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大中拱棚的溼度變化規律及調控
1、拱棚的溼度變化規律
塑料大棚氣密性強,棚內空氣相對溼度可達80%~90%以上,密閉不通風時可達 100%。一般情況下,棚溫升高,相對溼度降低,棚溫降低,相對溼度升高,晴天、風天相對溼度低,陰、雨雪天增高。棚內適宜空氣相對溼度應為:白天50%~60%,夜間80%~90%。夜間相對溼度高,尤其在葉面結露時,病菌孢子極易萌發併入侵葉片而發病,是霜黴病、葉黴病等病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調節棚內溫溼度,特別是夜間溫溼度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
此外,因未選用無滴膜,生產中在薄膜上經常會凝結大量水珠,積聚到一定大小時水滴下落,使畦面潮溼泥濘,應當加強中耕和通風換氣。
2、溼度調控
拱棚內的空氣溼度調控,常採取適當通風,勤中耕鬆土,合理灌水等措施。
1、適當通風。根據作物特點和生長要求,棚內的溫、光等條件情況採取適當通風措施。在寧夏,生產中常用的有兩种放風方式
底腳式放風。優點是防風、抗風性能較好,但早春氣溫較低,作物易受掃地風的危害,同時後期氣溫較高時溫溼不易排出,防止掃地風危害的辦法是在底腳內側掛膜裙起緩衝作用。
寬窄幅膜扒縫放風。優點是不會產生掃地風危害,同時後期氣溫較高時能有效通風降溫,但抗風性能與扣整幅膜底腳通風相比略差,棚內的空氣流動也略差。
2、中耕鬆土。當棚內土壤水分不足時,中耕可以切斷毛細管,減少水肥揮發以利保墒。 澆後中耕,可以增加地表面積,疏鬆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增強根系吸收能力。
3、合理灌水。通過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次數來調控,可改畦灌為溝灌,即暗水灌溉,有利於控制灌水量,耗水量比畦灌可減少 50%~60%,作物莖基部土壤疏鬆、透氣、地溫高,對根系發育有利。有條件的可使用滴灌或微噴灌設施,省水省工,省肥省農藥。 此外,棚內噴藥防治病蟲害,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陰雨天儘量不噴藥,必須噴藥的話,最好採用煙燻劑與粉塵劑,以避免棚內空氣溼度大,給病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二、塑料大中拱棚的光照變化規律及調控
1、拱棚內光照變化規律
塑料大中拱棚光照狀況除受季節、天氣狀況影響外,還與拱棚的方位、結構、建築材料、覆蓋方式、薄膜種類及老化程度等因素有關。南北向延長的拱棚受光優於東西向延長的拱棚,鋼架、鋼管無柱拱棚受光優於竹木結構拱棚。一般棚內水平光照度比較均勻,但垂直光照強度自上而下減弱,近地面處最弱。新膜覆蓋使用 15~40 天后,其透光率降低 12%~6%。
2、光照調控
儘量減少棚內不透明物體的存在,棚架、壓膜線不需要過分粗大,儘可能採用長壽無滴膜,且經常清掃棚面,這樣不僅可減少棚內遮光,而且可改善高稈作物的受光角度。
3、提高栽培技術
如合理的株行距,合理密植;高秧與矮秧、遲生與速生、喜強光與喜弱光等不同作物間作套種;合理的植株調整,如整枝、打杈、插架吊蔓、掐尖等。