基石。

然而,當機器人真的達到了智能或者具備了人類的內在性時,金科玉律也帶來了道德與倫理困境。

於人類而言,我是主體,永遠享有對客體(人工智慧)的控制權與決定權。

而在覺醒的人工智慧們看來,人類還要「奴役」他們多久?同等、公平效應下的權益會在哪裡?

《人工智慧》裡的小男孩大衛賺足了眼淚;桑尼成為機器人「救世主」;而細思極恐的艾娃則會毀掉創造者,囚禁「小男友」;即便是《西部世界》裡彪悍的德妹,也為自由意志付出了慘痛代價......

△ 大衛、桑尼、艾娃和德洛瑞斯

2015年,美國AMC與英國TV4臺翻拍了瑞典電視劇真實的人類

△ 《真實的人類》已經續訂到了第三季

《真實的人類》將重點放在了合成人覺醒後的人機關係與倫理困境。

合成人遵守著機器人三大定律,服務人類。

然而,事情還是有了變化,因為總有人擁有著上帝一般的執念,要研發出真正的人工智慧。

於是,Mia覺醒了,陰差陽錯下越來越多的合成人擁有了自我意識。

△ Mia與Hawkins一家

此時我們會看到人類與合成人兩條主線發展,來進一步討論未來困境。

《真實的人類》就像是《人工智慧》一樣,選擇了較為溫和的方式來討論、批判和思辨,為人類的下一發展階段提出了種種可能。


D. 後人類時代的超我思考

2001年,威廉·J·米切爾提出了伊託邦(E-topia)的概念

伊託邦由電子(Electronic)和烏託邦(Utopia)組成;

與賽博朋克不同之處在於,伊託邦更加平和、中性,既沒有極端浪漫,也沒有絕望荒野,趨近於科技極端發展下的未來社會形態。

屆時數位化成為常態,人與自然、科技的關係更為和諧

在這種自然共生狀態下,人類終於能夠擺脫主體思想,完成去人類中心化的視角切入,進入後人類時代

這時候,人類本身對身體的關注度開始降低,不再那麼糾結,人與科技(人工智慧)開啟了全新的融合發展階段。

△ 社會哥:查派

一方面,人類選擇放棄上帝造「人」(傳統意義上的實體人工智慧)的夢想,卻沒有拋棄對永生的追求;

於是,力求擺脫細胞束縛,探索意識上載,想要「再活五百年」——像《西部世界》、《上載新生》和《黑鏡》那樣。

△ 《上載新生》中「陰陽相隔」的親人可以用意識存儲的方式「再次見面」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不去追求物理軀幹,嘗試融入人類社會,徹底轉型為一種意識存在,比如《她》中的Theodore與Samantha。

△ 《她》(2013)

後人類的轉變造就了社會關係的革命,重構了人機互動模式與人類的本我思考方向。

當大家都擁有著思想、意識、自由意志和情感,拋開身體之後,我們與人工智慧又有什麼分別?

哈拉維在《賽博宣言》的最後以堅定的口吻這樣寫道:


以抗爭的、烏託邦式的觀念重構西方亞里斯多德以來形成的「自我與他者、頭腦與身體、文化與自然、男人與女人、文明與原始、現實與表象、全體與部分」等為核心的二元主義;
改變和顛覆我們關於生命、主體、死亡、現實、意識、精神與肉體等一系列命題的思考和認識
——我寧願是個賽博格而非女神。



泰然處之

平和面對「他們的未來」


埃隆·馬斯克說:「有了人工智慧,我們是在召喚惡魔。"

同樣的,霍金也有過「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會終結人類」的論斷。

聽起來甚為危言聳聽,感覺我們明天就會被「奧創」隨時幹掉。

但現在的人工智慧還類似於襁褓中的嬰兒。

△ 波士頓動力製造看起來傻傻的機器狗

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說他們是錯的。

因為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一切都還懸而未決。

對人工智慧的批評、抗議、接納、歡迎等等,就如同這90多年的科幻電影,都是對未來可能性的討論,未雨綢繆也好,廣開言路也罷,我們終究會在智能時代的「寒武紀大爆發」中迎接他們的到來。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現在也許是人類的「盛世」,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生存、發展了這麼多年,是時候坦然一些了。

所有的「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即便他們是擁有意識的機器人。

相關焦點

  • 從「大都會」到「銀翼殺手」,這些人工智慧電影永不過時
    △ 牛津大學教授戴維·多伊奇首次提出了「量子圖靈機的架構和可證明量子加速的算法」把這句話形象化地翻譯下,就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些自我意識已覺醒的計算機、機器人、人造人、合成人等「強/超人工智慧當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麥卡錫他們的討論還過於超前,技術跟不上思想;然而今天,得益於近30年人類在神經學、計算機算力、大數據的飛躍發展,人工智慧終於堂堂正正地成為了學科,不再是銀幕上的科學幻想。
  • 從大都會到變形金剛 科幻影視中的人機關係解讀
    從它們出現的第一天起,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就成了一個複雜的謎團,當我們在銀幕上看著這些開始只是略具形態的人形慢慢越來越神似人類時,我們羨慕其不死的鋼鐵(或者其他高級材料)身體,又同情它們不完整的靈魂;我們有時把它們看作是人類的幫手、僕人、寵物甚至朋友,有時又恐懼它們會悄悄取代我們,從造物變成神靈……       科幻影視中對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做過哪些想像和描繪
  • 盤點銀幕機器人的進化史
    在機器人成為銀幕主角的88年歷史裡,這樣的「尷尬」曾不斷上演。那些看起來強大無比、擁有各種超能力的機器人,實際上卻沾了魔術之手的光。同時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電影裡的機器人總是走在現實之前,無論技術還是智商。它們是人類欲望、情感、心理在科技上的投射,某種程度上,它們又反過來引領了現實中機器人的進化。
  • 《大都會》:純粹又無望的機器之心
    通天塔般壯觀的大都會,人類與機器人混居其中,被分為很多區域,社會形態已發展為有專門處理失控、擅越區域機器人的人類政黨組織,也有為機器人爭取權利的組織,還有不滿被機器人搶佔了工作機會的底層人,甚至有革命者。偶然跟隨伯伯來到此地的小男孩健一,遇見了「初生」的擁有小女孩外形的機器人蒂瑪,卻不知,「她」是別有用心的大人物製造的秘密武器。
  • 70歲淺丘琉璃子重出江湖 棄母山傳說再搬大銀幕
    70歲淺丘琉璃子重出江湖 棄母山傳說再搬大銀幕 時間:2011.01.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機器人為什麼變壞了——從《科學怪人》到《終結者》
    這部小說在1931年被搬上銀幕,叫做《科學怪人》,科林·克利夫飾演的怪物永垂青史。《科學怪人》2、大都會中的反動者20世紀初期科幻作品進入到了第一個黃金時代,冷冰冰的機器充斥其中,各路作品中恨不能把血肉之軀的人類全都刪除,只剩下機器。
  • 那些年我們在大銀幕上看過的火山爆發
    說到火山爆發,大家腦海中最先出現的是什麼畫面?是巖漿噴射,煙霧重重?還是生死逃亡,險象環生?提到這樣的話題,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那些通過火山爆發,引出一系列故事情節的「美國大片」。火山題材的電影因為拍攝和製作的高難度和高投入,在國內的大銀幕上前所未見,即使是好萊塢也很少觸碰。令人驚喜的是,12月12日,中國將有一部自己的火山題材「視覺爽片」——《天火》重磅來襲。點擊獲取影片更多資訊在介紹《天火》之前,留下一點懸念,我們先來盤點一下此前的火山題材電影。
  • 「華味」漸浸染紐約大都會 華埠登上捷運卡廣告
    中新網4月11日電 據美國位於曼哈頓下城的華埠上了大都會運輸署在地鐵車廂裡做的捷運卡廣告。  據報導,為了鼓勵更多的人購買地鐵捷運卡,大都會運輸署製作了一些廣告。這些廣告展示紐約市社區的豐富內容,並且宣傳乘地鐵很方便。華埠是大都會運輸署選用來做廣告的社區之一。  以華埠為主體的地鐵捷運卡廣告,基色是中國傳統的大紅和金色。長長的廣告分成5個色塊。
  • 好萊塢往事|從大銀幕轉戰小屏幕
    電影享受著一些具體的、高於電視劇的待遇,起碼小屏幕跟大銀幕在面積上就不能比。從現在家庭影院系統的普遍技術水平來看,要真正實現在家看電影,還需時日。更令家庭影院不可望其項背的是電影院的大型音響系統—它們連最起碼的「音量」這一條都跟電影院比不了。
  • 大都會將飛毛腿外野手漢密爾頓移除40人名單
    老將外野手比利-漢密爾頓也是其中一員,這位曾經的盜壘王在周五的比賽中還代表紐約大都會出場比賽,然而一天之後大都會便將這位老將移除了球隊40人名單,也許是因為一次糟糕的盜壘失敗!顆球選到保送,此時大都會派上了速度更快的漢密爾頓完成代跑,而漢密爾頓也依靠投手犯規登上二壘攻佔得點圈。
  • 名畫懸疑案:大都會博物館價值9500萬美元的凡·高名作是假畫?
    你有沒有想過,在博物館或者畫展上看到的那些動輒價值千萬美元的畫作,可能是贗品? 幾乎每隔幾年,人們就會看到關於某某天價名畫實則贗品的新聞不脛而走。甚至很多贗品本身就是已有百年歷史的文物……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畫作,雖把不明真相的群眾玩弄於股掌之間,卻也增添了那麼一絲神秘氣息。
  • 深度| 以太坊「大都會」終極指南: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作為以太坊的裡程碑事件,大都會終於要來到我們身邊了。以太坊開發團隊計劃於9月18日在測試網絡上測試"大都會"(Metropolis),測試至少3周時間。如果測試正常,"大都會"將被部署在主網絡。所以,升級到"大都會"階段的最早時間是10月9日(譯者註:實際部署時間已經推遲)。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是"大都會"?
  • 上海是「國際大都會」,那香港又是什麼?答案很真實!
    因此上海被我們稱為「國際大都會」是沒錯的!走在上海街頭就很容易丟失了自己,因為實在是太多人了,超1600萬人的大城市!但是走在其中就會發現,有一種來自中國南方的人們尤為突出!對了!你無估錯,那就系香港人!香港和上海這兩座城市,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他們都是亞洲少有的經濟發達的城市,聞名於全球!
  • 評分9.0《大都會》:一部如此有趣的黑白默片,偉大的科幻巨製
    《大都會》是一部很老的片子,無論是情節進展的速度、演員的化妝還是影片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都與在新世紀成長的我們格格不入,一些特效處理更是由於過於具象,便猶如文學作品中形容的詞藻,因此讓我有些笑場。但是當了解到這部電影後的信息與背景後,便被強烈地震撼住了,於是慢慢嚴肅下來,觀看這部影片,更是產生了膜拜的心情。《大都會》1927年上映,弗裡茨·朗導演,阿弗萊德·阿貝爾、古斯塔夫·佛力施主演,類型為劇情、科幻,豆瓣評分8.0。這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是至今仍被效仿的無聲片時代的傑作。歷時兩年、三萬多人參與、耗資五百萬馬克、使國家製片廠破產。
  • 陳根: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文/陳根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結構,大致模仿人類大腦的物理結構。例如,2018年英國大都會警察局用來檢測和標記虐待兒童圖片的人工智慧軟體就錯誤地將沙丘圖片標記為裸體。快遞櫃,取出父母的包裹,就是典型的人工智障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階段人工智慧的技術局限,經常出現人工智障的行為,這也引起了學界的研究和開發。
  •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Verizon合作推出虛擬互動藝術體驗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Verizon官網1月11日消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Verizon推出The Met Unframed,這是一種沉浸式虛擬藝術和遊戲體驗服務,藉助Verizon 5G超寬帶提供增強功能,其中包括十多個數字渲染畫廊和近50件藝術收藏品。
  •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如果說,面容神秘的班克斯已經夠奪人眼球,那麼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的藝術思維更是「腦洞」大開,因為他以已故太空人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半身像製作了一個24K金「罈子」,打算用此容納勞倫斯的「靈魂」並發射到太空,以此向故人致敬。《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 《貓臉老太太》上映 恐怖傳說登銀幕開啟嚇人模式
    恐怖「人氣王」初登大銀幕 首映場全場尖叫  因「貓臉老太太」的故事流傳時間長,範圍廣,影響到的人數可達千萬,是中國民間靈異故事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興起,「貓臉老太太」的故事又衍生出多個版本。有觀眾稱電影《貓臉老太太》在恐怖營造方面達到了效果,部分片段全場尖叫。
  • 《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文丨聆雨子編輯丨穀雨從提前點映到正式公映,這一周的院線,因為《八佰》,收穫到久違的票房和熱議。大眾能為《八佰》找出諸多裡程碑式的興奮點: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第六代導演第一次嘗試大場面戰爭題材。
  • 人工智慧與油氣那些事兒
    目前石油的三大出口國,沙特、俄羅斯、美國以及其他石油工程領域的參與者為了提升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希望通過數據分析、實時監測和自動化來尋求可持續性發展,隨著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應用到油氣領域成為行業發展勢在必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