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俗語「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買餅嘗中秋」,五月六月做什麼?

2020-12-05 文史天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說到中秋的詩,想必這句應該是無出其右了。但事實上這句詩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當時是中秋,不過因為其恢弘的意境,開篇便引入入勝,難以自拔。加上這明月和「天涯共此時」的意境很難讓人不與中秋的月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人們也就坦然接受了。而這句詩用在中秋,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表達思親之情同樣情意綿綿,感人至深。當然,作為傳統節日,怎麼能少了民間百姓的傳統習俗了。民間在中秋的時候有句俗語說的是「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買餅嘗中秋」,簡單直白的描述了當地的七八月間的風俗,其實這句還有前半句說的是五月和六月當地的一些風俗,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充分的展現了在傳統節日氣氛下,民間百姓的熱鬧與喜慶。

孟蘭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通常還被稱為「中元節」,不過話說會,這樣叫其實是有些不妥的。因為「中元節」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屬於道教的產物,而孟蘭節源自於佛教「夢藍盆會」,不過因為孟蘭節的主題是尊崇佛經《盂蘭盆經》中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宗旨,這和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不謀而合,於是在梁代的時候兩者相融。而這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

「八月買餅過中秋」這話就更容易理解了,中秋的習俗也有很多,不過保留至今的似乎只有吃月餅了。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著月餅賞著月,充分享受這舉國歡慶的熱鬧與祥和。相傳這月餅的說法也頗有來頭,那時元末明初的時候,朱元璋號召全國起義抵抗元朝時,為了與各地義軍相約起義的具體時間,但又唯恐消息洩露。為難之際,大名鼎鼎的劉伯溫獻了一計把起義時間定在八月十五,將這個消息寫成小字條然後塞到餅裡,以此方法迅速掩人耳目傳到了義軍嘴裡。

沒多久,徐達拿下元朝大都,朱元璋喜出望外,於是下令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傳遞信息的餅命名為「月餅」,以此犒賞三軍將士。此後,對於月餅的製作開始講究起來了,品種也多了,吃月餅的習俗就此流傳了下來。

這句俗語的前半句說的是「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看到龍舟二字便知其說的是端午節了,同樣作為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龍舟自然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而龍舟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此處就不表了,較為盛行的說法是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當時的楚人因不忍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自發的划船趕來拯救,但終究是竹籃打水。隨後人們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來此划龍舟,一是紀念賢臣屈原,而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三國尤為盛行 。六月作為農忙的典型時節,小時候學校還有專門的「忙假」,專門給農村孩子放假以協助家人進行農忙時節的收割。

不難看出四句俗語充分地體現了民間百姓在這四個月裡不同的風土人情,當然,有的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中秋卻是名副其實的「天涯共此時」。再過兩天便是今年的中秋了,大家是不是正在為買什麼餡兒的月餅而發愁呢?

筆者在此提前預祝各位:中秋快樂,月圓人圓!

相關焦點

  • 五月鳴蜩,六月精陽,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一邊回首一邊想五月有你在身旁天藍雲白空氣爽五月有風送清涼寂寞輕襲不悲傷五月有花競芬芳奼紫嫣紅萬花放五月有雲任舒捲遼闊天空隨徜徉五月有雨溼紗裳迷濛雨霧心清涼五月有樹蔽日光大樹底下好乘涼>五月空氣最清爽神彩奕變心舒暢五月野菜飄清香小鎮人家餐桌上五月是思念的季節情之所起一往而深咫尺天涯心念牽掛
  • 中秋知識:月餅的由來和歷史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買過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 老人言: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說的是什麼意思?
    小編想應該很多人都沒有回家吧,就像小編一樣,因為小編的假期只有兩天,回家根本就不划算,而且小編家裡還沒有人,就算是回家了沒有意義,你們是什麼原因而導致自己沒有回家的呢?現在中秋節已經過去了,所以小編就為大家說一兩個關於中秋節的俗語吧,這個俗語就是「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七月十五,七月半,為何又被稱為鬼節?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七月十五,七月半,為何又被稱為鬼節?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這幾天,又可以看到再接頭都可以看到有人開始燒紙了,因為一年一度的鬼節就快要到了。那麼農曆七月十五為啥會被稱為鬼節呢?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
  • 2020年中秋節快到了,快來看看各國各地怎麼過吧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 國學家張昌餘趣談桂花與中秋:中秋詩詞中桂月不分家
    就在中秋前後的這幾天,成都大街小巷公園庭院,到處都飄蕩著淡淡的桂花香。國人總是愛桂花。雖然此花沒有什麼美色可觀,但獨特的香味實在是傳承了幾千年。在美女們看來,桂香溫柔可親,是人人都駕馭得了的馨香,紅樓夢中都有段子「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不用桂花油」,可見桂花香真是深入草根;在饕餮者眼中,桂花又是美味的,無論做糕點還是入茶,都讓人口齒留香,這個季節,很多人會專門採集剛開的桂花,做一罐桂花蜜、泡點桂花酒,或者窨一罐桂花茶;在詩人們看來,這種香味入骨、入文、入畫,有「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意境;在講究寓意的人家,桂花更是寓「貴」,在川西壩子的大戶人家
  • 趣味中秋
    《中庸》 13.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古代對月的崇拜 B.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 C.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D.祭拜濤神的習俗 14.唐太宗嫌月餅原來的稱呼不好,將它改為月餅,請問月餅的原稱是( ) A.胡餅 B.元餅 C.香餅 D.模餅 15.以下哪個國家有過中秋的習俗
  • 中秋不快樂,因為不會寫中秋作文,這裡有救急的寫作指導
    ①《十五夜》這個題目,取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另外中秋節在八月十五。兩者綜合,這個題目再合適不過。②《中秋節,團圓節》這個題目,取自中秋節的寓意,中秋節以月之圓代表人團圓。三、素材選擇作文說彩的選擇要圍繞中心,想一想中秋節做什麼事情感到快樂?
  • 農村俗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19年中秋何時月最圓?看完明白了
    文/豬友巴巴農村俗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19年中秋何時月最圓?看完明白了生活在農村,中秋臨近,不少外出打工的鄉親也陸續返鄉,一方面是為了家庭團圓,外出打工多半年也思念親人,另一方面,中秋後,緊接著莊稼要收割了,回到家裡還能幫助年邁的父母以及留守在家的妻子,早點完成秋收以及秋耕!中秋是團圓的節日,也是闔家賞月最好的時節!
  • 農村俗語,雲遮中秋月雨打狀元燈,什麼意思?又何科學依據?
    農村俗語,是中國勞動人民五千年的智慧結晶,由於現在城市的發展,許多民間的俗語慢慢的推出了歷史舞臺,有些俗語甚至被人遺忘,但是在近幾年,俗語因為其豐富的知識和內容,再次受到了大家的重視,並且因為俗語在科學上看,也擁有起碼幾千年的數據積累,按現在的話來說,俗語的大數據資料更多,更靠譜。
  •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間丹桂飄香,月中桂樹更令人神往
    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也就是觀賞桂花的習俗。這一習俗還要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說起。中秋之夜,當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
  • 芋艿、毛豆、踏月亮,那些忘不了的中秋記憶
    月餅、芋艿和毛豆讀小學的時候,和許多愛做白日夢的女孩一樣,瘋狂迷戀過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裡有一幕印象深刻。老師問開小差的杉菜:「朱元璋在月餅裡包了什麼」。杉菜木訥地回答道:「豆沙」,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朱元璋愛吃什麼餡我不知道,但朱元璋的月餅包的可真不是豆沙,老師想要講的是一個關於中秋吃月餅的起源故事。
  • 中秋飲食習俗知多少
    秋分時節,瓜果成熟,五穀豐收,大家選在這個時候相聚,擺上一桌瓜果,做上一鍋新糧做的飯,先祭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再歡聚同食以慶豐收。因為有著祭月的習俗,所以秋分這天也被稱作祭月節。慢慢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曆法融合,各地逐漸將這個祭月、慶祝豐收的節日統一調至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如今的八月十五中秋節。
  • 中秋不能少了月餅,但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哪裡的月餅最好吃呢?
    今天國慶中秋合璧,絕對是個吉祥的好日子!健行漸遠在此祝大家中秋團圓喜如意、國慶快樂樂逍遙!說起中秋,與春節、清明和端午並稱為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在國人中的地位僅次於春節。傳說中秋源自周朝的祭月禮制,發展到唐太宗時期「八月十五中秋節」才正式成為了民間節日,不過在華夏大地盛行開來已經是宋朝時期的事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是現如今逢中秋便避不開的月餅。
  • 【本網策劃】我們的節日·中秋——新疆篇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 古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更有走月亮丨清嘉錄
    八月半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會以酬佳節,人又以此夜之晴雨,佔次年元宵陰晴,諺云:「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云:「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蔡雲《吳歈》云:「悶悶中秋雲罩月,嘵嘵元夜雨淋燈。誰知籬豆花開日,養稻正需水滿塍。」案:《常昭合志》:「邑人以中秋夜晴雨,佔次年元宵晴雨,良驗。」
  • 宋詞裡的中秋月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周禮·夏官·大司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此處「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禮·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 農村俗語「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什麼意思?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說的就是不能碰的三種動物,那麼,這句俗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是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應該很多在小時候都有被蜜蜂蜇傷的經歷,當時被蜇過的部分立馬就會產生紅腫,還伴隨著又疼又癢的感覺。而這句俗語中的七月蜂,卻是比蜜蜂厲害得多的角色——馬蜂。
  • 中秋將至,想吃月餅做起來,花紋立體圖案清晰,與買的無異,好學
    【導讀】「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中秋將至的日子,月餅已經讓我們開始垂涎了,圓圓的餅夾著甜甜的餡,是最好吃的中秋甜點,也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美食,今天就帶您一起做月餅,先來一波團圓節的儀式感。時間如流水,轉眼間,今年的中秋馬上就要到了,讓人雀躍的是,今天的中秋節和十一是同一天,這一來會多上不少遠在它鄉的人不遠萬裡回家過節,和家人團圓,在中國,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和除夕的重要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往年,中秋節一般和十一不在同一天,只有一天假期,相隔較遠的親人難得團聚,而今年不同,中秋和十一趕在了一天, 加起來,連著八天的假期,這個中秋節就顯得格外隆重,著實值得歡喜。
  • 讓良宵佳節回歸「中秋望月」的詩意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然而當今,不用說平日,就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之際,又有多少人月華之下仰望中天,細細品味大自然的美妙與詩情畫意,去賞月、追月、玩月、頌月呢?中秋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這是農曆12 個月、四季中的秋季之仲,故又稱「秋節」或「仲秋節」。因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民間又將之稱為「八月半」「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約在唐時,這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是晚出的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