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在博物館或者畫展上看到的那些動輒價值千萬美元的畫作,可能是贗品?
幾乎每隔幾年,人們就會看到關於某某天價名畫實則贗品的新聞不脛而走。甚至很多贗品本身就是已有百年歷史的文物……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畫作,雖把不明真相的群眾玩弄於股掌之間,卻也增添了那麼一絲神秘氣息。
下面,讓我們一起穿越重重迷霧,看看梵谷最具爭議畫作《麥田裡的柏樹》的真假之爭。(小知識點:梵谷和凡高都是正確的,梵谷是大眾最為習慣的寫法。但在權威出版物《辭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上,都寫作凡·高)
01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9500萬美元的凡·高名畫是贗品?
凡·高可能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西方現代主義大師,他的《吃土豆的人》、《向日葵》和《星夜》都是家喻戶曉的傳世佳作,各種茶杯、電腦和手機屏保都用的是這些作品的圖案。美國作家歐文·斯通(Irvining Stone)的凡·高傳記《渴望生活》曾於 20 世紀80 年代在中國的藝術界廣為流傳。
2016年11月,美國一位名叫詹姆斯·格魯姆德維格(James Gru- ndvig)的作家向媒體披露,他認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估價高達9500萬美元的凡·高的《麥田裡的柏樹》是贗品。這一質疑引起了公眾和博物館的重視。為了澄清事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方回應說,博物館網站上已經公開了畫作流傳有序的信息,還有科學檢測的報告為博物館背書,可以證明那幅館藏畫作是凡·高的真跡。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景
02
質疑者的理由:繪畫水平太差、畫卷沒有摺痕、來源存疑
格魯姆德維格所提出的疑點是否有道理,博物館的回應是否具有說服力呢?作為質疑方的格魯姆德維格只是一位業餘愛好者,並不是鑑定家或藝術史家,雖然他似乎能夠如數家珍地介紹凡·高的事跡和作品,但沒有提出經得起推敲的問題。他認為這幅作品最值得懷疑的地方在於作品的繪畫水平。
《麥田裡的柏樹》被認為是凡·高最好的風景畫之一,但畫面的顏色處理卻不盡如人意,最大的瑕疵在於畫作中心部分的山丘,這本是前景處麥田和背景天空之間的分界線,但這組山丘的中間有一個非常不和諧的藍色塊。格魯姆德維格說:「凡·高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那個藍色的斑點是那麼異乎尋常。凡·高從來沒有畫過藍色的斑點。」
此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藏有一幅凡·高的柏樹作品,與之相比,《麥田裡的柏樹》中的柏樹顏色更加深暗,對此格魯姆德維格認為,兩幅作品在色調和筆觸上有明顯的區別,看上去不像出自一個人的手筆。
除此之外,凡·高作畫的速度和創作量是驚人的,油畫作品往往幾天甚至一天就畫完了。凡·高在完成作品後會把畫布從畫框上拆下,然後捲起來郵寄給弟弟提奧。而他這些油畫很多顏料都還沒有幹透,在卷折的過程中會在油畫表面留下顏色層斷裂的痕跡。格魯姆德維格認為大都會的《麥田裡的柏樹》並沒有明顯的摺痕。
最後,這幅《麥田裡的柏樹》來源也有很大的問題。雖然這幅作品是由凡·高的侄子通過商業畫廊流通到市場的,但格魯姆德維格認為這幅作品是埃米爾·舒芬內克(Émile Schuffenecker)偽造的。
舒芬內克被認為是一位三流的印象派畫家,在凡·高的弟弟提奧去世後,其遺孀約·邦赫(Jo Bonger)曾請舒芬內克幫忙修復凡·高的一些畫作。在此期間,舒芬內克了解到了凡·高繪畫的全貌,因此能夠按照凡·高的風格仿製他的作品。
格魯姆德維格注意到大都會的《麥田裡的柏樹》並沒有出現在1891 年凡·高遺產清單中,因此這幅畫的來源存疑,應該是偽作。
03
《麥田裡的柏樹》何許「畫」也?
《麥田裡的柏樹》是凡·高在瘋人院被允許野外繪畫時所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在此期間,凡·高創作了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星夜》,而《麥田裡的柏樹》則是與《向日葵》相對應的系列,凡·高自認為這是他最滿意的夏季風景畫作品。
凡·高畫過的《麥田裡的柏樹》起碼有 12 幅,但流傳下來的構圖相似的有三幅:一幅在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還有一幅為希臘的一家慈善基金會(Stavros S. Niarchos)所有。格魯姆德維格認為三幅中,除了大都會的那一幅都是真跡。凡·高還繪製過這一系列的素描稿,這些素描稿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美術館。
鑑定一幅作品的真偽,手法無非那幾種:(1)流傳有序;(2)材料論證;(3)技法風格。如果在這三個方面全部有直接的確定性證據,那麼作品就可以判明是真的了。反過來說,如果三種鑑定手法,任一環節出現矛盾,就可以證明作品是假的了。當然,這是鑑定的理論和邏輯。而實際上,很多時候並無法直接證明某個畫作的流傳和材料,但又沒有關鍵的證據可以反駁,這個時候,對畫作的鑑定就會出現爭議,此時也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至於技法風格,也都只能側面證明,因為大多數偽作的基礎就是風格學。如果連風格技法都沒研究好就去造假,那偽作是無法登大雅之堂,供專家們坐而論道的。
從流傳順序來看,這幅畫作是凡·高的侄子在 1900 年通過巴黎的畫商賣給舒芬內克的,一年後從舒芬內克那裡流傳到了奧地利的一位王公貴族貝爾蒂爾(Louis-Alexandre Berthier, prince de Wagram) 手上,然後通過巴黎一家畫廊於 1910 年賣給了著名的德國畫商保羅·卡斯爾(Paul Cassirer)。1910 年底,卡斯爾在柏林轉手賣給了弗朗茲·馮·孟德爾頌(Franz von Mendelssohn)。孟德爾頌家族後來搬遷到了瑞士,於 1951 年將畫作賣給了比勒(Bührle)家族。比勒家族在 1993 年以 57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的外交官沃爾特·安嫩伯格(Walter Annenberg),後者購得畫作後即刻捐贈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由此來看,確實從流傳順序的角度來看,格魯姆德維格的質疑並非毫無根據。
04
畫布上的麥糠和沙礫都沒放過:
大都會高科技鑑定報告認定是真跡
不過這也只能說明,這段流傳鏈條的一個環節可能出現造假情況,並不能確證作品就是贗品。為此,博物館還提供了一份詳細的科學鑑定檢測報告,並配有高清的圖片說明。
首先,報告認為大都會的《麥田裡的柏樹》是這個系列的第一幅作品,是凡·高在室外寫生時繪製的,而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那幅是凡·高在瘋人院裡根據寫生作品複製的,在基金會的那幅是凡·高送給母親和妹妹的縮小複製版本。
寫生版《麥田裡的柏樹》與後面兩幅最大的不同是在畫面左邊麥田邊緣的綠色線條處理上,凡·高美術館的那幅素描版和寫生版一致,說明複製版是對寫生版進行了調整,因此在線條處理上趨於理性(圖1、圖2、圖 3、圖 4)。
圖1 (左):《麥田裡的柏樹》(寫生版),1889 年 6 月下旬,布面油畫,73.2cm×93.4cm,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圖2 (右):《麥田裡的柏樹》(複製版),1889 年 9 月,布面油畫,72.1cm×90.9cm,英國國家美術館
圖3 (左):《麥田裡的柏樹》(縮小複製版),1889 年 9 月,布面油畫,51.5cm×65cm,私人機構收藏
圖4(右):《麥田裡的柏樹》(素描版),1889 年 6 月下旬,素描,47cm×62cm,荷蘭凡·高美術館
能夠證明畫作是凡·高寫生時創作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是,在顏料層裡面檢測到了一顆麥糠。這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 1993 年對畫作進行表面清洗時發現的。在畫作的底部顏色層裡面還發現了些許沙礫,也可以證明畫作是在野外完成的。
除了作品的尺寸與凡·高給弟弟的書信中描述的一致,屬於30號尺幅,更為重要的是,畫布的紋理與凡·高美術館藏的幾幅凡·高在瘋人院時期繪製的油畫一致,可以精確判斷這一批畫布是凡·高在1888年2月至1890年7月之間所使用的。
通過X射線檢測可以發現,畫作的繪畫筆觸和繪畫步驟與素描版接近。畫作不同的局部筆觸表現手法非常豐富多樣,這符合凡·高繪畫的習慣。畫作的塗色方法與大都會的另一幅凡·高的柏樹非常接近。
最後,這幅畫作實際上也存在捲起打包的痕跡,柏樹的上部有損壞和顏色修補的痕跡。
由此可見,畫作的學術和鑑定工作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只有通過嚴謹的研究,才能對歷史做出更精確的還原。
05
英國國家美術館鑑定報告提供對比參照,雙重驗證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鑑定報告非常翔實,從側面證明了大都會的畫作確實是真跡而且是寫生版。而他們自己的那幅作品底層有素描痕跡,說明這幅畫是凡·高在室內對寫生畫作的複製品。
在筆觸上,複製版的油畫在中景部分對比寫生版有所簡化。在室內複製的時候,凡·高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把畫面的筆觸變得更有裝飾性,也就是說,更具有凡·高個人的繪畫語言風格。
國家美術館對自家館藏的複製版做了清理工作。凡·高的厚重筆觸導致積灰處理需要非常精細,不然會破壞形成肌理的色塊。因此國家美術館使用了帶有百分之一油酸鉀的去電離子水,用極為細小的毛筆慢慢局部除垢。
當表面塵垢清除得差不多以後,美術館分別通過電子顯微鏡、X射線和紅外線對作品的材料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結果發現凡·高比較傾向於使用鋅白,而不是鉛白。凡·高知道鋅白顏料揮發性效果比鉛白差,但在色變方面比鉛白更持久。他還使用了鉻黃、祖母綠和鉻綠,用來繪製深綠色。因為凡·高作畫的速度很快,因此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了不同的色層混雜的現象。同樣,複製版油畫也有卷折而導致的色層斷裂的痕跡(圖5、圖 6、圖 7、圖 8)。
圖5 (左):《麥田裡的柏樹》(寫生版)X 射線掃描
圖6 (右):《麥田裡的柏樹》(寫生版)山丘部分藍色局部筆觸
圖7 (左):《麥田裡的柏樹》(寫生版)前景右部局部
圖8 (右):《麥田裡的柏樹》(寫生版)前景左側顏色粘連局部
根據國家美術館的報告,如果大都會的那幅作品在用色習慣上有一致性的話,也可以有力回擊格魯姆德維格的質疑。
柏樹是凡·高自殺前創作高峰期的一個重要圖式。凡·高曾寫信給提奧,認為柏樹就像埃及的方尖碑,非常具有當地的地方特色。在夏天,柏樹是整個麥田裡最為黑暗的部分。因此,有學者把柏樹作為與向日葵相反的兩個凡·高畫作中最重要的圖式之一。向日葵象徵著光明和生命,而柏樹象徵著黑暗和死亡。
06
真相大白:質疑者是為自己新書上市炒作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面對質疑所採取的態度是非常開明的,通過與其他公眾博物館的長期研究與合作,把自己掌握的證據都詳細地公開在了官網上。這幾家博物館所出具的科學檢測報告可信度較高,而機構裡的藝術史家所做出的分析也非常中肯。
相比之下,格魯姆德維格的質疑流於表面,更多地使用了所謂「大師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沒有卷摺痕跡」和「這幅 9500 萬美元的畫是假的」這樣的語言,看上去非常像是想要引發話題的標題黨。
事實上,格魯姆德維格本是一名基建工程經理,他花了3年時間來研究調查凡·高的生平和畫作,寫了一本《分解凡·高》(Breaking Van Gogh)。這本書出版於2016年10月,這明顯是為銷售專著而炒作造勢。而且這本書的副標題直接就是:大都會的 9500萬美元的凡·高作品是贗品。當然,作者勇於質疑和執著調查研究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
凡·高贗品醜聞自藝術家被捧為大師以來屢見不鮮,學術界對於凡·高作品全集的篩選也充滿爭議。他生前不名一文,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其畫作價格已經達到非常可觀的程度。偽造凡·高作品既有巨大的商業利益為推動力,又有許多條件為造假提供便利。
廣受大眾追捧的凡·高
凡·高生前就會複製很多自己的作品當作禮物寄送給親朋好友。因為凡·高沒有什麼收入來源,靠親朋好友接濟,因此他時常饋贈畫作來表示謝意。而且凡·高的書信被全面出版,很多假造者可以通過這部分詳細資料找到漏洞,針對某些作品偽造畫作。
業界對於這些博物館藏的凡·高作品真偽也爭論不休,能夠形成共識的一點就是:如果流傳能夠清楚地追溯到 19 世紀 80 年代以前,那麼就可以判斷畫作的真實性。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的科技保護部門的逐步完善、博物館之間互動研究的日益緊密,凡·高作品鑑定的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了。
《麥田裡的柏樹》的真偽爭議也說明了,博物館隨時在接受公眾的監督,以保證其收藏和文化傳播的公信力。
本文整理自龔允之所著《挑戰達·文西:名畫懸疑案裡的藝術史》,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連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