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讓孩子學一樣樂器,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送孩子去學琴前,你認真思考過學琴的目的是什麼嗎?學琴是為了考級嗎,好像考級並不能給未來找工作幫什麼忙。學琴是為了考試加分嗎,現在應該沒有加分這一項了。學琴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名家?好像家長都不會有這個奢望,畢竟這個是鳳毛麟角的事。
小提琴大師希爾維斯坦說:好的音樂教育,就是教給人愛上音樂的能力。愛上音樂就是學習音樂的目的,也是學習音樂的前提。
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學習音樂就是把樂器買好找一個老師給上上課,去考級或者比賽,這是非常錯誤的。很多小孩學琴學的非常痛苦,就是因為這個起步錯了。正確的起步不是從你決定讓孩子學習音樂那一刻就開始的,而是在買樂器找老師之前就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這個是讓孩子學好琴的很重要的前提。
激發孩子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點,在家庭環境裡製造音樂的氛圍。要建立孩子對音樂的熟悉感,不要把聽音樂當成是一個很特殊的事情。在家中經常創造各種各樣音樂環境,比如早上起床、晚餐、睡前等等,都是讓孩子欣賞音樂的好時機。讓孩子習慣於音樂的陪伴,刺激孩子對音樂的認知。
藝術和審美,很大一部分是無法有言語表達只能身教的,對音樂的認知和靈敏度,就是通過耳濡目染形成的,讓孩子浸泡在音樂裡,對他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點,用好的音樂刺激孩子的學琴欲望。對於剛學琴的孩子來說,他聽到的很多動聽的音樂相對來說難度都比較大一點,要比較晚的時候才能接觸到。但是他早期練習的基礎的曲子,往往都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在家中給孩子聽的音樂就變得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通過枯燥的基礎訓練,將來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演奏非常優美的音樂,這是巨大的激勵。
相反,如果你家從來沒有聽過大師經典,突然把小孩送到老師那裡去學琴,多半孩子學琴就會變成一個苦差事,他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練這個枯燥無比的東西,不知道在做什麼也沒有任何的目標。
拿我自己做比方,我的父母是怕我練的太多耽誤學業,從小我就是在一個音樂環境很濃的家庭長大,有一天聽到一個吉他大師彈奏的吉他曲後,徹底無法自拔的想要學吉他,想著有朝一日彈出他那樣的曲子。
第三點是,通過聽音樂觀察孩子的音樂偏好。每個人喜歡的音樂種類是會不一樣的,對音樂與生俱來的就有偏好!學琴前不光給孩子聽音樂,一定要觀察你的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音樂,這個可以為你選擇什麼樣的樂器給他學至關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旋律性比較強的音樂,他會對旋律比較敏感。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比較喜歡節奏感強的音樂,那麼適合學習一些架子鼓之類的樂器。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喜歡特定樂器的音色,那麼他應該是對特定的樂器音色很敏感,那就可以選擇這樣的樂器給他學習。
放不同音樂的時候,多觀察孩子對不同音樂類型的喜好和敏感度,以此幫你判斷選什麼樣的樂器給他學習。所以讓孩子學習樂器前,先讓他愛上音樂,習慣上音樂,這是讓他受益終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