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狀細胞癌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2021-02-07 消化內鏡網站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對從全世界病人體內收集到的559種食管癌和胃癌樣品進行綜合性分析,分析結果提示著兩種主要的食管癌類型在它們的分子特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應當被視為不同的疾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grate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oesophageal carcinoma」。

        這項研究包括兩個關鍵的信息。首先,上食管癌更加類似於頭頸癌,而食管靠下方部位中的腫瘤與一種胃癌亞型幾乎無法區分。第二,癌症臨床試驗應當依據分子亞型對病人進行分類---總體而言,將下食管癌與胃癌分在一起,同時獨立地評估上食管癌。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臨床科學家Adam Bass博士說,「這些發現讓我們當前對食管癌基因組學的理解更加深入和複雜。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解決了食管癌領域中的一些長期存在的不確定性,並且為尋求開發更加有效的臨床試驗和新的治療方法的科學家們和藥物開發者提供一種權威性的參考手冊。」

        幾十年來,醫生們就已知道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食管癌可分為兩類:食管腺癌,類似於胃癌或結腸癌;食管鱗狀細胞癌,類似於一些肺癌、皮膚癌和頭頸癌。至今尚未明確的是,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狀細胞癌在分子特徵上存在多大程度的差異,以及食管腺癌與胃腺癌之間的關係如何。

        TCGA主要研究者Peter W. Laird博士說,「我們證實這些臨床食管癌亞型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發現提示著相比於單個腫瘤的分子特徵,腫瘤無論是起源自食管還是胃部並不那麼重要。」

        在美國新診斷出的癌症病例中,食管癌僅代表其中的1%。然而,在確診後5年內,它殺死每5名病人中的4人。當前的治療方法經常沒有效果。另外,食管腺癌的病例在過去40年裡急劇增加,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增加了7倍。在這個領域,人們並不確定這種日益增加的食管腺癌與發生在胃部中的腺癌之間的關係。

        這項新的研究聲稱不需要持續爭論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和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之間的界限,相反,應當將胃食管腺癌(gastr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作為一個更加單一的實體,就好比結直腸癌那樣。特別地,研究人員揭示出食管腺癌與一類胃癌(被稱作染色體不穩定的腫瘤)存在著明顯的分子相似性。染色體不穩定的腫瘤的典型特徵是顯著的染色體結構異常。

        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紀念中心胃腸道腫瘤學家Yelena Y. Janjigian博士(未參與這項研究)說,「很明顯,這些TCGA數據表明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狀細胞癌是完全不同的疾病,而且不應當包含在同一個治療性的臨床試驗中。」

        腫瘤學家說,針對食管癌的這種微妙的觀點,包括食管腺癌的詳細分子分類,將可能改變他們的研究和治療方法。


文章來源:醫學論壇網


更多相關資訊,可登錄至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官方網站http://www.csde.org.cn 進行瀏覽!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所有食管疾病的病理報告
    16.食管炎症 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刺激食管導致炎症,包括胃酸,服用藥物引起的創傷和感染。醫生需要尋找刺激的原因並治療它。這有助於防止更嚴重的問題。 四、食管反應性或反流性改變(不包括Barrett食管) 1.鱗狀上皮是什麼意思? 食管內壁稱為黏膜。當黏膜的最表層由鱗狀細胞構成時,稱為鱗狀上皮。
  • 李彥宏權威學術期刊發醫學論文 聚焦食管鱗狀細胞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百度李彥宏權威學術期刊發醫學論文 聚焦食管鱗狀細胞癌去年衝刺中國工程院院士落選的李彥宏近日參與完成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3位通訊作者,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Yanhong Li)位列其中。李彥宏此番並非普通作者之一,而是最具分量的通訊作者之一。
  • 百度李彥宏權威學術期刊發醫學論文 聚焦食管鱗狀細胞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百度李彥宏權威學術期刊發醫學論文,聚焦食管鱗狀細胞癌去年衝刺中國工程院院士落選的李彥宏近日參與完成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3位通訊作者,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Yanhong Li)位列其中。
  • 百度李彥宏權威學術期刊發醫學論文,聚焦食管鱗狀細胞癌
    研究報告了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基因組分析的最大圖譜,對508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與預後不良相關的關鍵分子特徵,認為該數圖譜對於開發ESCC特異性的診斷和治療生物標誌物非常有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3位通訊作者,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Yanhong Li)位列其中。
  • 李彥宏頂刊發表最大食管鱗狀細胞癌基因組圖譜,助力診斷與治療
    食管鱗狀細胞癌亟待深入研究食道癌(EC)是全球第七大最常見癌症,也是導致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據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中國每年有477900例食道癌新增病例和375000例食道癌死亡病例。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是主要食道癌組織學亞型,特徵是其侵襲性的臨床過程,並構成了食道癌中預後不良的亞組。
  • 最新研究:食管鱗狀細胞癌對Theracurmin®和NQO1抑制劑聯合用藥...
    食管鱗狀細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中主要的組織學類型,在癌症相關死亡率排名中排第六位,並且是全球第八大常見癌症,患者有極低的5年生存率,是最棘手的癌症之一,迫切需要新的治療策略。
  • 科普知識丨巴雷特食管,和武器同名的它,真那麼可怕嗎?
    在醫學上,有一個特殊的疾病,同樣冠以此名,而且這種病的結局同樣是危險的,它就是「巴雷特食管」,那麼它是否與和它同名的武器一樣可怕呢?巴雷特食管知多少巴雷特食管在1950年,被英國人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故得以命名,其特徵是食管下端正常的鱗狀上皮被不正常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伴有或不伴有腸化生,最終可演變至食管腺癌,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屬於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至於不伴有腸化生者是否屬於癌前病變,目前仍有爭議。
  • 食管鱗狀細胞癌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圖景
    組織學上,  食管癌  可分為腺癌(EAC)和鱗狀細胞癌(ESCC)兩種亞型。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亞型,約佔全球食管癌的90%。     本研究納入7例病理診斷為ESCC的患者進行單細胞RNA-seq分析,手術切除後立即獲得配對的、新鮮切除的ESCC腫瘤和鄰近食管組織。鄰近組織離腫瘤組織至少5cm。共有80787個細胞保留作進一步分析。測序平臺:10x Genomics。
  • 免疫治療藥物為食管鱗癌開啟治療新篇章
    近日,全球首個獲批食管癌免疫治療的藥物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在國內獲批,用於通過充分驗證的檢測評估腫瘤表達PD-L1(綜合陽性評分(CPS)≥10)的、既往一線全身治療失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治療。這是帕博利珠單抗在國內獲批的第5個適應證,之前獲批適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
  • 鱗狀細胞癌抗原哪些情況會升高?這 13 種疾病要牢記!
    今天的腫瘤標誌物將為大家解讀鱗狀細胞癌抗原: 它的本質是什麼? 它有哪些功能? 臨床上有哪些應用? 鱗狀細胞癌抗原的本質是什麼?
  • 中大附一院發現:Numb蛋白可能是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治療靶點
    Biology & Therapy上題為「Increased Numb protein expression predicts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者們發現,Numb作為一種腫瘤蛋白,有可能成為ESCC患者的一種新的預後標誌物和治療靶點
  •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腸道君周刊
    食管鱗狀細胞癌;恐懼反應、神經性疾病;腸易激症候群與腸道微生物機制研究;營養不良、抗生素© C&EN - American Chemical
  • 什麼是scc鱗狀細胞癌抗原 抗原偏高怎麼辦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檢測的臨床意義鱗狀細胞癌抗原(SCC)是一種特異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於診斷鱗癌的腫瘤標誌物。它最初從宮頸癌組織中分離獲得,就生物活性而言屬於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家族,它包括兩個基因SCC1和SCC2.SCC廣泛存在於不同器官的正常組織中(含量極微)和惡性病變的上皮細胞中。
  • 【消化病理學習筆記】食管腫瘤-良性上皮性腫瘤和前驅病變(1)
    3 .異型增生可能在內窺鏡下可見,表現為平坦、斑塊狀或不規則的黏膜,與周圍非異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黏膜不同的。4 .諸如潰瘍、斑塊、結節和狹窄等黏膜異常與癌症風險增加相關。1 . Barrett食管異型增生的危險因素與食管腺癌的危險因素相似。2 .異型增生主要發生在有杯狀細胞的化生性腸上皮細胞中。
  • 早癌診斷基礎 | 食管黏膜層微血管結構表現
    NBI為第二步驟(明顯茶褐色與邊界的存在)電子染色內鏡:通過特殊的光學處理實現對食管黏膜的電子染色,突出病變特徵,又可彌補色素內鏡的染色劑不良反應及耗時長等不足。電子染色內鏡和白光內鏡之間可反覆切換,操作更為簡便。
  • 鱗狀細胞癌有多兇險 浙江有患者發現後不到兩個月就走了
    無情奪走國民金嘴生命的是鱗狀細胞癌。錢江晚報官微和「浙江大健康」微信發布後總閱讀量超過10萬+。網友留言:癌症對誰都無情,又損失了一位金口播音員,天堂無病痛,趙老師一路走好!……  鱗狀細胞癌有多兇險?錢江晚報記者請杭州幾位腫瘤科醫生進行了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