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蘋果落地是因為時空彎曲嗎
廣義相對論是描述萬有引力的又一個裡程碑,是建立天體星系運動模型的基礎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這是繼牛頓之後,描述萬有引力的第二個裡程碑。這個理論,至今仍然是天體物理及宇宙學中,建立天體星系運動模型以及宇宙演化模型的基礎。
不同於牛頓理論中的引力,廣義相對論將引力與四維時空的幾何性質聯繫起來。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早年曾經與愛因斯坦一起工作,他曾用這樣一句話概括廣義相對論:「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時空和物質通過引力場方程聯繫到了一起。這種聯繫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現象來比喻:一個重重的鉛球放在橡皮筋繃成的彈性網格上,使橡皮筋網下陷。然後,另外一些小球掉到網上,它們將自然地滾向鉛球所在的位置。如何解釋小球的這種運動?牛頓引力理論說:小球被鉛球的引力所吸引。而廣義相對論說,因為鉛球造成了它周圍空間的彎曲,小球不過是按照時空的彎曲情形運動而已。
天體(或鉛球)的質量越大,空間彎曲將會越厲害。大到一定程度,這張繃成的網被撐破,從而形成一個東西全都往下掉、再也撿不起來的「洞」,即為黑洞。
愛因斯坦曾經說:「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設計這個世界的。」我們不妨將「上帝」理解為「大自然」。因此,愛因斯坦提出了科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大自然的秘密是什麼?大自然的脈搏如何跳動?大自然在造物時遵循哪些基本原理?愛因斯坦正是遵循這條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道路,提出了等效原理,最後建立了引力場方程。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觀測方法的改進,宇宙學中的大爆炸理論、黑洞物理、宇宙膨脹,這些與廣義相對論密切相關的領域都在蓬勃發展,日新月異、成果不斷。它們向物理理論提出了哪些新問題?理論物理、天文學及宇宙學將走向何方?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
(作者為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理論物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