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說到中秋的詩,想必這句應該是無出其右了。但事實上這句詩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當時是中秋,不過因為其恢弘的意境,開篇便引入入勝,難以自拔。加上這明月和「天涯共此時」的意境很難讓人不與中秋的月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人們也就坦然接受了。而這句詩用在中秋,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表達思親之情同樣情意綿綿,感人至深。當然,作為傳統節日,怎麼能少了民間百姓的傳統習俗了。民間在中秋的時候有句俗語說的是「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買餅嘗中秋」,簡單直白的描述了當地的七八月間的風俗,其實這句還有前半句說的是五月和六月當地的一些風俗,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充分的展現了在傳統節日氣氛下,民間百姓的熱鬧與喜慶。
孟蘭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通常還被稱為「中元節」,不過話說會,這樣叫其實是有些不妥的。因為「中元節」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屬於道教的產物,而孟蘭節源自於佛教「夢藍盆會」,不過因為孟蘭節的主題是尊崇佛經《盂蘭盆經》中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宗旨,這和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不謀而合,於是在梁代的時候兩者相融。而這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
「八月買餅過中秋」這話就更容易理解了,中秋的習俗也有很多,不過保留至今的似乎只有吃月餅了。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著月餅賞著月,充分享受這舉國歡慶的熱鬧與祥和。相傳這月餅的說法也頗有來頭,那時元末明初的時候,朱元璋號召全國起義抵抗元朝時,為了與各地義軍相約起義的具體時間,但又唯恐消息洩露。為難之際,大名鼎鼎的劉伯溫獻了一計把起義時間定在八月十五,將這個消息寫成小字條然後塞到餅裡,以此方法迅速掩人耳目傳到了義軍嘴裡。
沒多久,徐達拿下元朝大都,朱元璋喜出望外,於是下令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傳遞信息的餅命名為「月餅」,以此犒賞三軍將士。此後,對於月餅的製作開始講究起來了,品種也多了,吃月餅的習俗就此流傳了下來。
這句俗語的前半句說的是「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看到龍舟二字便知其說的是端午節了,同樣作為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龍舟自然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而龍舟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此處就不表了,較為盛行的說法是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當時的楚人因不忍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自發的划船趕來拯救,但終究是竹籃打水。隨後人們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來此划龍舟,一是紀念賢臣屈原,而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吳、越、楚三國尤為盛行 。六月作為農忙的典型時節,小時候學校還有專門的「忙假」,專門給農村孩子放假以協助家人進行農忙時節的收割。
不難看出四句俗語充分地體現了民間百姓在這四個月裡不同的風土人情,當然,有的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中秋卻是名副其實的「天涯共此時」。再過兩天便是今年的中秋了,大家是不是正在為買什麼餡兒的月餅而發愁呢?
筆者在此提前預祝各位:中秋快樂,月圓人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