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2021-01-17 探索貓百家號

這句話有人說出自楊振寧的演講《美與物理》中的一段話,原視頻沒看過。也有人說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說的。

百度百科「科學」,是這樣解釋科學的:科學,分科而學的意思,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

當今有大部分人(幾乎是99.99%的人)認為:科學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

我同意科學的盡頭是數學,科學是有盡頭的。但我不同意後面的「科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等內容。

這其實是人類的認知模式的演化(進化)問題,也就是群體性意識形態進化問題。智慧信息的演化,都是朝著信息熵減方向的,同時還自帶影響外部物理熵減,這種演化可以稱之為「進化」。如最近看到一篇老外的文章,說一夫一妻制產生的原因,並非生物本能,還是人類文化進化出來的,文化進化的結果,和基因進化的結果,都可以表現出同樣的趨勢。

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意識」的起源以及起作用的「機制」。從最初的應激反應形態到條件反射,再到人類智力,我將意識按進化層次分成了三個大類。人類的意識包含了這三種形態的全部。人類智商的基礎是產生意識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儲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儲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糾纏網絡,這個糾纏網絡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腦全息理論是當今很多知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群體性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

群體性意識形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個體的人就是群體性人類進化的濃縮版。而任意一個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可以說,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時期)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人類意識進化史,也就是人類認知進化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意識進化的不同階段性產物。

人類意識的進化,是從模糊、隨機到固化、邏輯化的方向和趨勢的。未來有逐漸加重邏輯化的趨勢,僅從物理學上就可以看出,自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來以後,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我認為科學需要精準定義:科學(應該是科學理論,這裡按照習慣用語做縮寫)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這句話的意思有幾點特別強調: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科學包含這三個關鍵詞,缺少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

這裡的意識工具化源於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是形式邏輯發展的基礎。對於科學,愛因斯坦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意思是:科學(因果關係)=實驗+形式邏輯。

古代很多經驗認知,如治水、天文、中醫,這些都是在實際中起作用的。這些經驗認知相當於科學中的「群體性感應信息」,近現代科學本質上也是經驗認知。經驗認知都具有可證偽性。現在有一個更明確的詞「科學共同體」認可,即過去經驗認知的群體性的升級版。

明白了科學三個關鍵詞,就可以用這個定義做群體認可的判斷。如某人說看到了外星人,某人向電視臺說經歷了一夜千裡的怪異說法。這些個體的感應,即使對於個體是真的存在,也不能說是「科學的」,因為這些都不是群體性感應。

再如,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與科學具有哪些共同屬性?區別就在於意識工具化,中醫除了經驗之外,很多解釋經驗的內容多為陰陽、五行等理論。這塊加入進來使得中醫這門經驗之學又融合了遠古觀念的內容,所以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這個很正常。但是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經驗的就是科學的,但科學本身就是經驗認知的高級階段。

我們所處的是科學時代,所以也有很大部分人,未經頭腦深思的人,有所謂科學主義信仰,如同宗教時代有宗教信仰一樣,科學主義本質是一種觀念認知,並非科學。科學主義者,迷信已知的科學理論,而對很多新的意識工具化思想則不認同,是反對的態度。而大多吃瓜群眾只是跟隨,並無深思。可以說科學主義者,就如同過去的宗教主義者。

這些科學主義者的信念肯定不是科學。

未來50-200年內,關於「意識」的起源以及物理機制等理論突破將帶給人類顛覆性變革,不僅僅是人類生活生存方式突變,更有可能是人類的主流意識形態會發生突變式飛躍。關於「意識」的理論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大統一理論更為重要。意識理論的突破可以更深層次揭示人類從古至今,乃至以後主流認知形成的意識形態,如巫術、宗教、哲學、數學、科學以及對感應信息的再認知。每一個主流意識形態都對應著人類不同的時代,如宗教時代、哲學時代、科學時代,未來的純感應資訊時代(純經驗時代)。意識理論的突破可能會在理論和技術上帶來人工智慧跨越臨界點,並且越來越飛速的超極限邁進。人工智慧會結束掉科學時代,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純經驗的時代(也可以叫純感應資訊時代)。

未來的意識形態很可能就是純感應時代,而意識工具是由機器完成的。另外人的感應可能會有極限臨界點,即使是藉助各種工具,仍然有這個極限臨界點,在極限達不到的地方(或者人類發展過程中還暫時沒有能力達到的地方),允許邏輯上可行,不需要證偽的意識工具。

在未來,意識工具的作用也不會像今天這樣「過度」重視了,意識工具的作用類似今天科學中的「科學觀念」,如果還不理解,放在宗教時代,就是宗教觀念。觀念無論任何意識形態,都不可證偽的。意識工具也不必承擔起預測感應的任務,意識工具不同於今天的科學理論。

未來會將一條看來很唯心的認知寫成一條公理: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因為人類自然會明白,人類感應有極限。在當今的世界上,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數學是宇宙真實性的基礎,而非人類思維的工具。這種觀點進一步認為,在數學上可以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在各自獨立的宇宙中發生。或許數學上的存在就可以認為是真實的存在,而無需考慮感應(可證偽性的來源),這本身也是根據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感應」,方法論上的東西也是值得相信。

在今天,就已經有很多理論讓人左右為難了。如多世界詮釋是一種假定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並以此來解釋微觀世界各種奇特現象的量子論詮釋,其優點是不必考慮波的坍縮。這種思想「優點」就是剔除了人的主觀因素,繞過了「塌縮」和「觀測者」。而哥本哈根詮釋不認為波函數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我本人在今天以前是非常認可這一點,因為它同時還可以用量子原理較好的解釋意識的起源和機制。而多世界詮釋允許觀察不到的現象也有可能存在,在思想上就「先驗的」決定有觀察不到的存在,這一點和我們已知的哲學觀很像(如唯心或者唯物,都是先驗的設定某種存在,而把人的感應放在次要的位置)。

再說一個例子:超弦理論。當今可以說分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堅持不可證偽的理論不是科學理論,而另一派則說對手是波普爾的跟屁蟲。哈佛大學教授皮特·蓋裡森(Peter Galison)指出雙方爭論的核心:「這是一場有關物理學本質的爭論。」宇宙學家喬治·埃利斯(George Ellis)批評弦理論說:「最讓我恐慌的是,若不能通過實驗檢驗的理論可以成為科學,那麼科學和裝神弄鬼的廢話,或者科幻小說也就沒了區別。」瑞典物理學家霍森菲爾德 (Sabine Hossenfelder)說:「『無需實驗證明的科學』,這個名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支持弦理論的一派不甘示弱,宇宙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就在他的推特上寫道:「我們不可能提前預知什麼樣的理論可以正確描述世界。」緊接著,他又寫道:「只有缺乏哲學素養的科學家才會把可證偽性奉若聖經。」史丹福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發明了一個新詞「Popperazzi」來諷刺扯著波普爾虎皮的科學家們(「Popperazzi」可譯為「波普爾的跟屁蟲」,「azzi」或「razzi」為表示「跟蹤者」的詞綴),依他來看,那些人都把科學想得太簡單了。前幾天有一位網友說翻譯成「波普仔」最適合,我看這個翻譯太有水平了。

科學是人類群體性感應信息(即經驗認知)的意識工具化。

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

—— 探索貓,探索意識的貓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歡迎直接轉發。

相關焦點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你能找出我們現在所享用的任何一個物質成果是來自於神學嗎?網友二: 物理依靠數學支撐,物理學沒有發現和證明的,很多時候可以靠數學推導計算出來,例如海王星的發現;當數學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就要靠理論物理學家(也可以稱為哲學家,如愛因斯坦、亞里斯多德等)來進行思想實驗,所以哲學比數學走得更遠;哲學家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的問題,在神學裡可以找到答案,所以神學位於頂端,而且現在最新的科學理論也逐漸傾向於世界是神(或者叫高維物種)創造的。
  • 從芝諾悖論和託裡拆利小號問題談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網上有一句話「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突然有很多人討論。有人說這句話出自楊振寧的演講《美與物理》中的一段話,原視頻我也沒看過。也有人說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說的。不知道這個盡頭是什麼意思?我想可能會讓人產生出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一種是這個學科發展的時間上的盡頭;一種則是這個學科本身內涵上的源頭。
  • 科學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象學,象學的盡頭是易學
    人類看到貓,會直接的通過感知計算模型,迅速的在大腦中生成貓的「象」,這種包含物理維度的象,對於電腦來說,它根本做不到。 因為計算機的符號計算,是純粹的抽象邏輯運算,它的「象」已經被抽調了。所以不可能通過純粹的邏輯計算,來復原貓和狗的「象」。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更低層級的思維世界,無法抵達更高層的思維世界。更高層級的思維世界,則可以兼容低層次的思維世界。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在我看來,科學是描述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的一套理論系統,這套理論有盡頭嗎?當然是有的,盡頭就是這套理論與事實完全相符。我再重複一遍:科學的盡頭就是人類對客觀規律的總結與事實完全相符。
  • 物理的盡頭是神學?不,是人生哲學!
    一提到物理,我不得不要提一下哲學,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古至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特別是在古代,可以說是哲學引領者物理,而隨著物理法則的越來越精確,我們逐漸看清世界的本質,慢慢的物理開始引導著我們的哲學。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數學把思維形式化,然後就是物理。這些東西產生的後面的驅動力來自人類希望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能,是內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這有點科學達爾文主義的味道,從宗教角度,當然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不涉及宗教問題。
  • 你認為,物理和數學哪個更重要呢?網友:物理系和數學系要大戰!
    物理和數學都是理科必須學的,但術業有專攻,你認為,物理和數學哪個更重要呢?這個問題勢必會引起物理系和數學系的大戰,一起來看看網友們的評論吧!天際:目前所探索宇宙之中的所有學科,唯數學,哲學最正確。願總有陽光照進來:很多時候,需要數學證明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那個結果的對錯,需要的是證明的過程。過程帶給我們的遠比結果大得多。第一護衛 :到了高層次,物理數學基本就是一家了,丟了誰不行。準確的說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趙錢孫李:這麼說吧,物理學家大多都是數學家,而數學家還是數學家!數學是工具,物理是方法!
  • 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宇宙的盡頭又是什麼?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大海的盡頭是大海,還是大陸,就看你有沒有能力看到。世界的盡頭,這是一部難以預判到的。也是一個哲學話題,世界的盡頭,按照現代科技來說,一架高手飛機,就可以繞地球一圈,不是什麼問題。
  • 【物理數學】數學和物理的區別到底在哪?
    數學系的學生曾錯誤地以為物理就是應用數學的應用;物理系的學生曾天真地認為數學就是理論物理的工具。數學系學生整天背定義證定理;物理學學生整天推公式算積分。數學家宣稱自己不懂物理,背地裡抱怨物理學家的公式都是錯的 —— 誰關心數值結果啊;物理學家聲明自己不懂數學,暗地裡嘀咕數學家的文章沒講怎麼算數 —— 誰關心定義證明啊。
  • 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製圖:James O'Brien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這樣看來,物理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遺物——那個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捲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為高能物理贏得了數十尊諾貝爾獎。那個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往。
  • 淺議現代數學物理對數學的影響
    而過去30年間數學與物理的大融合和大發展,造成了學生很難通過正規渠道來跟上這個發展,對於是不是應該提出一個針對培養數學物理方向上的學生的教學方案這樣的問題也沒有被提到討論的日程上來。更嚴重的危機是數學物理的身份危機。
  • 物理好而數學不好,物理與數學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數學與物理是兩個理科性強的科目,這兩個科目雖然不同,但在很多的時候他們是互通的,因此數學與物理之間可以彼此借鑑。人常說數理不分家,物理可以學好,數學補起來也會很快。因為在學習方法上面兩個很接近。但是根據我這些年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來看,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這些區別可能是造成數學物理學習不一定是一個好,另一個就一定好。高一物理是對世界認識逐漸加深的過程,高一數學是邏輯嚴密的知識框架。在學習物理,尤其是高一的物理的時候你尤其可以看到這一點。整個高一的物理幾乎是渾然一體的。學完之後你學到的是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前前後後的知識可以串起來。
  • 物理重心數學解
    我們知道,數學是進行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在很多物理研究中蘊藏著很豐富的數學思想。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相互促進。請看下面的一道物理題。我們先從物理的原理角度來解此題。可見,如果能正確理解物理原理,非常簡單,不用任何計算便可求解。
  • 去牛津大學讀物理還想少花錢,嗯!物理與哲學專業向你招手了!
    (留學SoEasy)有句話說的是「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愛因斯坦在發明相對論時就遇到了數學上的瓶頸,求助於數學教授格羅斯曼,學會了複雜的微分幾何,才利用這套複雜的數學工具發明了時空捲曲定律,也就是廣義相對論定律,又稱愛因斯坦場方程。至於哲學,乃至神學,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到最後都埋頭研究哲學或者神學去了。01 什麼是物理與哲學?
  • 物理激發的數學
    在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個物理理論是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    許多主要的數學領域,也是由於物理的刺激而發展起來的,如微分方程、微分幾何、算子代數等等。我這裡要闡述的是近三十年來由弦理論激發出的一系列數學成果。
  • 【物理數學】為什麼俄羅斯的數學那麼牛?
    比如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發展當時的stem科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也就是steam 的前身)這些投入為發展俄羅斯的數學起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作用。事實上,俄羅斯在培養數學人才方面非常有一套。我們的鄧小平爺爺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俄羅斯的數學,就是從娃娃抓起。
  • 理論物理走到盡頭,尖端科技或將停滯?
    事實上,就目前而言科技水平並不受限於頂端的理論物理,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限制都只會來源於人類大腦的想像力 那麼理論物理走到盡頭了嗎? 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的超前想法就已經告訴我們,理論物理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或許以後某個人會推翻所有金字塔頂端的理論,然後重新整合起來組成一段能破解宇宙,改變時間進程的終極密鑰。
  • 圓周率有盡頭嗎?如果算盡,人類幾千年建立的數學體系會如何?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可惜目前看來科學並沒有盡頭。我們現在不能用科學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雖然實現了日行萬裡,但還不能自由的遨遊太空,雖然可以千裡傳信,但依然無法自由的下五洋捉鱉,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角落我們探索不到。
  • 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
    「物理學家沉迷於追求數學的優美,卻正在喪失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頂級的物理學家不再關心物理現實——當然他們也不用關心這些。」「科學完了。」 這幾句話簡要但還算準確地概括了近期出版的幾本新書的內容,它們分別是:薩比娜·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的《迷失在數學裡》(Lost in Math)、理察·達維德(Richard Dawid)的《弦論與科學方法》(String Theory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以及約翰·霍根(John Horgan)的《科學的盡頭》(The End of
  • 如何看待科學盡頭是神學的這句話?
    如何看待科學盡頭是神學的這句話?很多人對於現代基礎科學的發展有所困惑,或者糾結於整個世界存在原理的迷茫。懸入不可知的神秘論中,得出科學盡頭是這句話。看似有一定的道理。現代基礎物理學的研究標誌性的理論也還停留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個理論有著本質上經典物理學上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