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妄自菲薄,不要道聽途說,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這句話是山東師範大學化學專業學生張愷寧奉為圭臬的經典名言,也是她一以貫之的準則。直博清華的她有著"閃閃發光"的榮譽和令人豔羨的前路,但最初的她也是一個滿心羨慕的仰望者。當她堅定信念、放手去做,一步步前行直到頓足於清華園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有這樣的能力。
張愷寧,199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化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現任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2017級化學專業卓越班團支部書記,曾任第二屆"青年先鋒鍛造計劃"訓練營青馬班文體委員、院學生會部門負責人,學院黨基班宣傳委員等職務。前三學年專業成績及德育成績綜合均位列專業第一。現經推薦免試,擬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所獲榮譽:
2020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學生榮譽稱號獲校級榮譽十餘項獲評2020年度山東師範大學"十佳學生"榮譽稱號
所獲獎項:
連續三年獲得校級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獲2018至2019學年度國家獎學金2018年獲得山東省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組)三等獎2020年獲第八屆山東省師範類高校從業技能大賽高中化學組一等獎
科研成果:
參與發表國家專利一篇SCI一區論文一篇
大學生活如"拋光打蠟"
回顧來路,對於張愷寧來說,大學生活其實像一個"拋光打蠟"的過程,她平和心態的鑄就和向外延展性格的形成,便是這一過程最好的體現。
"我是一個慢熱、內斂的人,與生活磨合,我嘗試敞開內心表達想法。"學習生活中,張愷寧選擇競選班委、進入學生會,通過進入不同環境來打開視野。作為理科生,張愷寧卻機緣巧合成為新聞部成員,負責寫稿工作。時間浸潤下,她在準備各項事務時,逐漸地腦海中自然而然就形成梳理問題的思路。而平和的心態、向外延展的性格、開闊的視野等也都為她之後的科研和保研之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逆水行舟 踏浪而行
推開清華大學的大門,並非一蹴而就。張愷寧在大學時光裡慢慢集聚能量,在各個方面投入心力,矢志不渝地前行。
在日常課程上緊跟老師思路,井井有條地安排學習計劃,用自己的理解把零碎知識點以框架形式整理起來,形成"骨架"後,再去豐滿內涵。這一過程,就好像夜幕四合時點亮萬家燈火,城市光亮在心中明滅可見,高屋建瓴的暢快感自然會生發。
科研經歷是張愷寧簡歷上的另一抹絢爛色彩,她從大一下學期就進入實驗室,起初進行較簡單的實驗,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自我領悟。而後在接觸科研工作時,她認真體會一系列的操作,形成對整體思路的把握。張愷寧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參與發表一篇SCI一區論文,這正是她不斷鑽研的回饋。
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張愷寧還要兼顧學業任務、學生會工作,她總是在三者之間來回彈跳,時間被壓榨的所剩無幾。面對這些困難,她表示,"那怎麼辦呢,只有不斷提高效率。逆水行舟,歷經的每個困難都會在船底乘風,越過的每道坎坷都將化力於船舷。"
不拘一格 不斷探索
如今的張愷寧成功直博清華,即將走向另一片廣闊天地。此刻再看她報考這所國內頂尖高校的心路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起初她對是否報考清華大學是猶豫的,但在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下決定嘗試,在報名的十多個學校裡首先接到了北京師範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通知。張愷寧認真準備一個月,總結專業知識、對自己的科研經歷復盤之後參加了兩校夏令營。張愷寧說:"兩校幾乎同時開營,前後只隔一天,中間是交叉著。我覺得面試過程並不艱難,重要的是要放鬆心態,自然流暢地表達,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態度。"正是秉持著平和的心態,張愷寧步伐堅定地行進在探索的路上。
張愷寧在清華大學報名的研究方向是化學生物學,和本科期間科研訓練方向不太一致,實際上具有一定風險。但在應對這一問題時,張愷寧的態度很開闊,她認為進行科研應該秉持興趣,不應拘泥於一處。現在的張愷寧已經開始跟隨導師的方向,一點一點進行著學習研究,為正式進入下一人生階段而鋪墊蓄力。前路浩蕩,張愷寧收緊航船的風帆,依舊乾乾而行。
來源:山東師範大學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山東師範大學。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為公益,未用於營利,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