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生物學進展:Masquelet技術新進展: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促進PMMA誘導膜的血管生成

2021-01-21 骨生物學




Advances in the Masquelet techniqu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promote angiogenesis in PMMA-induced membranes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周躍、李傑課題組

作者:Wenkai Wang, Rui Zuo, Haixia Long, Yanqiu Wang, Yang Zhang, Chao Sun, Gang Luo, Yuan Zhang, Changqing Li, Yue Zhou, Jie Li


發表情況:Acta Biomaterialia 2020 May;108:223-236,doi:10.1016/j.actbio.2020.03.010.



The periosteum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bone formation and defect re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periosteum has been suggested to solve the cli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bone defect repair. Inser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one cement can induce the autologous generation of a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bone defect reconstruction. The PMMA-induced membrane i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bone defects, especially for angiogenesis, but its biological mechanism remains elusive. Here, a PMMA-induced membrane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a femoral critically sized defect in mice. We identifie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as a regulatory component of induced membrane vascularization.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MDSCs was markedly linked to increased membrane thickness and capillary density.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of an in vitro coculture assay indicated that MDSCs of the induced membrane further facilitated the angiogenic capacity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VEGFA, Ang2 and HIF-1α. Furthermore, signaling pathway blockad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TAT3 activ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upregulation of VEGFA, Ang2 and HIF-1α expression in induced membrane MDSCs. Our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angiogenesis in the PMMA-induced membrane and confirm the key signaling molecules of MDSCs in induced membrane angiogenesi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is strategy may become a new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arge bone defects in the future.

 


骨膜在骨形成和骨缺損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既往學者提出了運用骨膜組織工程技術解決骨缺損修復問題。在大段骨缺損修複方面,Masquelet技術運用PMMA骨水泥材料可誘導形成一種自體的組織工程化骨膜(誘導膜),目前大量研究證實了該技術有效促進骨缺損重建。PMMA誘導膜是Masquelet技術中促進骨缺損重建,尤其是血供形成的關鍵因素,但其分子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股骨骨缺損PMMA誘導膜模型,並證實了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是誘導膜血管化的重要調節因素。MDSCs數量的增加與誘導膜的厚度和毛細血管密度的增加顯著相關。體外共培養實驗證實了,誘導膜組織中的MDSC通過上調VEGFA,Ang2和HIF-1α的表達,能夠誘導臍靜脈內皮細胞的血管生成。此外,信號通路阻斷實驗結果表明,STAT3的激活與誘導膜MDSCs的VEGFA,Ang2和HIF-1α表達上調有關。本研究為PMMA誘導膜血管生成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並證實了MDSCs在誘導膜血管生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為未來治療大段骨缺損提供新的治療靶點。


 


Figure 1. 小鼠股骨誘導膜模型的構建與評估


(A)術後4周X線評估;(B)製作股骨缺損並植入PMMA骨水泥材料;(C)誘導膜(4周)大體觀;(D)誘導膜HE染色;(E)股骨斷端與誘導膜連接區域;(F)正常股骨組織切面(*:骨膜)。

 

Figure 2. 誘導膜成骨和成血管相關因子鑑定


(A)誘導的膜標本中VEGFA,FGF2,Ang2和BMP2高表達。(B)不同時間點誘導膜中新生血管鑑定(CD31陽性)。

 

Figure 3. 誘導膜中CD11b+Gr1+細胞較骨膜顯著增加


(A)誘導膜免疫細胞成分分析;(B)誘導膜與骨膜CD11b+Gr1+細胞含量對比;(C)不同時間點誘導膜CD11b+Gr1+細胞含量變化。


Figure 4. 誘導膜中CD11b+Gr1+細胞是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


(A)QPCR證實Arg1和iNOS在誘導膜中高表達;(B)流式細胞術檢測誘導膜中CD11b+Gr1+細胞Arg1,iNOS和ROS表達強度;(C、D)誘導膜中CD11b+Gr1+細胞具有T細胞免疫抑制功能。(C)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檢測,培養72小時後,有或沒與CD11b+Gr1+細胞共培養後,CD8+T細胞中IFN-γ和TNF-α的表達下降。(D)與CD11b+Gr1+細胞共培養後,CD8+T細胞增殖能力顯著下降。


Figure 5. MDSCs促進誘導膜血管生成


(A)吉西他濱耗竭骨髓的CD11b+Gr1+細胞;(B)MDSC耗竭後,誘導膜的厚度和毛細血管密度顯著下降。內皮細胞用抗CD31抗體(紅色)染色,細胞核用DAPI(藍色)染色;(C)MDSC移植後,誘導膜的厚度和毛細血管密度顯著增加。

 

Figure 6. AG490通過抑制STAT3信號傳導抑制MDSC血管生成


(A、B)AG490顯著下調STAT3,同時VEGFA,Ang2和HIF-1α表達下降;(C-E)AG490抑制MDSC的STAT3通路後,對共培養的內皮細胞成血管作用下降(運動能力、遷移能力、成管能力)。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小鼠股骨骨缺損模型可成功構建PMMA誘導膜。在誘導膜炎症微環境刺激下,骨髓中的CD11b+Gr1+細胞大量活化為MDSC,從而具備T細胞抑制功能。PMMA骨水泥周圍大量的MDSC促進了誘導膜的形成和膜的血管化。此外,誘導膜中MDSCs通過上調STAT3信號,分泌VEGFA,Ang2和HIF-1α促進內皮細胞血管生成。這些發現揭示了MDSCs在誘導膜促進骨缺損修復中的重要作用。未來,MDSCs可能作為大段骨缺損修複方面的新的治療靶點。



相關焦點

  • 髓樣抑制細胞(MDSC)綜述
    但是,在癌症中,髓樣細胞會大量轉化為新的主細胞-腫瘤細胞。髓樣抑制細胞(MDSC)代表了這一過程。這些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密切相關。MDSC在健康個體中不處於穩定狀態,並出現在與慢性炎症或壓力相關的癌症和病理狀況中。這些細胞已成為導致腫瘤進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大量證據支持MDSC在癌症的免疫抑制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在腫瘤血管生成,耐藥性和促進腫瘤轉移中的重要作用。
  • 牙源性幹細胞及牙髓再生的研究進展
    目前,牙髓再生的前沿研究集中在組織工程領域,近年來利用牙源性幹細胞再生牙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很強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不同環境的誘導作用下能向其他細胞分化。牙源性幹細胞在牙體組織損傷修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當牙體組織發生炎症或創傷導致幹細胞數量不足甚至缺失時,修復將無法進行。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然而在腫瘤患者中,炎症反應持續存在,免疫病理調節機制用於限制炎症反應,但卻同時抑制了CTL的功能,導致機體慢性炎症與免疫抑制共存的狀態。此外,腫瘤細胞通過分泌和上調免疫調節因子從而增強免疫抑制,刺激基質細胞及免疫細胞深化慢性炎症環境。這種慢性激活的炎症信號不僅抑制了適應性免疫反應,並且同時通過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血管生成因子、生長因子、免疫調節因子的釋放增加從而支持腫瘤的生長。
  • 認識腫瘤微環境中的MDSC細胞
    它是英文「myeloid-derivedsuppressor cells」的縮寫,即髓系抑制細胞,也稱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顧名思義,這類細胞來源於骨髓,能顯著抑制免疫應答。熟知的免疫負調細胞還有調節T細胞(Treg)。癌症中,髓細胞異常分化。其中,MDSC聚集於腫瘤及外周淋巴器官,成為腫瘤微環境的標誌,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促進腫瘤發展。
  • MAPK信號通路在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中的功能研究進展
    多種信號通路共同參與調控牙源性細胞成牙分化的過程。牙源性幹細胞是一類來源於牙齒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如牙髓幹細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根尖牙乳頭幹細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s)、牙周膜幹細(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囊幹細胞(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DFSCs)脫落乳牙幹細胞(stem
  • 前沿:幹細胞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進展|內源性幹細胞|幹細胞...
    肺是由40多種不同的分化類型細胞組成的複雜器官,不同的祖細胞群位於成年人類肺的不同解剖區域(例如肺上皮幹細胞)。通過動物模型實驗及臨床試驗發現,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和骨髓來源幹細胞能夠促進受損傷的肺再生新的肺組織。這提示我們,通過給予外源性幹/祖細胞或激活內源性幹/祖細胞來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是一種新的可行的治療方案。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該研究發現並證實,轉錄因子c-Rel是誘導髓源性抑制性細胞(MDSC)分化進而促進癌症發展的關鍵因子。靶向轉錄因子c-Rel可抑制腫瘤進展,並促進T細胞檢查點阻斷介導的抗腫瘤反應。首先,研究團隊發現c-Rel是控制MDSC分化的關鍵因子,進而促進腫瘤生長。作為轉錄因子,c-Rel通過直接調控Cebpb的表達促進MDSC分化。在小鼠髓樣細胞中敲除c-Rel基因後,腫瘤內的MDSC分化和功能受阻,從而導致抗腫瘤T細胞功能增強,能夠顯著抑制癌細胞生長。
  • 深圳先進院腫瘤免疫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萬曉春及其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抑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腫瘤微環境中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的存在是形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主要因素和減弱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是一群異質性細胞,來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系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的前體。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植入DPSCs和SHED後促進了脊髓功能的恢復。DPSCs也可使新出生的小鼠免受腦缺血的傷害。DSCs的治療潛力與BMMSCs相似,是再生治療的另一種無創來源。這些擴散性鈦分泌神經元和神經元的支持細胞,作為發展、維護、修復和使特定神經元的生長因子生存,尤其是DPSCs分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神經生長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對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如運動神經元和多巴胺能神經元具有深遠的影響。DPSCs可影響內源性神經幹細胞,並產生神經球。因此,DPSCs可能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方面具有廣泛的前景。
  • 細胞凋亡在激素誘導性股骨頭壞死中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caspase-3主要作用在細胞凋亡的執行階段,活化後的caspase-3影響DNA複製、轉錄和損傷修復。梁博偉等研究報導沉默膜聯蛋白A1基因促進成骨細胞的凋亡,膜聯蛋白A1基因表達下調通過激活caspase-3引起成骨細胞凋亡。
  • 外泌體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外泌體中的mRNA和microRNA(miRNA)可從一個細胞轉移到另一個細胞中,並在新的細胞中發揮功能。因此,外泌體是理想的細胞間信息傳遞媒介。外泌體通過如下3種方式進行細胞間信息傳遞:膜融合後內容物釋放、膜表面信號分子以及信號分子胞外釋放。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癌……
    該研究發現並證實,轉錄因子c-Rel是誘導髓源性抑制性細胞(MDSC)分化進而促進癌症發展的關鍵因子。靶向轉錄因子c-Rel可抑制腫瘤進展,並促進T細胞檢查點阻斷介導的抗腫瘤反應。在小鼠髓樣細胞中敲除c-Rel基因後,腫瘤內的MDSC分化和功能受阻,從而導致抗腫瘤T細胞功能增強,能夠顯著抑制癌細胞生長。然後,研究團隊開發了靶向c-Rel的抑制劑,通過抑制劑抑制c-Rel後,與敲除c-Rel基因相同,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 靶向三陰性乳腺癌的藥物研發進展
    其中不僅涉及抑癌或癌基因的突變,還涉及腫瘤細胞本身、免疫細胞、細胞外的基質成分、腫瘤新生支持血管等共同構成的抑制免疫微環境的變化。免疫細胞及因子TAMs通過釋放抑制性細胞因子、降低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功能及調節TME中PD -L1的表達來促進TNBC的進展。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JBC:多糖化合物通過抗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機制進展
    以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而間接抑制腫瘤生長不失為一種優選方法,但是由於機體對抗血管生成抑制劑的耐藥性,尋找高效、低毒的抗血管抑制劑是癌症治療的熱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糖生物學及糖化學實驗室丁侃課題組對多糖的抗腫瘤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
  • 老藥新用,同時抑制癌細胞線粒體和血管生成,可有效治療多種癌症
    然而,對腫瘤代謝依賴性的更深入理解可以提供抑制腫瘤生長的其他策略。在這方面,線粒體代謝也提供了對抗癌症進展的有希望的靶標。線粒體發揮重要的細胞功能,通過氧化磷酸化(OXPHOS)調節能量供應,執行細胞死亡以及Ca離子和活性氧(ROS)的細胞內信號轉導。
  • 全脫出牙齒牙周膜再生研究進展
    隨著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幹細胞為基礎的組織工程技術為全脫出牙齒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組織工程技術包括3個要素,即種子細胞、生長因子和支架材料,其作用方式主要分為無細胞性組織再生和細胞性組織再生。本文將對2種作用方式在全脫出牙齒牙周膜再生中的研究與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MSC的免疫調節功能是其強大的特性之一。 MSC具有調節免疫反應的優點,可以與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相互作用,通過直接的細胞-細胞接觸和分泌可溶性因子發揮免疫調節功能。帕金森病病人中穀氨酸的毒性、活性氧的產生、DNA缺陷等是導致神經細胞凋亡的重要因素,MSC可能通過減少這些毒性物質以及抑制凋亡通路達到治療目的。 BONILLA-PORRAS等發現MSC可以降低6-羥基多巴胺(6-OHDA)誘導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凋亡誘導因子(AIF)等氧化應激標誌物的表達。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Wang等研究認為,CD4輔助性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的淋巴細胞出現在局部病變的上皮層和固有層中。Th1、Th2等輔助型T淋巴細胞亞型代謝不平衡是OLP複雜的細胞因子免疫調節網絡中重要一環節。由上皮內CD8細胞毒性T細胞引發的角質細胞凋亡可導致OLP上皮基底膜破壞,從而進一步促進炎症的發展。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M2型巨噬細胞還與癌細胞結合併促進其生長(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化開關」,涉及M2巨噬細胞的極化和增殖。這個生化檢查點從糖酵解途徑分支出來,為快速細胞增殖和分化提供原材料。如果該途徑被抑制,則M2極化和增殖會受到抑制。這一現象對理解TAM和治療癌症有著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