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鷗種群人工招引與種群恢復項目實施現場。範忠勇攝。圖片源自微信公眾號阿拉善SEE江南項目中心
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陳和秋 報導
12月7日,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理事長範忠勇和同事頂著凜冽的海風,再次登上位於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鐵墩島,與保護區工作人員一同展開對燕鷗繁殖區的環境整改。
今年以來,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海鳥科研團隊與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阿拉善SEE江南項目中心共同發起「拯救神話之鳥」公益項目,旨在保護中華燕鷗,消除其滅絕風險。
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有所提升,但在海鳥保護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在範忠勇看來,有關部門應加強重視海鳥保護工作,提升保護力量,做好普法宣傳和海島環境保護。在守護好海鳥資源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旅遊項目創新,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同發展。
撿拾鳥蛋威脅海鳥種群延續
前不久,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三女子撿拾野生海鳥蛋的案件,判處三人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6個月,共同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83250元,並要求三人公開賠禮道歉。
實際上,撿拾野生海鳥蛋曾是一代沿海居民的童年回憶,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遊戲,甚至受野生鳥蛋可滋補等不正確的傳統觀念影響,不少地區消費者對野生鳥蛋趨之若鶩。
在範忠勇的記憶中,十多年前,海鳥蛋在浙江的一些大排檔偷偷地叫賣,一個甚至可以賣到三四十塊錢。
此外,海鳥繁殖期正值不少地區的休漁期。於是,撿鳥蛋成了一些貪圖不義之財的漁民掙「外快」的捷徑,「當地漁民非常清楚哪些地方是有海鳥繁殖的。」範忠勇說。
然而,頻繁地撿拾鳥蛋可能危及海鳥的繁衍生息。
範忠勇介紹,常見的海鳥,如燕鷗,每次下蛋量很少,有些燕鷗一次只下1枚蛋,有的可以產2至3枚蛋,大規模撿鳥蛋的行為顯然會導致燕鷗繁殖失敗。
在中國東部沿海,燕鷗的下蛋時間集中在5月前後,一些燕鷗發現蛋被撿走之後,還會再次下蛋。但這樣一來,繁殖進程被推遲,到7月左右,遇上颱風多發期,燕鷗的生存將受到嚴重威脅。這樣的情形如果連續多年發生,對燕鷗種群的延續將造成巨大破壞。
範忠勇表示,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海鳥實際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海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從海鳥的生存狀態可見一斑。
因此,多地保護區相關條例都明確禁止撿鳥蛋行為,違者將面臨罰款。此外,今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其中擬新增物種大幅增加,一些海鳥保護等級也將升級,如作為世界上最為瀕危鳥類之一的中華鳳頭燕鷗,將由二級保護動物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新名錄如獲通過,非法撿拾中華鳳頭燕鷗鳥蛋的行為可能面臨更嚴厲的處罰。
浙江力匯律師事務所主任金琴雲表示,我國刑法第341條規定了「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根據情節輕重,分別採取不同程度的量刑。而捕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能屬於「情節特別嚴重」,最高可以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增強海鳥保護意識
「保護等級的升級也意味著相關海鳥保護的宣傳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金琴雲說。
在過去的研究中,範忠勇發現,多地海鳥保護普法宣傳僅僅停留在城市或縣城,卻忽略了針對撿鳥蛋的主要人群——漁民的普法教育。
事實上,除了撿鳥蛋,漁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海洋生態緊密相關,包括海洋旅遊產品的開發,以及漁業經營活動也可能影響海鳥的繁殖,比如觀光船環島或登島遊、釣魚等旅遊項目,部分漁民違反自然保護地的管理條例,在禁止區域採集海貝等海產品,都可能打擾海鳥在棲息地的繁殖。
「在保護海鳥方面,漁民能做的很簡單,就是不撿鳥蛋,並與海鳥保持適當的距離。」範忠勇說,地方有關部門應當在海鳥棲息地附近設置警示性標牌,提醒漁民遠離海鳥。同時,相關宣傳工作應當進一步深入到鄉鎮,以及更偏遠的漁村,加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
他建議,一些沿海縣城可以與鄉鎮村籤訂野生動物保護協議,將責任落實到鄉鎮村幹部身上,提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吸納社會力量共同保護海鳥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的海鳥保護工作較薄弱。」範忠勇說,儘管沿海各地設有各級保護區、保護地,但實際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到位的情況較為普遍,尤其是一些縣、區級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編制不齊全、人員不足,缺乏管理能力,甚至連工作必需的車、船都沒有。
對此,範忠勇認為,一方面,地方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吸納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管理和保護海洋環境。
範忠勇介紹,其他國家也曾面臨我國當前存在的鳥類保護問題,一些地方政府於是將部分海鳥棲息的海島交由鳥類保護組織協會管理,協會在海島上展開研究觀察的同時,也負責守護海鳥,且效果顯著。
「民間組織的參與不僅能彌補有關部門管理力量不足問題,還可以對社會起到正面的宣教科普作用。」範忠勇說。
從短期來看,國內保護區的一些有效措施也值得推廣,比如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海鳥繁殖期內,組織守護隊出船,圍繞海鳥的繁殖島進行24小時巡邏。在他看來,這是最有效且實際的做法。全天候巡邏基本上能夠防止對海鳥繁殖的各種人為幹擾;而海鳥繁殖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海鳥孵蛋期僅20多天),只需在特定時期加強防護,成本也不高。
開發具有科普意義的生態旅遊產品
除了排除人為幹擾,營造利於海鳥繁殖的自然環境,對海鳥保護同樣重要。範忠勇說,海鳥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威脅就是天敵,比如蛇鼠等,會偷吃鳥蛋或幼鳥。範忠勇所在項目組近日登上海島的重點任務,就是控制島上的鼠類種群數量。
範忠勇還透露,團隊正計劃與一些科研機構合作,探討在一些海鳥繁殖較為固定的海島,設置遠程高清監控,試圖藉助科技手段提高海鳥保護的效率。「監控設備的設置本身就能對違法幹擾海鳥繁殖的漁民或遊客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有了遠程監控系統,地方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就能隨時觀察到海鳥繁殖的情況,一旦發現非法靠近海島,或幹擾海鳥繁殖的行為,能夠立即通過島上的廣播系統發出警告,並視情況及時執法。
不過,加強野生動物保護並不只有提高投入、加強監管一條路徑,將充足的野生動物資源發展為特色旅遊產品,還能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野生動物保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雲南省盈江縣石梯村的觀鳥致富就是一例。據媒體報導,當地政府與盈江縣觀鳥協會合作,在林中先後搭建起45個鳥類監測點。自2017年以來,村裡年均接待國內外觀鳥者2萬多人次,每個監測點實現年收益1至3萬元。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放下獵具,開始學習鳥類知識,主動投入護鳥的隊伍中。
範忠勇提出,沿海地區也可以充分發揮海鳥資源優勢,在一些非禁止開展旅遊的地區,避開海鳥繁殖階段中的敏感時期,在與海鳥保持適當距離的前提下,開發以觀鳥為主的、適當的生態旅遊項目,推出一些具有科普意義的生態旅遊產品。
「數千隻海鳥棲息在島上,振翅齊飛,是非常震撼的畫面,極具觀賞價值,足以在一眾以吃海鮮、看海景為主的國內常見海洋旅遊產品中脫穎而出。」範忠勇說。原標題: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普法宣傳開發科普意義生態旅遊產品或是海鳥保護新路徑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