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研究指南》:成年人的情感體驗其實都是被訓練的結果

2020-11-23 澎湃新聞

《感情研究指南》:成年人的情感體驗其實都是被訓練的結果

2020-06-24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一個人內心的情感體驗,是某種關係的體現。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階層的情感表達,都無法忽視社會情感準則的教化訓練。

本書作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達、情感體制、情感導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論,並以「情感主義」為切入點,研究啟蒙時代及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情感表達方式的變化及其意義。沙龍、共濟會、咖啡館等情感避難所的出現,是人們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現。人們在日記、通信、演講中表露出對情感自由的嚮往,報紙刊物以及私人發行的小冊子也在這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呼籲情感真摯、拒絕偽善成為人們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基本要求。這種情感表達方式並不僅限於小說、戲劇等文學創作,而是成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上升為一種政治上的「美德」。

由此,雷迪清晰勾勒出情感與認知、情感與理性、情感表達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在「硬邦邦」的「理性」材料之外,強調「情感有自身的歷史」,使情感成為歷史學的合理研究面向,為情感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情感生活的普遍特徵

總結下目前談到的所有論點可看出: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無論是在認知心理學領域,還是在文化人類學領域,情感都已經成為新的研究對象。並且,兩個領域對於情感的研究都傾向於質疑西方已有的情感常識。

在心理學領域,對於情感,學者們已經形成新的共識,即情感就像過度學習的認知習慣,取代了傳統認識,即情感是生物性的預編碼反應。心理學家們在探究「專注」同「無意識」「自動化」「下意識」的區隔邊界時,發現這個邊界是寬寬的灰色地帶,其中有很多連接兩端的路徑。學者們開始認為情感習慣及期待對認知及其完成任務的策略,有著微妙且深遠的影響。現在認為情感沿著兩條簡單的軸線——溫和到強烈、不高興到高興——而變化的觀點,已被擱置一邊,學者們傾向於對喚醒的複雜維度及目標與情緒反應的相關性的重要性進行更深刻的理解。最新研究發現,心理控制的抑制塑造了個體學習、管理及壓抑情感與思考的方式。

人類學家普遍認為情感是文化建構的結果。這種認識帶來了關於世界範圍內情感變化的新的有說服力的民族志研究。與此同時,這種研究情感的方式面臨理論上與政治上的雙重困難。情感是文化建構結果的觀點,為政治性批判西方的情感認識,即情感是生物性的、女性的,提供了論據。但同時,該觀點也剝奪了人類學家對田野調查中的當地人的情感進行政治批判的一切依據。基本上,純粹的建構主義甚至不會抨擊西方的情感常識和行為——因為它也只是一種文化建構的結果,沒有更優越,也沒有更低級。最近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情感概念。這為克服上述困難提供了出路,但其中一些概念仍模糊不清,並不像他們支持者所希望的那樣在文化上保持中立。

本章所提到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是否能幫助解決人類學研究中的概念難題呢?基於純理論考慮,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實上,可能性是如此明顯和鼓舞人心,令人不禁要問,是否有可能把純理論意義上的反對意見擱置一邊呢?下面我將概括性地分析這些可能性。接下來的一章,我將結合實驗證據與民族志報告來談談理論上的困難。我將闡述一個新的情感理論,其可以涵括各類研究結果,也可以為一種參與政治的、基於歷史的情感人類學開闢前進道路。

 

對於人類學家普遍採用的建構主義情感理論,心理學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認可。目前為止,由於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繼續確證了伊森和戴蒙德在1989年提出的關於情感的主張,即情感就像過度學習的認知習慣,同其他任何認知內容一樣。所有認知都深受社會性互動的影響。像認知習慣一樣,情感同涉及符號和命題的社會生活的任何其他方面一樣具有可塑性,比如宗教、宇宙論、親密關係、道德原則、政治意識形態。但由於情感學習牽涉心理控制,所以,它會被任何策略的風險和可變性所影響,也就是「不思考某某」的心理控制策略。而且,由於心理學家繼續認為情感具有與目標相關的效價和強度,情感也就必須形成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心理控制對個體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情感同賦予自我以連貫性(然而有限的)的密集的目標網絡有密切關係的話,如果它們幫助個體管理在追求多樣目標中產生的衝突和矛盾的話,那麼,練習駕馭情感的心理控制就會成為高優先級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是不可能的,至多是部分完成。

因此,人們會期待社會能把情感作為一個高優先級考慮的事情。如果社會生活中存在任何統一的目標或精神追求(顯然,事情並不總是這樣,但常常是這樣),那麼情感必定在維持這個目標或精神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夠被清楚闡述的情感文化——當然也有人稱其為「情感體制」——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期望能找到其中兩個普遍的特徵: (1) 社會把情感視為一個重要的可付諸努力的領域。(2) 情感學習、情感平衡的理想狀態及恰當中止等這些問題的最佳解決策略,社會為個體提供了辦法和建議。情感體制,是所有政體穩定的基本構成要素。

 

在情感人類學研究中,有大量的證據證實了上述這兩個特徵的存在。無論研究者們認同何種理論,他們的民族志證據中常常都有關於集體的情感努力塑造和集體的情感理想闡釋的記錄。來自羅薩爾多(1980)、阿布盧赫德(l986)和盧茨(1988)的建構主義民族志證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三項開創性研究都證明了,上文提到的兩個特徵對當地人的情感實踐極其重要。無論是伊隆戈人、阿魯德阿里人,還是伊法魯克的居民們,他們語言中都有一個重要的詞語,用於命名成功的情感控制。在伊隆戈人那裡,「beya」這一概念(羅薩爾多翻譯為「知識」)同「liget」一樣重要。正是長輩們的beya,成功地接納和疏導了青少年不斷增長的liget。beya使得長者能夠抑制年青人衝動的暴力,直到年輕人找到目標;beya讓長者懂得突襲探險需要周密計劃,長途跋涉中應始終隱藏在森林中,只有安全時才進行攻擊,抵抗伴隨攻擊而來的混亂,從而成功實施逃跑計劃。beya確保女性的liget是在經驗中磨練的,所以她們的園藝及撫育孩子經驗豐富、方法有效。在阿魯德阿里,如同其他說阿拉伯語的社群一樣,情感控制包括在「′agl」一詞的涵義中,阿布盧赫德稱其為「理性」。例如,在上文提到的事件中,中年人拉希德公開表達對他年輕的新婚妻子的濃濃愛意,這種行為被認為是缺乏「′agl」的證據。「他放棄了對自己情感的控制,意味著他讓自己被他人所控制。……由於這件事情,拉希德喪失了同他年齡匹配的地位,一個能掌控自己與他人的有榮譽感的男性所應有的地位——在那件事之前他一直保持的地位」(1986: 97)。據阿布盧赫德分析,與之相比,ghinnawa詩歌的使用則完全依照′agl的指令。藉助ghinnawa詩歌巧妙且富有表達力的特點,精心策劃地在愛人面前吟誦ghinnawa,並不意味著失敗的情感控制,而是「已被克服的深邃的情感」。阿布盧赫德指出,詩歌發揮了它的作用,因為它是「創造性管理著的強有力情感的表現」(p.246,重點補充)。在伊法魯克,人們認為兒童到六歲時具有了「repiy」(盧茨翻譯為「社交力」)。這項能力使他們可以去學習基本的社會情感「fago」(愛/同情/傷心)——一項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的情感,以及「song」(義憤)——道德判斷和政治權威的情感。

上述提到的每一個社群中,個人名譽既有賴於以往行為實踐,也基於個體駕馭情感的能力及對遵循情感規範的認可與推崇。雖然他們共同認為情感是一種主觀努力,但並不妨礙這些社群在情感的其他方面有很大不同。羞恥和負罪感在伊隆戈人的情感中不那麼重要;不能控制情感可能導致不幸的結局,但並不會引發羞恥感或招致批評(M. Rosaldo,1984)。與之相比,榮譽感在阿魯德阿里人那裡特別重要。獲得榮譽是他們唯一被公開允許的行為動機,其他時候,情感被視為危險的事物。在伊法魯克人看來,情感本身就是道德判斷的場所,好的行為源自好的情感。雖然差異明顯,但三個社群的民族志研究都表明,在這些地方,情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努力領域,常被認為困難的、易變的情感控制不但為自己所珍視,也為他人所推崇。

 

本文節選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英]威廉·雷迪 著;周娜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版

關鍵詞 >> 感情關係,薄荷實驗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情感其實是一種猜想」,你怎麼看?
    今天看到某著名演講平臺,一位科學家言辭鑿鑿地提出一條理論,她指出:我們人類的情感其實是一種猜想。 中間她毫無避諱地說Facebook所做的「情緒研究」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情感在我們的大腦中並沒有電路,沒有所謂的「規律」,它是大腦在某個時刻建立的猜想,是數十億個大腦細胞共同協作的產物。 看到這些,我的情緒禁不住波動了起來。
  • 成年人的絕交,都是靜悄悄的,心理學:好的關係,不需要強求
    當身處一段友誼關係中時,我們都不可避免地希望對方能夠一直陪伴著自己,但是,就像過了期的食物會腐爛發臭一樣,感情也有保質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與某個人的情感交集慢慢變淡,直到變成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時,感情最後也會漸行漸遠,甚至在你還沒有來得及發現的時候,它就已經消失了。一、為什麼友情有保質期1.
  • 首屆情感AI大會:當人工智慧理解並具備人類感情時……
    正如AI和深度學習的教父之一Yann LeCun所說:「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擁有智能。」情感在高度個人化的同時也是社會化的。一般來說,對他人和對自身行為的情感反應是嬰兒期學習的第一件事。這也是人們喜歡講故事,以及故事對於學習、影響和啟發他人、鼓勵行動和變革都非常有效的原因。
  • 成年人的絕交,都是靜悄悄的,心理學:被刪除、拉黑時,根本沒必要難過
    當身處一段友誼關係中時,我們都不可避免地希望對方能夠一直陪伴著自己,但是,就像過了期的食物會腐爛發臭一樣,友情也有保質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與某個人的情感交集慢慢變淡,直到變成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時,感情最後也會漸行漸遠,甚至在你還沒有來得及發現的時候,它就已經消失了。
  • 兩性情感:婚姻生活變得很冷淡,我們該如何做讓感情升溫
    不是誰都能輕而易舉就把生活過成自己理想的樣子,何況婚姻生活更是錯綜複雜。其實,婚姻生活過成這樣,會有這樣心情還是可以理解的,離與不離不是誰都可以灑脫的去抉擇,畢竟都已不再年少輕狂,任性妄為,成年人的那份成熟與責任還在,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負擔也是可以理解,生活過成這樣也能理解。生活不易,現實逼迫著你們。
  • 情感賦能:情感關係與感情關係的區別?習以為常的認識不一定對
    情感關係和感情關係其實很多人只是習以為常的自以為,但是到底有什麼區別?卻難為難分。讓我用一篇圖文來為您解惑。這個話題看似習以為常,但所謂大道至簡,越是平常我們自認為熟知的事與物,真要細緻地描述出來,如若沒有足夠的經歷與參悟,真不是容易就能辦到的事。
  • 魚也有感情:研究認為魚類擁有一定意識感知能力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關於人類以外的其它動物是否會思考是否有感情這一問題,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大多數人都認可人類具有一定層次的情感體驗,即能夠思考和帶有情感;也有人認為海豚和鹿也是有感情的動物。那麼魚類、昆蟲或植物是否有感情呢?這一問題又引起了另一個科學思考,即如何推斷動物或植物具有情感體驗。
  • 成年人的大腦到底有沒有新生神經元?兩個新研究在打架呢
    很遺憾,由於研究手段本身的局限,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哪項研究的結果更接近真相。新的實驗方法,讓人們看到新生神經元最早開始研究大腦時,人們發現,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成年人大腦中處於分裂相的神經元細胞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神經元不會新生。
  • 在羽毛球訓練中打造成年人的「童子功」
    在羽毛球訓練中打造成年人的「童子功」 訓練時有個項目:斜線吊上網。
  • 9月桃花,十二星座感情中需要注意這些,感情自然升溫,桃花自來
    9月帶來,不少星座的桃花都很旺盛,不過旺盛歸旺盛,還是需要注意某些細節的。在感情中,十二星座9月桃花需要注意這些,這樣感情升溫,單身者們的桃花自來!雙子座在情感上你或是你身邊的某個人並看上去那麼有擔當,就算你是一個成年人,你也不願意去你不願意承擔的一些結果,那麼,這個時候的爭吵,也許只是埋下了一個伏筆。不過好消息是,土星恢復順行,讓一些問題、矛盾引爆出來,通過坦誠的溝通、交流,能消除心裡疑惑、顧慮。
  • 情感勞動中的積極體驗:深層表演、象徵性秩序與勞動自主性
    情感勞動的興起無論對社會生產的組織,還是對個人的健康福祉,都具有潛在的巨大影響。那麼,情感勞動具有怎樣的特徵,又會對從業者的勞動體驗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一方面,有關情感勞動對勞動者造成何種影響的研究大多使用定量方法測量勞動者的工作滿意度(Wharton,2009),而忽視了對勞動過程的定性考察。無論是要解釋「深層表演」為何比「淺層表演」更能帶給勞動者積極體驗,還是考察自主性對於產生積極勞動體驗的作用和意義,關注勞動過程都非常重要。
  • 季金傑:如何評價成年人的學習積極性
    運用回歸分析研究「學習積極性」量表的效標效度,結果表明PIAAC各參與國在職人群的「學習積極性」與參加非正式繼續學習之間亦存在顯著關聯。[1]至於賽普勒斯,在OECD公布的PIAAC2013調查結果中的確存在賽普勒斯的相關調查數據。但OECD在調查報告中特別註明,報告中所出現的「賽普勒斯」均是指賽普勒斯島南部由賽普勒斯共和國政府有效掌控的區域。[5]愛沙尼亞參加了PIAAC2013,但其在2010年已經成為OECD的成員國。[6]因此,賽普勒斯和愛沙尼亞都屬於參加PIAAC第一輪調查的國家和地區。
  • 王翔南論壇:魚兒有感情和情感嗎?(心理學家的觀察)
    今天我拍了一段視頻:我輕叩魚缸,魚兒們都遊著擠過來隔著玻璃看我;我把手指頭伸進魚缸,魚兒們紛紛靠過來吻我的手指頭;我在魚缸口,隔著水面和魚兒們說話,它們都抬起頭望著我,搖頭擺尾等等鏡頭的時候,我和魚兒們和諧相處,親密無間的視頻深深打動了李美康主任,她說:
  • 成年人的崩潰,其實就在一瞬間
    真的,成年人的崩潰其實就是一瞬間的事,從她、他們的身上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我剛剛出來實習的時候,也是經常加班加到很晚,整個人都身心疲憊。那時候對我來說睡個懶覺都成了一種奢望,沒有休假、沒有午休、晚上加班、晚睡早起,很多時候都是趴下就能直接睡著。
  • 情感識別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之調研
    維度情感模型將不同的情感維度的組合對應不同的維度情感空間,每個情感維度應具有取值範圍,情感維度 數值可位於該取值範圍內的任意位置。任何情感都可以通過一組數值進行表示,這組數值代表了這個情感在維度情感空間中的位置。情感識別的研究重點就是通過各類傳感器獲取 由人類情感引起的生理指標或者行為特徵發出的信號(例如語音、面部表情、手勢、姿態、腦電波、脈搏等),以建立可計算的情感模型。
  • 抗阻訓練可提高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肌肉力量,並能適度改善身體功能:一項系統綜述
    ,並能適度改善身體功能:一項系統綜述問題: 抗阻訓練對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肌肉力量、身體功能和肌肉爆發力有什麼影響?結果: 有1,416名參與者的30項試驗符合資格標準。綜合分析表明,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抗阻訓練對增強肌肉力量有很大的益處(SMD 1.39,95%CI 1.05至1.73,I² = 85%),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中等(SMD 0.67,95%CI 0.25至1.08,I² = 71%)。
  • 成年人的愛情,該分就分,別覺得丟臉
    成年人的感情,亦是如此,該分就分,剪不斷,理還亂,最後彼此都痛苦。面對愛情,都應該溫柔以待,時光甚好,何不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感受這世界最美的事。情感生活中,有很多雞零狗碎,茶米油鹽之類的小事,避免不了,如果這等小事你都受不了,還談什麼戀愛呢?當然,哪天不愛了,該分就分吧,不要覺得丟臉,只要不是玩弄感情,我支持你,遷就的愛,最後傷的只是彼此。成年人的愛情,該分就分,你的愛情需要這點決絕。
  • 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
    人們的情感體驗需求是自我實現與自我服務的。由於現實生活中,情感體驗、獲取生命經驗的機會不夠,為了讓情感能力得以充分成長,生命體就驅動人們創造或進入藝術情境,進行感覺、情緒與情感體驗活動,在想像中形成第二系統的情感經驗,以提升情感能力。而文藝作品的故事情節就是承載大量生命活動信息的奇異容器,裝載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異、劇烈而真切,受眾體驗就越好。
  • 相似的家庭:許晴和俞飛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我們來談談為什麼51歲的許晴和49歲的俞飛鴻在他們的家庭中很相似,他們的情感體驗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她的祖母和小姨和叔叔都是外交官,母親是總政治歌舞團舞蹈隊隊長,父親是賀龍的警衛,家境深厚。她個人的獲獎經歷也非常多,個人能力和外貌毋庸置疑。讓我們看看她的感受史!
  • 可以訓練好玩性
    ,以增強他們的嬉戲性,他們發現特質可以被激發和訓練,並且這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情緒。嬉戲是一種人格特質,在人們中表達不同,特別是好玩的人很難應付無聊,他們設法將幾乎任何日常情況都變成有趣的或個人參與的體驗,例如,他們喜歡文字遊戲和心理遊戲,或者好奇,或者喜歡玩耍,,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特別傻或輕浮,相反,MLU研究人員的較早研究表明,成年人可以在許多情況下積極使用這種傾向:他們注重細節,輕鬆採用新觀點,並使單調的任務變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