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的流浪,「領航員」空間站需要多大的食品艙

2021-01-17 騰訊網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最近一段時間,這段魔性的標語早已刷爆了大家的生活。刷屏的背後,是2019年春節檔的票房黑馬《流浪地球》成為了第一部被國人普遍認可的國產科幻片。

《流浪地球》電影被稱道,不僅在於特效和情節,更在於其硬核的科幻特質。片中關於太陽的膨脹結局、太陽氦閃、地球停轉的危險、引力彈弓效應、洛希極限等,都是符合科學認知的,而片中展現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領航員」空間站離心重力設計、單兵外骨骼機械技術等也是人類目前著力研究突破並正在實現中的技術。關於這些細節,各路大神已經做了不少精彩的分析,我們就不再贅言。

畢竟是中國人嘛,民以食為天,我們就簡單談談在電影中頗為重要的「領航員」空間站裡到底吃的怎樣?

我們先來看看《流浪地球》中的「領航員」空間站的規模有多大?

除了片中提到的它攜帶了30萬噸燃料和那巨大的環狀太空人生活艙、休眠艙設施外,人工智慧MOSS還在電影最後的廣播中說到:

「空間站冷藏了30萬人類受精卵

1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

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

並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

以確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這就意味著空間站還有一個不小的永久性儲藏艙。

小編沒有查到「領航員」空間站的具體載員人數,但根據影片中的新聞,2058年首批有311名中國特級飛行員、709名中國工程師(中方人員有1020人)進入空間站。我們暫且按照以五大國為核心的聯合政府各方派員數量大致相近來估算,空間站至少搭載有5000人。這實屬一個前無古人的載員數量。(現實中,國際空間站的最大載員數尚未超過10人。)

如此龐大和長時間的空間任務,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太空人們的吃喝問題。可惜影片中對此表現得不多,唯一一瓶搶眼的伏特加,還成了幹掉MOSS的關鍵道具。即便是目前NASA正在準備實施的火星登陸任務,也在研究保質期至少5年的食品開發問題,畢竟要實現《火星救援》那樣成功種好土豆的概率是極低的。

所以,我們不妨開開腦洞來簡單計算一下「領航員」空間站上食物儲備情況吧。

作為參照,從新華社的相關報導中可知:

神舟六號每位航天員每天需飲用約2.5公斤的水,

每人每天的食品重量為0.6公斤,

按此計算,

每位航天員一年的飲食重量約為1131.5千克。

而NASA的數據顯示:

國際空間站(ISS)為維持空間站運作的常駐空間站人員提供的食品量為每人每年658千克(不包括水)

為便於計算,我們暫且取1000千克這個數(食物和水的用量),乘上「領航員」空間站的基本工作人員數量——250人(鑑於空間站的高度自動化,不可能全部人都在工作,大部分人員應處於休眠狀態,但要維持這麼龐大的空間站的安全運行,必要的管理及工程人員仍是不可缺少的,就按20分之一來計算吧),那「領航員」空間站一年的基本食物消耗量約為250噸。

此外,還要考慮額外的食品儲備,

(比如極端緊急情況下,全員喚醒後的食物消耗量,5000人一天的消耗量也會達到9噸)

還有氧氣儲備等等。

(每位航天員在太空中平均每天要消耗0.9千克的氧氣,制氧設備也是需要水或者其他原料的)

影片中,太空人是2058年進入「領航員」空間站(耗時30年建成)的,到事件發生時(17年後)的2075年。即便是維持17年的運行,僅食物方面的基本儲備量就需要達到4250噸。而在現實裡,目前人類花費20餘年時間建成的最大空間站——位於近地軌道的國際空間站的總重也才420噸。這差距也太大了。

不過,在影片中的地下城裡,人類已利用人工光合作用發展了地底農業,可以保證地球上人們的基本食物需求(大家應該還記得電影裡「榴槤味的蚯蚓幹」,當時,深藏於土壤中的蚯蚓、白蟻、蛹之類成了人類的奢侈品),想來應該可以定期補給空間站。

但聯繫到流浪地球計劃是一個耗時2500年的艱巨任務,尤其是為了保障「火種計劃」的成功。我們可以推測,「領航員」空間站上已經建立了智能的太空種植和食品生產艙段,實現了可持續和自循環生產,這可以減少一定的載運量。

即便是當前,以人造光源提供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無土栽培、垂直農業等技術都比較成熟了,生產地轉向太空只是時間問題。而在牲畜養殖方面,即便成功實現的難度較大,也有替代方法——即利用細胞培養技術生產人造肉。這在技術上也已經實現了,只是成本的問題。

那麼,劉培強中校等人在太空中究竟要吃什麼呢?

其實,說不定真的是影片中提到的蚯蚓幹喲!

因為蚯蚓含有大量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鈣、鐵的優質來源,其脂肪含量約佔身體總重的7.34%,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比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如豬、牛、雞等),對健康更有好處。而且蚯蚓非常易於養殖,有糞便和腐爛的食物,它們就能茁壯成長。所以,如果解決了蚯蚓的太空養殖問題,作為食品的前景還是非常光明的

現實中,國際空間站從2014年就開始了種植蔬菜(如生菜、西紅柿、草莓)的實驗,太空人已經成功做出了自製太空沙拉。

當然,在空間站種植是需要大量能源和水的。要減少攜帶量,NASA其實也研究了一個讓太空人自產自銷的好辦法,並斥資20萬美元支持該項目。

額,自產自銷,說白了,就是對糞便的廢物利用,將屎變為再生食物。

雖然有點兒心疼未來太空人們要「吃屎」的生活,但細想一下,俗話說的「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莊稼吸收糞便的肥力,人類再食用莊稼,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事兒人類一直在幹。

(註: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文章:

《看完,我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

《NASA利用廢物再生食物,太空人要開始「吃屎」了……》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而想像則為人類進步指明了方向。

眼下,我們絲毫不用擔心太陽氦閃的問題,不過,如果你想繼續跟著劉慈欣老師非同尋常的想像力展開深空探索之旅,了解核能的未來,看看太空旅行的三階段說,小編建議您不妨抽空看看「戴森球」理論的提出者弗裡曼·戴森的《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作者弗裡曼·戴森在書中生動地闡述了對小行星家園項目的看法、他對DNA重組技術的警惕、他關於自我繁殖自動機的思想實驗、他關於尋找外星智能生命及人工天體的策略等對外太空的思考和構想。

相關焦點

  • ...107025 流浪地球:領航員計劃運載火箭 The Wandering Earth
    哈嘍大家好,今天拿到了流浪地球的新款 ——領航員計劃運載火箭 這款火箭在電影中的鏡頭非常短暫,只在影片開頭對流浪地球計劃進行描述的時候有畫面
  • 電影《流浪地球》完整版
    劇情簡介《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 《流浪地球》中的中國「影子」,其中之一,5年後將成世界唯一!
    《流浪地球》領航者空間站春節期間,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電影火了,環球網援引美媒的報導稱,《流浪地球》成為中國市場票房第二高的電影,並且目前票房依舊在不斷上漲。據最新消息顯示,該電影將會譯為28種語言全球播放。
  • 電影《流浪地球》完整版在線觀看
    劇情簡介《流浪地球該片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 《流浪地球》告訴你什麼叫「戰狼式蠻不講理」,呵呵!
    此時,吳京扮演的中國太空人劉培強靈機一動,提出可以用領航員空間站來點燃木星。地球聯合政府並不同意,作出如下解釋:「劉培強中校,流浪地球計劃的核心,是讓更多的人活下來,火種計劃的核心,是讓人類文明延續,我們需要一些時間……」此時,劉培強打斷了聯合政府的話,大義凜然地說出了以下的理由:「我們沒有時間了,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 《流浪地球》中,為什麼劉培強會說「再也回不去了」?
    在《流浪地球》中,劉培強在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了17年的太空任務,他即將返回地球。但他在後面又說,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為此,需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以上地球獲得足夠的逃逸速度來衝出太陽系。 在劉培強即將退役時,地球將會進入木星軌道。按計劃,地球結果木星的加速之後,劉培強將會返回地球上。不過,地球沒有按計劃進入木星軌道,而是有可能會一頭撞上木星。於是,人類開始了一系列拯救地球的行動,劉培強也沒能按計劃退役。
  • 活下去——《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說:太陽在不斷膨脹,火山噴發、旱災肆虐、物種滅絕,城市消失......直至吞沒整個地球。面對這次滅頂之災,聯合政府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 2光年外的新家園。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多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系提供動力,並且集結全球的航空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這一恢宏而漫長的人類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渺小的人類自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然而宇宙之行危險重重:地下城巖漿滲入,沿海地區海嘯,地表溫度降至零下7 0 攝氏度。
  • 《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飛躍2020特別版你去看了嗎
    眾所周知,今年的疫情對電影行業的衝擊很大,但通過影視圈內所有人的努力和團結,如今影視行業已經逐漸回到正軌,而此時推出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確實很應景。在抗疫期間,我們看到了全人類共同攜手抗擊疫情的重要性,在《流浪地球》電影版中,我們也看到了全人類共同努力所創造的悲壯而盪氣迴腸的人類讚歌。
  •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這部電影?
    精彩的人生,精彩的電影,我是天浩,一位專注宅家二十年的電影狂魔,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4.2光年外的比鄰星。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領航員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轉眼劉啟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的運輸車,結果不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
  • 【2019冬季賽】《流浪地球》領航員號末日飛船
    大家好,我是旅程幻想,這次中國元素飛行器主題的MOC比賽讓我蠢蠢欲動,靈感來源--劉慈欣創作的小說拍成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講述的是地球因為太陽末日而不得不流浪
  • 看完流浪地球 我發現一個關於手機的大BUG
    人類進入地下城生存(圖源:豆瓣)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圖源:豆瓣)    在《流浪地球》的世界中,地球的表面徹底成為冰的海洋,人類住進地下城,所以我們現如今通過地面基站的通訊方式徹底淪為棄子,只能依靠在外太空的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提供通訊服務。
  • 「流浪地球」到成都
    天府熊貓塔附近高樓林立,人們喝著咖啡收看全息投影裡的川劇表演;能量轉換機隨處可見,他們收集太陽能,轉化為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電能……100年後的成都將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國際科幻文創展,「100年後的成都」優秀作品展令人眼前一亮,參賽選手們用一些腦洞大開的作品,表達了對未來豐富的想像。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展來了!免費參觀
    文字丨朱麗攝影丨周維海國產電影《流浪地球》不僅火爆了春節檔的電影市場更點燃了大眾對中國科幻的關注和希望不少觀眾也對電影中涉及的很多元素表示好奇注意!不少人已經看到實物了!4月4日,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技術館共同主辦的「希望的力量——《流浪地球》電影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本次展覽中展示的劉培強航天員艙外服、CN171-11救援隊軍事外骨骼、劉啟地面防護服、「領航員」空間站人工智慧MOSS等十幾件電影拍攝服裝道具、75副珍貴設計手稿以及近百餘幅劇照均為首次公開亮相。
  • 新增11分鐘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重映,值得二刷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定檔11月26日全國公映,只發行數字3D格式,時長137分鐘。復映的《流浪地球》會增加大概是10-15分鐘的新內容,這將是一部新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根據《流浪地球》官方的介紹,本次上映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將以惠民放映的方式回歸,回饋觀眾,票價不高於15元。影片發行方免除所有發行代理費用,影片發行收益將全部捐獻。願心懷希望的我們能夠再度重溫這份溫暖。說回到電影本身,作為以46.8億票房成功奪得2019年春節檔票房冠軍的《流浪地球》所創作的故事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歷歷在目。
  •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重磅回歸,用心的創作更有魅力
    《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上映,這部顛覆性的國產科幻片,讓國內影迷見識了中國電影行業的進步,最終以46.8億登上春節檔冠軍寶座,並成為2019年度票房亞軍。11月26日,《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重磅回歸。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誰能造出「領航者號」空間站?
    也就是說,地球人還不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去重新設計建造更先進的空間設備,只需要每年維護一下,必要時換上新的模塊即可。但就算是這種簡單的任務,各國不打算進行下去,原因是什麼?因為沒錢。到目前為止,ISS的建造+運營成本已經達到1600億,平均每年64億美元,其中美國承擔了大部分——將近1000億美元,剩下的由俄羅斯、歐洲、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分攤。
  • 《流浪地球》中的那個太空站炸了之後,地球上的通信導航怎麼辦?
    看過流浪地球的觀眾應該都對地球上的通訊系統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最後吳京協助救援隊執行最後救援計劃的時候,與救援隊通話的情節。但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似乎所有的通訊都是由空間站控制的。莫斯要放棄地球,自行離開的時候,這一點表現得非常明顯。
  • 《流浪地球》讓人流淚的隱藏劇情,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球修建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出太陽系運行軌道前往4.22光年外半人馬座比鄰星,全人類將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用2500年一百代人的生命去完成這次孤注一擲的計劃。加上惡劣的生活環境,人類人口在短短的20年縮減到了35億。地球停轉,人類集中在面向太陽的地下城生活。晨昏線一側由「領航員」國際空間站為地球保駕護航,引領地球前行。
  • 流浪地球:0.17%的光速,2500年100代人,開著地球去流浪的結局
    《流浪地球》和《三體》都是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但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劉慈欣是一名科幻小說家,2015年,他憑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書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流浪地球》則獲得了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
  • 《流浪地球》:如果地球真的快要毀滅,你牽掛的人是誰
    雖然《流浪地球》的bug很多,但是它還是讓我看到了華語電影的強大,原來華語科幻片的小試牛刀也是不錯的,並不輸給那些長期拍科幻片的國家。接下來,我先描述一下電影的基本劇情吧。看過的朋友也可以再回味一下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