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2020-08-30 環球Tech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因為一件事情,孔子轉變了對他的看法。 那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 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正在房裡睡大覺。 孔子聽了非常氣憤:「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教師對學生嚴格管理,本無可非議,但因為睡一次懶覺,就被教師認定為「朽木」、「糞土」,的確有些不妥。孔子覺得人生苦短,不忍讓時光匆匆流逝,對浪費時間的行為深惡痛絕,而宰予居然在白天睡覺,因此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無非是睡了一次懶覺而已,有可能宰予昨天晚上看書時間長了一些,有可能他身體有些不適,也有可能純粹就是為了逃課,對孩子而言,貪玩而已,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怎麼就因為這麼一件小事就被認定為「朽木」呢?宰予說起話來娓娓動聽,這難道不是一種優點嗎?為何因為一次睡懶覺就連這種優點也不存在了呢?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必須對學生加以教導,對學生言行嚴格要求,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就必須進行管理,可是這種管理的出發點應該立足於學生的發展。教師不恰當的評價,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他們上進的信心,很容易使意志脆弱的學生從此一蹶不振。這與評價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這種具有殺傷力的評語,在我們的校園裡隨處可以聽到。比如學生上課坐不住,有的老師就以「沒有人樣」評之。學生寫字不工整,有的老師就以「永遠也寫不好」評之。有的學生講授兩遍以後仍然不得要領,有的老師就以「比豬還笨」評之。學生打掃衛生不夠乾淨,有的老師就以「你們還能幹什麼」評之。以上種種,當然與老師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情有關,但是仔細想來,如果學生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出色,那還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就因為孩子不想做,不會做,做不好,我們才有存在的價值。豈能以我們的好惡對孩子作如此評價呢?

說到底,這種傷人的評語,反映了一種極不和諧的師生關係。仔細品味以上這些評語,任何具有平等關係的人都是無法接受的。談起新課改,說起新教育理念,我們總是把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掛在嘴邊,可是在許多老師的內心深處,總覺得學生是孩子,他們就應該接受批評,不諷刺、打擊、挖苦,就體現不出教育的效果。為人師者,切忌以自己的好惡任意評價,特別是在自己動怒之時,一定要三緘其口,切忌隨口而出,張口就來。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的光芒,在於發現並小心呵護學生內心深處的火花,讓其不斷蔓延,從而激起上進的信心。從孔子對宰予的評價來看,孔老夫子對於宰予已徹底失望。如果從教師的期望價值作用來分析,這種徹底的失望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教育評價應當慎重,並不是說學生犯了錯誤就不能批評。出了問題,該批評就要批評,該指出就要指出,只是如何批評、如何指出、怎樣指出、在什麼場合、把握什麼樣的分寸,就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水平。那種不顧場合,隨口而出,隨意擴張,以事論人的評價,學生是很難接受的,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學生也是如此,逃一次課睡睡懶覺也算不上犯了什麼大錯。我中學的班主任在處理這件事上就體現了高超的教育藝術。那是一次晨練,有一名學生沒到,班主任袁老師悄悄地找到了宿舍,這名學生還沒有起床,他就坐在一旁等待。畢竟是沒有參加規定的早操,該生躺在被窩裡也心神不寧,當他抬頭發現班主任坐在身旁時,馬上坐了起來。袁老師連忙讓他躺好,並告訴他如果身體不舒服,就不要起了,說著,給這名學生倒了一杯熱水。沒有任何的說教與訓斥,那名學生慚愧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逃過課。

教育最高的境界是無痕,教育的結局卻總是有遺憾處。聖人如孔子者,尚有值得警醒處,何況我等凡夫俗子啊。為師者,面對學生,評價時焉能不慎重哉!

——2007年《師道》12期

相關焦點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賀梨萍 綜合報導 2017-06-08 19:32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新華網5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
  • 模擬綠葉光合作用 太陽能可變燃料
    原標題:模擬綠葉光合作用 太陽能可變燃料 本報訊(記者 談潔 通訊員 楊芳) 世界納米界頂級專家、去年與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教授昨天在南京工業大學舉行的「2015光電子學、材料與能源國際研討會」上透露,他和團隊模擬「綠葉」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把太陽能直接變成燃料。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在這項工作中,成功地將TiO2負載MIL-101特定的孔道裡,並且實現了負載量可控。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負載TiO2的MOF不同組分之間分工協作,實現了電子的快速轉移和催化反應的快速進行。基於MOF材料的CO2轉化效率首次達到了12 mmol/g/h,遠遠超出了現有的固體或分子催化劑。
  • 蓋茨看好人工光合作用,或將為下一代提供可再生能源
    和許多其他開創性的發明一樣,科學家們也開始向大自然尋求靈感。我們的星球和我們的優勢物種消耗的能量以某種形式來自太陽。然而,除了太陽可能是人們提到太陽時首先想到的能源之外,還有另一種利用太陽能量的方法: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陽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二氧化碳(CO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含量最高。如何減少其濃度,或是能否有種辦法將其「變廢為寶」?這一直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團隊希望克服的難題。  近日,吳驪珠團隊首次報導了將太陽能驅動的CO2還原和有機氧化反應相結合的實例。對於論文能刊發在《細胞》雜誌子刊Chem上,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 人工光合作用研究重鎮曝光:美國能源部從光解水轉向還原二氧化碳
    人工光合作用的商業化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比如2011年大肆宣傳的所謂「人工葉子」的故事。由於經濟性的問題,該項技術的原創公司Sun Catalytix 在2012年就迅速放棄了商業化應用的計劃。但是,進程相近的其他一些公司,比如Hypersolar,仍在繼續嘗試將其商業化。而科學界在光電化學還原領域似乎也還進展的比較順利的。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原標題:德藉助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固碳) 據新華社北京
  • 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圖1 發表信息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太陽燃料合成是未來減排的根本途徑之一
    人工光合成道法自然光合作用,是合成太陽燃料的重要策略,也是人類保護地球家園、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途徑。在2020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李燦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對太陽燃料的優勢、戰略意義與發展前景等方面作出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